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荔枝是贡品,也是奢侈品,这主要是交通条件和荔枝本身的各种条件所决定的。古代交通主要靠车马、船,速度慢,要从遥远的广东、福建等地运送荔枝到偏北方的首都,再加上荔枝本身的保质期也并不长,“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而且,即使要在宫廷里种植荔枝树,喜高
《长安的荔枝》上映之后
对于荔枝在唐朝的转运之艰辛
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了些了解
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清朝以后
宫廷里能实现“荔枝自由”了吗?
·
·
·
答案是“NO”!
在古代,荔枝是贡品,也是奢侈品,这主要是交通条件和荔枝本身的各种条件所决定的。古代交通主要靠车马、船,速度慢,要从遥远的广东、福建等地运送荔枝到偏北方的首都,再加上荔枝本身的保质期也并不长,“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而且,即使要在宫廷里种植荔枝树,喜高温高湿的荔枝树也很难在北方的气候里存活下来。因此,荔枝必定是清宫中最奢侈的水果。
在清代,乾隆算是个忠实的荔枝爱好者,还为此写下过几首御制诗。这是其中一首,足以看出在乾隆眼中荔枝的鲜美:
食荔支有感
炎州佳种号离支,巴峡泸戎未足奇。
色写天霞连颗缀,影留闽月带根移。
酪浆雪质无能比,玉管云笺有所思。
梦里不知身是梦,还如赐食寝门时。
荔枝运输的艰辛
为了满足皇帝对荔枝的喜爱,朝廷想出了独特的进贡方式——水运荔枝树。这种方式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当时就有将小株荔枝树栽在瓦器中,敷以当地泥土,用船运到汴京的记载。清朝时期,这一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每年向宫廷进贡荔枝的主要方式。每年春天,福建当地官员会精心挑选能结果的荔枝树,将其移栽到桶中。这些荔枝树通常是经过多年培育,生长健壮、果实饱满的优良品种。
荔枝树移栽后,会被装上专门的船只,开启漫长的进京之旅。在运输过程中,为了确保荔枝树的生长和果实的新鲜,工作人员会带上大量福建当地的清水,每天用这些水浇灌桶中的荔枝树,避免它们因水土不服而死亡。
荔枝树从福建出发,先通过闽江水系河道乘船到浦城,然后在钱塘江换乘船只,经过杭州,再沿大运河北上,最终抵达京城。整个行程耗时约四十多天,是一场与时间和自然环境的艰难赛跑。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荔枝树面临着诸多挑战。水路运输虽然相对平稳,但速度较慢,荔枝树在桶中生长空间有限,还要承受路途颠簸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为了让荔枝树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它们的情况,及时浇水、施肥,调整养护措施。
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到达京城的荔枝树仍然经历了一番磨难。每棵树上的果实所剩无几,大多只剩两三枚摇摇欲坠的果子,而且味道也远不如生长在福建当地的荔枝鲜美。但即便如此,这些来之不易的荔枝在当时依然显得格外珍贵。
荔枝分配的稀少
宫里的荔枝是按颗来计算,乾隆年间的《哈密瓜、蜜荔枝底簿》就记载了乾隆的荔枝账。乾隆二十五年,福建巡抚进贡了58棵荔枝树,结果220个。六月十九日,御膳房进呈40颗荔枝,先按例取10颗供佛,后恭进皇太后2颗,又赏赐温惠皇太妃、裕贵妃、皇后、令贵妃、舒妃……等后宫妃子每位荔枝1颗,最后留给乾隆的荔枝剩下了7颗。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二日,从荔枝树上摘下11颗荔枝,另外还有64颗掉落。乾隆自己享用了4颗,拿出2颗用于插瓶,增添宫中的雅致氛围。给裕皇贵妃分了2颗,愉妃1颗,和敬固伦公主等五人每人1颗,阿桂、诚亲王等六人每人1颗,颖妃、容妃等九人,以及十公主、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十七阿哥每人也都只得到1颗。此外,睿亲王、和珅、海兰察等十六人,还有热河堪布喇嘛、扎什伦布堪布喇嘛也各分得1颗。
这一年,乾隆皇帝收到了福建巡抚杨魁进奉的一百桶鲜荔枝树,期间一共结果473颗。尽管数量相对较多,但分配时依然十分谨慎,每人基本只能吃到1颗。这充分说明,即便到了清朝,鲜荔枝仍然是稀有的珍品,只有皇室成员和少数权贵才有机会品尝。
新鲜的荔枝不容易吃到,加工后的蜜荔枝便成了第二选择。蜜荔枝最早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北宋的书法家蔡襄曾在他撰写的《荔枝谱》里提到过福建的荔枝,有红盐和蜜煎两种。其中蜜煎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将荔枝肉剥下来,然后捣碎成浆,最后用蜜去煮。
在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十四日这一天,乾隆就收到过闽浙总督杨廷璋进贡的72瓶蜜荔枝和福建巡抚吴士功进贡的48瓶蜜荔枝。当时乾隆是这样分配的:皇太后8瓶、皇贵太妃2瓶、裕贵妃4瓶、舒妃和愉妃等8位嫔妃各1瓶、慎贵人和林贵人等10位贵人共分15瓶。
由于吃新鲜荔枝的成本过于高昂,后来的道光皇帝取消了福建的荔枝贡,宫里的人就只能吃蜜荔枝。到了光绪年间,清宫恢复了荔枝贡,由两广总督负责。
[编辑]
冯诗晴
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