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这次在上海的展览带来了285幅生态影像作品和33件生态文创作品。展览深度诠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科技+艺术+生态”的传播矩阵为观众开启一场自然与科技交织的视觉盛宴。
渴望与大自然来一场深度对话?近日,“大千世界·镜显美丽”大型生态视觉艺术全国巡展在上海迎来第六场展览暨收官之站,并邀市民共赴生态之约。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位于上海彭浦小镇摄影陈列馆的展览现场,感受这些来自云南的生态影像作品,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大千世界·镜显美丽”大型生态视觉艺术全国巡展在上海迎来第六场展览暨收官之站
据悉,这次在上海的展览带来了285幅生态影像作品和33件生态文创作品。展览深度诠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科技+艺术+生态”的传播矩阵为观众开启一场自然与科技交织的视觉盛宴。
在10月14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作为展览艺术总监,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鲍利辉表示:从昆明首展的盛大启幕,到大理洱源的实地创作工作坊、烟台暑期的观展热潮、成都宽窄巷子的学术碰撞,再到北京围绕“生态自然影像创作与传播”的深度研讨,这场跨越五省的生态艺术之旅,终于在上海画上圆满句点。
据鲍利辉介绍,自筹备之初,主办方便以“科学实证性、艺术典型性、生态叙事性”为核心标尺,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完整呈现。要知道,云南仅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却孕育了超半数的中国生物资源——3万余种高等植物、占全国60%的脊椎动物,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在此栖息,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冰川的生态系统在此共存。而这些作品,正是摄影师用镜头为这片“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留存的生命档案。
展览现场
作为此次全国巡展负负责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委员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委员、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杨璐告诉记者,这次摄影展集结了40多名来自云南的老中青三代生态摄影师带来的作品,展览分成了六大主题,包括森林隐士、爱满山林、世界花园、神奇菌蘑、微观秘境、数字生创,这些生态摄影作品和视觉艺术作品,展现了云南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反映了神奇的大千世界景象。
此次巡展已先后走过昆明、大理洱源、烟台、成都、北京五站,巡展至今,有超过十五万人次走进展厅观摩,而这次上海的展览是收官之站。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表示:“这些反映了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摄影作品真的很精彩,欢迎我们上海市民朋友来到展览现场,参观学习和交流。”
上海市普陀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陈泰明为市民进行导览
科普作家、《人与自然》杂志特约编辑任惠云是一位生态摄影记录者与自然科普工作者,她长期以文字与镜头为工具,记录与揭示生命世界的精妙与壮阔,著有《离天空最近的高山花园—高山植物记(一、二)》。在展览现场,她向记者介绍了部分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
摄影师范毅的作品《雄性滇金丝肖像》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的高海拔森林地区,现在约有3000多只,在展览现场,任惠云指着摄影师范毅(也是本次展览项目策展人)拍摄的《雄性滇金丝肖像》告诉记者:
大家对滇金丝猴的了解可能集中于它是“雪山精灵”,那么它为什么能够生活在四千米海拔以上的高山上呢?这是因为滇金丝猴的这双眼睛它的眼睛里黑眼仁特别多,已经占到了眼睛的大部分,那么这双眼睛其实是自带“墨镜”的。
我曾经跟龙勇诚教授有所交流,他就讲到这个“雪山精灵”之所以能够在高海拔里面自由生长,那就是因为它有这双美丽、带着深邃的眼睛,它的脊椎和坐姿特别跟人类接近,再有它的红唇,所以金丝猴是和人类最接近的动物,而且它的性格特别温顺,所以滇金丝猴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到塔城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去看它,去了解它,去认识它,最终保护好它。
摄影师张筱蓉的作品《绿孔雀》
绿孔雀是全球性濒危物种,也是中国唯一原生孔雀,目前在云南有850只左右。这次来到上海的绿孔雀摄影作品是在国内首次展出。站在摄影师张筱蓉的作品《绿孔雀》主图前,任惠云告诉记者:
这只非常美丽的绿孔雀是我们“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里面的主角,它桀骜不驯,独立自主,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凤凰象征。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绿孔雀的纹饰也是特别的美,很多青铜器的图案当中,很多的书画作品、绣品,还有建筑艺术上都有绿孔雀的身影,所以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的图腾。
如果有机会来到我们云南,可以到昆明动物博物馆去看它的标本,那么要真正看到野生绿孔雀,只有到楚雄双柏县或者新平小江才有机会见到它们,但是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很少有机会能见到野生绿孔雀,所有这组照片来之不易,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保护我们的绿孔雀。
词作家梅陇雪川与作曲家方兵先生创作了《绿孔雀》主题歌曲。2017年11月,这首歌曲在昆明剧院的绿孔雀保护音乐会”上推出,2021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绿孔雀保护音乐会,童声合唱《绿孔雀》再次响起。
摄影师范毅的作品《奇妙地衣》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摄影师范毅带来的一组《奇妙地衣》作品,任惠云指着这组摄影作品告诉记者:
地衣是彩色的复合生命体,在恶劣的各种环境底下,从南极到北极,从高山到沙漠中心都有它的身影。大约在6亿年前,在浅海中繁衍的地衣逐渐登上陆地,是“植物界的开路先锋”。
如今在云南,被人们发现并认识的地衣已达到1078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包括中华丽烛衣等,而这种古老而坚韧的生命形式,与树木、苔藓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所以有专家说,你看到的地衣只是一部分,它还有很神秘的东西在里面,是非常有意思的物种。
这次展览不仅展现了生态视觉艺术的魅力,更体现了上海在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责任担当。10月14日下午,主题为“生态视觉艺术创作与科普的创新路径”创作交流会在摄影陈列馆举行。研讨会汇聚了生态学家、摄影师、科普工作者和数字技术专家,共同探讨生态视觉艺术的未来发展。
“大千世界·镜显美丽”大型生态视觉艺术全国巡展上海站:展览时间为10月14日至25日,展览地点为上海彭浦小镇摄影陈列馆(灵石路745号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