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Talk」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打造的面向新能源车主的线上聊天节目,希望这些真实车主声音可以帮助你买到最合适的新能源车。
「42Talk」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打造的 面向新能源车主 的线上聊天节目,希望这些真实车主声音可以帮助你买到最合适的新能源车。
42Talk,发现最真实的车主之声。
本期嘉宾 :
李同学,浙江,理想 i8 车主
屹松,上海,42 号车库编辑
买车选择
为什么会买理想 i8
Laven:
李同学在买 i8 之前也有一台奔驰 GLA 对吧,你是出于什么原因买了 i8?
李同学:
我买奔驰 GLA 大概是在大四还没毕业的时候,当时刚开始要实习,就买了,到现在已经过了八九年了。其实我选车大概是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只是有换车的想法,但没到很紧迫的程度。
最近这一年里,我的孩子长得特别快,她现在快三周岁,平常出行时,她一坐上安全座椅,脚就会被前面的座椅顶到,有时候甚至会有点被夹住,她就很不开心。 有一次她坐上自己的位置就觉得很不舒服,她一上车就说「爸爸,你把车往前推一下,把座椅往前推一下」,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车真是不换不行了 ,所以就因为这一点,急着把车换掉了。
屹松:
这就是小孩长得太快,一下子腿就变长了。
Laven:
你买这台车主要是用于家用吗?
李同学:
我要兼顾平时日常的上下班通勤,周末基本上会跑一趟短途去隔壁市,大概往返得 200 公里。偶尔还会跑远一点的,大概往返 600 到 800 公里的中长途,所以就是要兼顾这两种需求。
Laven:
你有没有选后排的娱乐配置?
李同学:
选了,因为我觉得买理想的车,要是没选电视,那就不算真正的理想了。
Laven:
你刚才也提到,理想的车不选这个大电视好像就不算理想。我也看到很多人说「彩电、冰箱、大沙发」其实也是理想车型的一大卖点,也是舒适性的一种体现。
一开始 i8 的冰箱和后排屏都是要选配的,当时用户的反馈声音还蛮大的,能感觉到大家不是很满意这个配置方式。后来调整之后,大电视还是要选配,你觉得理想的车型应该把这些像冰箱之类的配置做成标配吗?
李同学:
我觉得是应该的。 其实「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个概念,我认为是理想开辟的一个新赛道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车企把这些功能当成竞争力,好像有点「low」。但从家用角度来说,不管是家里的长辈,还是小孩,这个三件套给他们的体验感都很强。
我就举一个这周发生的例子吧。我带外婆去附近看医生,路程往返大概两个小时。 我的外婆是第一次坐我的车,一上车嘴角就上扬了,说「你这车好好啊,怎么空间这么大,沙发这么舒服,还有按摩功能」。回去之后,她还一直在身边的长辈们面前说,我这车有按摩、有冰箱,后面还有电视。对他们来说,就是觉得特别好,以前没体验过这样的产品,所以觉得很新鲜,也确实觉得舒服。
她还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妹妹那辆奔驰 E 那么贵,功能却没这么好,可能就是因为她以前没体验过这种配置吧。
屹松:
她不会是当着家里亲戚的面,吐槽你妹妹的车吧?
李同学:
她会做横向比较嘛。因为我们家有我妹妹的奔驰 E,我舅舅他们开的是宝马 X5,其实对老人来说,她也会拿这些车做对比。
BBA 爱好者为什么会选择国产车
屹松:
我看你和你妹妹之前买的都是奔驰,你们对奔驰这个品牌还是有一些偏好的,是吗?
李同学:
是的。我觉得我们这边早几年,大家对 BBA 都是疯狂追求的, 买 BBA 对大家来说,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面子上的体现 。
屹松:
那你们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奔驰这类豪华品牌产生兴趣,或者说慢慢喜欢上国产车的?我觉得这应该是有一个过程。
李同学:
没错,确实有一个过程。大概也就是近两三年,当我体验过理想 L9,还有蔚来等一些电车之后,就觉得品牌这块对我来说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我更在意的是用车时的智能体验,还有坐车的家人他们的乘坐体验 ,这一点我也是观察了很久的。
屹松:
那你最开始选车的时候,都考虑过哪些车型呢?
李同学:
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考虑宝马、奔驰这些品牌,当时心里的预算在 40 到 50 万之间。看的车型包括宝马五系、奔驰 E260 或者 E300,还有宝马 4 系、X3 这些,反正这类油车我都看了。但 拿这些油车和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比,总感觉油车外观是好看,但一进到车内,就觉得像是上个世代的产品 。
屹松:
你有没有发现,当时你拿四五十万的预算,现在买同样的车,好像都不用 30 万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到,比如宝马 i5 现在都能打到 30 万以下了。
李同学:
你是说传统油车品牌现在也在持续降价,对吗?
屹松:
对。其实国产车「卷」的这个情况,你看了三年车,应该也关注到了,国产车现在特别卷。今年和三年前的状态差别很大,这也搞得传统品牌不得不调整价格。以前花同样价钱买的车,现在买同款花的钱差很多,我觉得这个还挺有意思的。
李同学:
确实很有意思。现在买国产车,花 30 万就能有一种「越级」的享受。
屹松:
那你有没有过这种想法:以前特别想要的车,现在降价了,你又会特别心动?比如你原本有四五十万的预算,结果花 30 多万买了 i8,还多出来十几万,会不会想「要不要再增购一辆以前想买的车」?
李同学:
我不会。因为我对 BBA 确实已经没那么感兴趣了,而且自己也用过,在我换车之前,这几年偶尔有长途需求的时候,我还会开家里的 X5。确实有点审美疲劳了。对我来说,现在驾驶体验好像没那么重要,反而智能功能,还有家人的乘坐体验,对我来说更关键一些。
屹松:
所以你对自己的需求理解得还挺深的。你觉得之前的 GLA 跑长途不够用,就需要空间更大的 X5,开着更舒服。
李同学:
但开了 X5 之后,又会觉得它的科技感还是差了一点。
Laven:
其实我觉得很多油车车主,在愿意接受新能源车、真正体验过之后,很多人都回不去再开油车了。因为新能源车的内饰体验,还有智能操控、智能交互这些,都会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之前油车的交互、体验完全不一样。
李同学:
是的,我身边也有好多从 BBA 换到新能源车的朋友。 我觉得开了新能源车之后,车对你来说就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了,还能承载很多其他场景。
比如我以前很少在车里逗留很长时间,但换了理想 i8 之后,有时候会坐在车里放空,充电的时候还会打开电视看一会儿,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做的事。
对其他车型的考量
Laven:
你刚才说看车看了三年,后面主要是看新能源品牌吗?
李同学:
最开始看了油车,后来才开始看电车,也试驾了不少。最早是开了朋友的特斯拉,还关注过凯迪拉克 Lyriq,当时都快定这车了,但最后没买。
主要是觉得它的中控和很多设计,还是停留在油车的思维里,跟同期对比的理想比,在电车的智能体验上还差了点。之后还体验过蔚来 ES6、ES8 和 ET7,总觉得没戳中我的需求点,所以一直拖到今年。知道理想纯电车要上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盲订了。
屹松:
从你说的这几款车能看出来一个点,比如 Lyriq,它的外观在所有配置里是很突出的优势;而蔚来这个品牌,加上你之前比较喜欢豪华品牌,感觉它们更侧重外观和外在的质感。但理想反而不是这样的特质,你在选车偏好上,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转变?
李同学:
确实有转变。在看到理想 MEGA 和 i8 之前,我对车的外观审美还停留在油车时代。像刚才说的 Lyriq、蔚来,还有理想 L 系列,它们的外观确实好看,要是按传统油车的设计语言来选,肯定会选这类。但看到理想 MEGA 后,一旦接受了它的外形,就会觉得它和之前提到的车型不是一个时代的,能给我很强的科技感和未来感。
屹松:
所以你其实很认同理想传递的理念,比如「家」的概念,还有大空间、长续航这些,包括 MEGA 和 i8 整套设计,你都很认可对吗?
李同学:
认同的,外观我觉得很好看。
屹松:
那其他品牌你没考虑的原因是什么?比如问界?
李同学:
我觉得问界不够年轻化;还有小鹏和智己这些品牌的车,它们的价位和我心里的预算不太匹配。
只有理想做到而其他品牌还没有做到的地方
屹松:
理想车上有没有哪个点是你特别喜欢、觉得它做的很好,而且其他车完全做不到的?
李同学:
我心里是有一个点的,但说出来可能有点主观,毕竟我对蔚来、特斯拉这些品牌的车体验得还不够深。
单从目前有限的体验来看,我觉得理想的人机交互做得特别好 。之前蔚来 ES8 出来的时候,我还挺纠结的。蔚来 ES8 的内饰产品力真的很强,感觉比理想好不少,但理想车机的体验又比蔚来好太多,而且车机是我平时自己会经常用到的功能,所以这一点可能是我最终选理想的关键。
如果说第二点的话,那就是理想这个品牌是真的在认真挖掘客户需求,而且一直在做创新。
屹松:
我自己其实也很认同,因为很多车型我都体验过,包括你刚说的第三代 ES8,我自己也特别心动。还有 i8,我觉得产品力也非常强,尤其是它的价格和配置硬件,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地方,都做得很到位。
不过 ES8 和 i8 是两种风格,甚至可以说两种极端:一种是设计上特别克制,另一种则是配置给得特别足,能让你一下子就感受到它的诚意。单看配置,你会觉得这车肯定很贵,但实际上它的定价又很亲民。这两款车就是两个极端。
为什么放弃了蔚来 ES8
李同学:
我还能再聊聊当时在 i8 和 ES8 之间的纠结。因为我订 i8 比较早,算是首批提车的用户,结果就在我快提车的前几天,蔚来 ES8 上市了。我看了它的发布会,确实特别心动,还第一时间带着爸妈去门店看展车。
ES8 的配置真的很吸引人,比如变色玻璃、盲区辅助,还有三个零重力座椅、二排座椅可以横移这些,当时甚至会想「还有什么理由不选它」,座椅的豪华感也特别强。其实去之前我都做好了退掉 i8 换 ES8 的准备,巧的是理想和蔚来的门店刚好在对面,我们就两边都坐进去体验了。
坐进 ES8 里,我第一个感觉就是「空间太满了」,一眼看过去到处都塞满了东西;但坐进理想 i8 里,虽然有人可能觉得简陋,我却觉得特别简约,能让人瞬间放松下来。后来冷静下来想, ES8 的功能虽然多,但真正能用到我和家人身上的有多少呢 ?可能有些功能对我来说还是多余了,毕竟我平时用不到那么商务的配置。
屹松:
所以我感觉你对自己的需求很克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因为某款车的显著优势就冲动,这和很多买车的人不太一样。理想这个品牌,不管是今年的 i8 还是去年的 MEGA,设计、配置、硬件都不算「第一眼会让人感觉很惊艳」,它需要你深度体验后,才会发现它在细节上都考虑得特别周到,做得很到位。它是这样一个品牌。
因为现在新车迭代太快了,很多品牌都喜欢宣传听起来很夸张的功能,想靠某个「心动点」吸引消费者看车,他们都是这么去宣传的。
李同学:
对,这点其实我不太喜欢。我觉得他们宣传得太激进了,很容易让消费者失去自己的判断。
最讨厌的品牌行为
屹松:
那正好问一下你,有没有特别讨厌的汽车传播方式、功能或者配置?
李同学:
首先就是刚才说的宣传问题。有些品牌宣传的功能花里胡哨,但到底对所有人都实用吗?这真的不好说。而且 宣传太激进,很容易让消费者看不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失去判断 。
第二个是品牌之间的「商战」。我当时考虑 ES8 时,才知道蔚来会补其他车企的定金,
屹松:
不止蔚来,很多品牌都可以补。
李同学:
但我不太认可这种方式,毕竟每个企业经营都不容易,这样做挺伤同行的。
还有一个行为我觉得不好。就是在网上,特别是在小红书上,经常有车主发帖说明车辆存在的一些小问题,结果帖子就会被公关掉。站在用户角度,他肯定是非常着急想去解决问题。
如果这些被爆出来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是共性问题,车企就该拿出负责任的态度,消除用户焦虑,这样才能避免负面帖子。要是一味公关,根本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这可能是很多车企都有的问题。
不只是其他品牌,理想其实也有。前段时间理想 L 系列换新版不是爆出过小问题吗?可能是装配衔接或者供应链的问题,但作为车企,应该早点站出来解释清楚,一味公关只会伤客户的心。
Laven:
其实你说的这点,也是你愿意来参加这个节目的初衷吧?就是想把真实体验分享给大家。
李同学:
对,当时接受邀请就是这么考虑的。因为刷小红书,看哪个汽车品牌都有不好的评价,国产车里好像没一个能让人满意的,一点毛病都会被放大,还会有其他品牌车主或忠实粉丝来攻击你,把这个事情放大。我当初选车时,就因为这些信息也特别焦虑。
用车分享
储物空间
Laven:
刚才你提到买 i8 时对比过蔚来,当时是深度对比吗?
李同学:
也不算深度,毕竟没去试驾,主要就是看展车,停留在静态体验的层面。
Laven:
那静态看下来,蔚来的前备厢有没有让你心动?你会不会在意理想 i8 前备厢、后备厢这类储物空间不够充足的问题?
李同学:
ES8 的前备厢,还有后备厢的深度,确实挺让我心动的。
至于 i8 的储物空间,多少还是会有点在意吧。但它其他的优点让我觉得这个问题我可以克服。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调侃「哎呀,理想车主真能吃苦」,现在不是都有这个梗嘛。
屹松:
我觉得蔚来宣传前备厢时,重点突出的场景是「六人满载时能不能装下六个人的行李」,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场景需求,你应该很少遇到这种场景吧?
李同学:
偶尔会有,但真的特别少,可能几个月才一次,这种时候大家克服一下就过去了。
最近一次觉得后备厢不够用,是我和朋友两家人,四个大人、两个小孩,一起去山姆采购,东西确实装不了太多。不过知道有这个情况后,下次提前做准备就行,比如外出时如果行李箱放不下,就几个人换成背包,我觉得能接受。就是不知道其他网友会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
续航和补能
Laven:
你说六人同行的场景比较少,那日常长途需求多吗?你买纯电车的时候,会特别关注续航吗?
李同学:
长途需求也不多,大概一个月跑一次。
买车的时候也看过换电车型,换电确实方便,但这类车大多续航比较短。我看有些网友说,有的车跑 200 公里甚至刚过 200 公里,就得去换电了,这对我来说会有点焦虑。如果长途能跑 300 到 400 公里,我觉得就没什么问题了。毕竟开 400 公里,总归要去服务区休息吧。
Laven:
那在补能这块,你是怎么考虑的?
李同学:
我觉得纯电最理想的补能方式,就是有家充,再加上高速上有便捷的补能手段 。比如现在理想的超充、蔚来的换电,体验都还不错。
我提车三天就跑了一趟来回 700 公里的长途,中途用了一次超充。当时停在我旁边的有理想 L9、理想 ONE 的车主,他们都下来围观,还跟我交流,问我要充多久。我说十几分钟就能走,他们说他们的车要充将近半小时到一小时,都挺羡慕的。
屹松:
这事还挺有意思的。他们买增程车本来是图补能方便,结果想充电的时候,反而比你的纯电车还麻烦。
李同学:
我觉得还是因为车型在更新迭代吧。
屹松:
你之前是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没选理想 L 系列的增程车型吗?
李同学:
是的。当时我也考虑过 L 系列,比如 L7 我就很喜欢。但我身边有几位买了 L7、L6 的车主,他们跟我说,一旦用惯了纯电,就特别舍不得用油;可增程车型的电池小,就算有家充,平时再开个哨兵模式,可能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不然就得用油。这种体验对我来说太麻烦了,所以最后没选。
不过我的家充还没解决,要是解决了,我觉得用车体验会好很多。
Laven:
那你现在充电频率大概是怎样的?
李同学:
平时我会尽量避免把电用到 20% 以下。如果只是日常通勤,大概一周多充一次;要是周末偶尔出去一下,可能一周得充一次,最多一次半。其实还挺方便的,我一般就在家附近充。
最满意的地方
Laven:
你是什么时候提的车?
李同学:
8 月 27 号提的。当时 21 号通知我可以准备提车了,我后来选了 27 号这个日子去提的。到现在用了三周多一点的时间。
Laven:
现在用下来感觉怎么样?
李同学:
感觉还不错,唯一遗憾的就是还没装家充。要是能早点用上家充,真就没什么续航焦虑了。现在没有家充,又想充便宜点的电,就得在晚上十点半以后去家对面,甚至更远一点的地方充电。毕竟还在想省钱的阶段,所以平时会有点小麻烦。
Laven:
那对车本身的体验,有没有特别满意的地方?
李同学:
特别满意的还是之前说的车机交互,真的特别流畅,慢慢就养成了只动嘴的习惯 。它的反馈也很快,有时候指令还没说完,它就已经开始执行了。坐过我车的其他电车车主,也有同样的感觉。
第二点就是一些实用的场景功能,比如 现在能调用摄像头付停车费的功能 ,用的时候还挺秀的。我朋友都很吃惊于现在居然能做到这个程度,感觉理想是真的在挖掘客户需求,这个功能特别实用。
屹松:
你刚说的摄像头付款功能,我还没来得及试,具体是怎么用的?
李同学:
用起来挺简单的:你先跟车机说要付停车费,它会先调用车里的支付宝助手,看看系统能不能直接查到你的车牌并付款。如果查不到,就会问你要不要调用摄像头扫停车码,开车过程中一旦扫到码,就会生成付款界面。以前得拿手机点,现在动动嘴就能搞定。
屹松:
那最后付款还是要在屏幕上点一下吗?
李同学:
如果提前设置好免密支付,它就能自动付掉,不用手动点。
屹松:
那确实方便。
李同学:
对,可能这些功能其他车企学起来也快,但我觉得理想是真的在认真挖掘这方面的客户需求。
Laven:
我记得蔚来好像也有类似功能?
屹松:
不太一样。蔚来车机里有个小程序,会自动抓取停车场信息,要是有入场信息,就会在车机界面上生成一个付款二维码,你得扫车机上的二维码才能付款,和理想的操作逻辑完全不一样。
VLA 体验感受
Laven:
那李同学你用下来,对这台车有没有一些不是很满意的地方?
李同学:
如果要求高一点的话,那就是现在网上炒得很火的 VLA。我日常用下来不是很喜欢,也觉得不够舒适,主要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没信心,它还是会出错 。我已经碰到两次差点闯红灯的情况了,幸好我及时干预,不然就得交罚单了。而且是在同一个左转路口,它没识别到红灯就往前开,出现两次这种情况后,我就不敢完全把车交给它了。
第二个是它的驾驶习惯不够拟人 。比如遇到红绿灯,要是我看到绿灯快结束,或者前面是红灯,会提前慢慢减速;但它好像没这个意识,会保持车速或者加速,到了一定距离才突然刹车,体验感特别不好。
Laven:
在体验理想的辅助驾驶之前,你用过其他车型的辅助驾驶吗?
李同学:
之前开的宝马车上有自适应巡航,勉强也算辅助驾驶吧。我觉得在高速上够用了,反正按我的习惯,就算是高速,也没法完全把车交给辅助驾驶,所以它能自适应跟车、帮着变道,对我来说就够了。
昨天凌晨一点,我第一次完整用 VLA 从出发点开回家,让它自己过小区闸机、下地库停到车位,用下来还是不满意。就算晚上路上没车,它的加速和刹车也让我觉得不舒服,还不如我自己开得顺手。
Laven:
你个人开车习惯是偏激进还是偏保守?
李同学:
偏保守,尤其是车上有人的时候,我会特别在意刹车、加速、变道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很看重乘客的体验。
Laven:
那 VLA 有没有让你觉得惊喜的地方?
李同学:
惊喜就是它真的能自己下地库,看到闸机真的会停下来,真的能准确开到车位上 。这些功能它确实能做到,带别人坐车时秀一下还挺不错的,但真要我日常用,还是更愿意自己开。
屹松:
我理解下来,你对这辆车的满意点,和你当初买它的原因是一致的,而且都是围绕大的体验感,不是纠结小功能。至于辅助驾驶,它不是你的购买决策,所以你后面使用起来对它也没有太多感觉。
李同学:
辅助驾驶,我觉得高速上就够用了。城区上它目前的表现,还没到让我愿意使用它的程度。
对理想 i8 内饰的评价
Laven:
我想补充问一点,原来你提到选车时对比过其他车的内饰,坐进去的感觉不太一样。那你对理想 i8 的这套内饰,有什么评价?
李同学:
我觉得它很简洁,这点我还挺喜欢的。其实最早把内饰做这么简洁的是特斯拉,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而理想可能在这个极致简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家用氛围的营造。对我来说,这样已经非常够用了,我本身不太追求内饰的豪华感,太复杂的设计反而显得不够年轻。
Laven:
那你觉得 i8 的这套内饰,相比于理想 L 系列,有什么创新点吗?
李同学:
我觉得是有的。 在整体的舒适氛围营造上,i8 比 L 系列要更浓一些。新增的氛围灯,也感觉比原来 L 系列的稍微高级一点 。但我感觉,对那些买了 L9 这类早期车型的车主来说,他们看惯了 L 系列的内饰,再看 i8 的这套,可能不会有太多新鲜感。但对我这种第一次开理想车的车主来说,已经觉得很不错了。
观点讨论
理想 i8 的价格和销量
Laven:
我们整理了一些大家讨论较多的话题,想问问你。你觉得理想 i8 贵吗?
李同学:
我觉得不贵。我是最早一批小订的车主,当时我订的是 Ultra 版本,能选的配置都选了,颜色也选了。一开始没调整时的价格比现在还贵两三万,那个价格我都接受了。 后来官方调整了价格,我反而觉得像白捡了两万 。
Laven:
那你这台 i8 最终落地价大概花了多少钱?
李同学:
加上保险,落地差不多 38 万左右。我是觉得如果蔚来 ES8 没上市,理想 i8 卖 34 万就已经很有诚意了;但 ES8 一出来,我觉得它要是再降两万,可能会吸引更多犹豫的客户。
因为对那些不深入研究车机交互的车主来说,他们会直接对比硬件。比如理想只有一个零重力座椅,蔚来有三个,二排还能横移;蔚来用的是 mini LED 屏幕,这些都会成为直接对比点。所以直接在价格上降两万,吸引力会更直接。
Laven:
你觉得 i8 目前的销量表现怎么样?
李同学:
我觉得还算差不多。我的理解是, 它可能会像理想 MEGA 一样,属于「慢热型」的车型 。等大家真正体验、认同它之后,销量会慢慢上来,但应该不会成为大爆的款式。
一方面,它更多指向家庭用户,尤其是「奶爸」这个群体,而现在新能源市场到这个阶段,这类目标群体其实已经有点饱和了;另一方面,老理想车主换 i8 的动力可能没那么强,除非是特别喜欢理想品牌、又很想换纯电的,不然没必要急着换。所以我觉得它不会大爆,反而可能像 i6 那样的车型更容易爆。毕竟不是所有家庭都需要 6 座车,i6 能覆盖更多不同需求的群体。
如何看待理想 i6
Laven:
那你有关注过理想 i6 吗?
李同学:
关注过,我也会推荐身边的朋友去买。因为我能接受它的外形,我觉得它看起来很年轻、很有未来感;另外我自己开理想 i8 体验下来,觉得理想的车确实不错,所以我会很真心去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Laven:
你最开始对比的车型,比如凯迪拉克 Lyriq,还有其他传统品牌的大 SUV,都是比较方方正正的造型。后来接受了理想 i8 的造型,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吗,还是你第一眼看就觉得这个外观还行?
李同学:
确实是有个过程的。就像李想本人说的,「第一眼觉得这车丑,但越看越好看」,我也是这种感受。不过网友可能只会抓取前半句话,他们会说这辆车是李想本人都觉得难看的车。
屹松:
那你知道 i6 大概卖多少钱吗?
李同学:
不知道,但我觉得肯定会比 i8 便宜。我猜大概 28 到 30 万吧。
屹松:
这个价格你就会推荐了吗?
李同学:
会的。我身边开 BBA 的朋友还挺多,这个价位对他们来说能接受。而且我觉得买电车的话,30 多万性价比已经很高了,再贵的话性价比就没那么突出了。
屹松:
我觉得它低配可能 25 万,顶配不超过 28 万。
李同学:
要是这个价,我感觉肯定会爆。
屹松:
在 i8 车主眼中,i6 这个价格就已经会爆了吗?它其实就是比 i8 稍微小一点、少一个座位而已。
李同学:
但 核心功能都一样,而且很多家庭其实五座车就够用了 。i6 这个尺寸,我觉得日常用车会很方便,开起来也会更愿意开。
Laven:
我觉得你会觉得 i6 卖这个价会爆,是因为你自己开了快一个月 i8,体验很好。就像屹松说的,i6 只是比 i8 小一圈、少个座位,但其他体验差不多,要是卖 26 万左右,能比 i8 便宜六七万,这确实很值。
李同学:
我觉得特别值。我身边用过理想的车主大多也会推荐吧,他们会觉得自己用车体验好,会从这个角度去推荐。
屹松:
说实话,今天跟你聊下来,我有个感受。我发现我接触到的理想车主,好像都是很客观地去选车,买了之后也很清楚自己车的优点在哪、当初为什么选它。但在 BBA 占主流的豪华品牌时代,很多买 BBA 的人其实说不上来自己车的亮点,甚至都没怎么了解,可能就是「闭眼买」。
现在理想 L 系列卖得这么好,这个 i6 大家也都觉得会爆。我觉得一方面是车越造越好了,另一方面是大家对车越来越懂,更重要的是,大家买车越来越理智了。而不是像在以前,说难听点,一方面是品牌想坑人,另一方面是用户心甘情愿被骗,这确实说得有点难听了。比如某款车上市时 30 多万,过了一年配置根本没改,终端优惠后卖的价格可能都不到 20 万,这种落差就特别大。
所以跟你这位 i8 车主聊下来,我特别有感触。
李同学:
我再补充一点。网上有媒体说,理想的思路有点像苹果,比如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在科技上的投入和研究,我真觉得很像。当你去买这辆车、使用这辆车的时候,你不会再过多关注它的避震怎么样,底盘用的是什么结构。说实话我也不太了解这些,也不会很关注这些,我更在意的是开车时它带给我的科技感以及功能的实用性。我觉得这是一种消费观念的改变。
以前大家聊车、推荐车,更多会说车的结构、机械原理这些;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更在意自己的体验,还有家人的乘坐体验。
Laven:
因为之前油车用户,他们对于车的感知没有像新能源这么多。车给他们带来的感知,可能就只是驾驶和乘坐,没有像现在那么多的交互功能。
* 该部分对理想 i6 的讨论时间在其正式发布之前 *
来源:纵观汽车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