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体标题一个比一个吓人,“铁杆兄弟翻脸”“稀土背叛”之类的说法满天飞。乍一听,还真有点让人心里打鼓——中巴可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真会因为一点矿石闹掰?可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连“中国设备”“技术出口”“反制措施”都编得头头是道。实际情况到底如何?昨天(10月
前几天,网上突然冒出一堆视频和文章,说“巴方向美方赠送稀土样品”“中巴稀土合作破裂”“中国紧急出台新规反制巴基斯坦”。
自媒体标题一个比一个吓人,“铁杆兄弟翻脸”“稀土背叛”之类的说法满天飞。乍一听,还真有点让人心里打鼓——中巴可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真会因为一点矿石闹掰?可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连“中国设备”“技术出口”“反制措施”都编得头头是道。实际情况到底如何?昨天(10月13日)外交部的回应,直接戳破了这层泡沫。
所谓“巴基斯坦向美国出口稀土”,源头其实是一次外交场合的矿石展示。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0月13日记者会上说明,巴方领导人向美方展示和赠送的,只是工作人员在市场上购买的宝石原矿样品,并非稀土,更谈不上“出口”或“技术合作”。而所谓“中国因巴美合作而收紧稀土出口管制”,更是无稽之谈。
林剑明确指出,中方近期发布的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措施,是依据《出口管制法》和防扩散国际义务所作的常规制度完善,与巴基斯坦毫无关联。他强调,相关报道“或是不了解实情,或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挑拨离间”,缺乏基本事实依据。
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反制”,而是一次例行合规调整。把政策常规动作硬套到中巴关系上,纯属强行关联。
要理解这类谣言为何容易传播,得看稀土在全球战略中的分量。目前中国控制全球约60%的稀土开采和85%以上的精炼产能(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报告)。这种主导地位,让稀土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而巴基斯坦虽拥有一定稀土资源潜力,但其国内尚无规模化稀土开采或分离能力。
有个在中资矿业公司驻巴项目工作的朋友透露,目前中方在巴参与的主要是铜、金等金属矿开发,稀土勘探仍处早期阶段,连商业性开采都未启动,更别说用“中国设备向美国出口”。实际上,巴方连完整的稀土产业链都没有,连分离提纯的技术都依赖外部支持。
更重要的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双方在能源、基建、数字、农业等领域合作紧密。在这种高度互信下,巴方若真与美国在敏感矿产上深度合作,不可能不与中方沟通。而事实是,巴方已明确表态:与美方任何交往“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
这就像你和邻居合伙开了一家店,有人突然说“你偷偷把配方卖给对面超市了”,结果你只是送了对方一块自己家种的萝卜——连食材都算不上,更别说秘方了。
这类“中巴反目”叙事,近年屡见不鲜。说白了,某些势力不愿看到中巴关系稳固。美国2023年推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拉拢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多国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但巴方态度始终谨慎——2024年巴方虽与美方签署了一份关于关键矿产信息共享的谅解备忘录,但明确排除了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条款。
对比来看,中国对稀土出口管制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自2023年12月起,中方已对镓、锗实施出口许可,2024年又将部分稀土物项纳入管制清单,对象涵盖全球。而巴基斯坦甚至不在中国稀土出口主要目的地前十(2024年中国稀土出口国排名中,前五为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荷兰)。
用“反制巴基斯坦”来解释政策,逻辑根本不通。这就像邻居买了把新锁,就有人说“他肯定防着你”——纯属臆测。更关键的是,中巴之间有常态化的战略沟通机制,任何重大合作变动都会提前协调。巴方若真转向美国稀土合作,中方不可能“后知后觉”到要靠自媒体才知道。
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地缘政治谣言并不少见。有人把正常外交互动曲解为战略转向,把技术性政策调整说成是“精准打击”。背后动机不难猜——无非是想制造裂痕,动摇合作基础。但中巴关系不是靠几句谣言就能撼动的。从瓜达尔港到拉合尔地铁,从能源项目到农业技术合作,两国合作早已深入骨髓。
巴方多次重申,中巴经济走廊是其国家发展的核心支柱。即便在财政紧张、安全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巴方对CPEC项目的推进从未松懈。2024年,双方还启动了新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和数字基础设施项目。这种务实合作,远比几块矿石样品来得实在。
至于稀土,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出口管制是为了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不是武器,也不是筹码。相关政策调整提前数月公示,流程透明,对象一视同仁。把这种制度性安排说成是“临时反制”,既不符合事实,也低估了中国政策的连续性和专业性。
现在回头看,所谓“巴基斯坦向美出口稀土”事件,从头到尾就是一场信息错位加恶意解读的闹剧。样品不是稀土,合作没有破裂,政策无关反制。可偏偏有人乐此不疲地炒作,甚至配上“紧急会议”“连夜部署”之类的画面,就为了流量和议程。
中巴之间有没有分歧?当然有。任何长期合作关系都会面临具体问题的协调。但关键在于,双方有机制、有信任、有共同利益,能把分歧控制在技术层面,而不是被外部声音带偏节奏。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事实。当外交部发言人一句“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掷地有声,那些靠拼凑片段、煽动情绪的内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你信哪个?是那些精心剪辑的短视频,还是两国政府公开、持续、可验证的合作行动?答案其实早就写在瓜达尔港的集装箱里,写在喀喇昆仑公路的车流中,写在每一个中巴工程师并肩工作的工地上。
来源:侃财小五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