16个月婴儿染艾滋!父亲男男性行为传妻再传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5:49 1

摘要:2025年10月13日,柳州市疾控中心通报了一起罕见的家庭内HIV传播案例——孩子因肺炎住院,意外查出HIV阳性。追查下去才发现,病毒从父亲开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再传给母亲,最后通过哺乳传给了婴儿。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一条真实发生的家庭传播链。

一个16个月大的孩子怎么会感染艾滋病?

2025年10月13日,柳州市疾控中心通报了一起罕见的家庭内HIV传播案例——孩子因肺炎住院,意外查出HIV阳性。追查下去才发现,病毒从父亲开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再传给母亲,最后通过哺乳传给了婴儿。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一条真实发生的家庭传播链。

事情最初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福建一名16个月大的幼儿因为支气管肺炎住进医院。按常规流程,医院做了包括HIV抗体在内的传染病筛查,结果却呈阳性。医生立刻上报疾控部门,随后父母双双接受检测,结果也都是阳性。

关键点在于,母亲在分娩时的产前检查中HIV检测是阴性,基本排除了孕期垂直传播的可能。

后来的基因测序比对显示,三人感染的HIV-1病毒株高度同源,传播路径清晰:父亲是初始感染者,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随后在不知情状态下传染给妻子;母亲在感染后的窗口期内哺乳,病毒经乳汁传给了孩子。这个案例罕见地同时涵盖了男男性行为传播、异性性传播和母乳传播三种途径。

表面看是个人疏忽,实际上暴露的是筛查机制和健康意识的双重漏洞。

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约11.5万例,其中经性传播占比超过95%。而在性传播中,男男性行为人群的感染风险尤为突出。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报告,这类人群HIV感染率约为7.5%,远高于普通人群的0.1%左右。

问题在于,婚前、孕前HIV检测在全国多数地区仍属于“建议”而非强制项目。有在妇产科工作的朋友提到,不少孕妇整个孕期只做一次HIV筛查,通常安排在孕早期。如果感染发生在孕晚期或产后——就像本案中的母亲——就极可能漏检。

更关键的是,HIV存在2至6周的“窗口期”,这段时间病毒已经具备传染性,但抗体还没产生,常规检测会显示阴性。这位母亲分娩时检测阴性,很可能正处于窗口期。而父亲作为男男性行为者,若从未定期检测,风险极高却浑然不觉。说白了,这不是“倒霉”,而是预防体系在关键节点上的失守。

这事儿就像家里煤气泄漏——没人闻到味道,因为HIV早期常常没症状;也没装报警器,因为没人主动去做检测。等孩子出现中毒症状——肺炎住院查出HIV——才追查到源头。对比国外做法,差距很明显。在法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虽然婚前HIV检测不是强制的,但医保覆盖全面,社区宣传到位,高风险人群每3到6个月检测一次已经成了习惯。

国内尽管“四免一关怀”政策推行多年,很多人还是对HIV检测避之不及,觉得“做了就是有病”“伤自尊”。其实现代医学早就证明:一旦确诊并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可以在几个月内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认的U=U原则(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指出,这时候通过性行为传播HIV的风险降低96%以上。可一旦因为恐惧或无知拖延检测和治疗,不仅自身免疫系统持续受损,还可能在无意识中把病毒传给最亲近的人。

这个家庭的遭遇,不是道德污点,而是信息差、检测盲区与行动滞后的连锁反应。

疾控部门再次强调:婚前、孕前及孕期务必进行HIV筛查;男男性行为者及有多性伴侣的人群,应每3至6个月检测一次;一旦确诊,必须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这些不是空洞口号,而是阻断传播链最有效的现实手段。

来源:侃财小五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