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调查发现:最能加重痛风的饮品,不是啤酒!而是常喝的这3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6:22 2

摘要: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风湿免疫科门诊,陈叔一边摇头,一边把前几天检查的化验单递给医生。医生接过来看了一眼,眉头微微一皱:“这些饮品,看似健康,其实对痛风不比啤酒‘善良’。”

“陈叔,您这尿酸又升了,最近是不是又喝啤酒了?”

“哎,大夫,我最近都没喝,老伴儿盯得紧!就喝点无糖饮料、骨头汤而已……”

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风湿免疫科门诊,陈叔一边摇头,一边把前几天检查的化验单递给医生。医生接过来看了一眼,眉头微微一皱:“这些饮品,看似健康,其实对痛风不比啤酒‘善良’。”

很多人都以为,痛风最大的“元凶”就是啤酒,戒掉啤酒,尿酸就能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三类被认为“没问题”的饮品,反而比啤酒更容易让尿酸飙升!

它们,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喝。更关键的是,其中一类,甚至被不少人当作“养生神器”!

是什么饮品,居然比啤酒更容易加重痛风?为什么那么多人明明喝得“健康”,尿酸却居高不下?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

很多人习惯喝饮料,但又怕糖多,于是换成了“无糖”“低糖”版本。殊不知,“无糖”≠“无危害”

医生指出,果糖,是痛风的大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早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就发现,高果糖饮料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

而不少无糖饮料虽然没有蔗糖,却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或人工甜味剂,对肝脏代谢影响大,会促进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尿酸升高

除了“无糖”饮料,还有两类常见饮品,也是痛风患者的“隐形杀手”:

第一类:高汤类饮品(骨头汤、老火汤)

看似营养,其实嘌呤含量极高,煮得越久,嘌呤溶出越多,一碗下肚,尿酸升高风险成倍增长。

第二类:果蔬汁(特别是浓缩鲜榨类)

“天然维C”、“膳食纤维”是它们的标签,但实际上,多数果汁含高果糖+高糖分,尤其像葡萄汁、苹果汁,每100ml含糖可高达14g,几杯下去,果糖摄入远超安全线。

第三类:运动饮料、功能饮料

许多品牌含有隐形糖分、咖啡因、果糖、碳酸等成分,不仅升尿酸,还易损肾。

如果你经常喝这些“健康饮品”,特别是痛风高风险人群——中老年男性、有家族史、肥胖、长期高蛋白饮食等,一定要留意以下变化:

1.尿酸逐步升高

研究显示,每天喝两瓶含高果糖饮料的人,尿酸平均升高18.7μmol/L,远超安全范围(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

2.关节红肿频发,痛风发作加剧

据中华风湿病杂志研究,每月痛风发作频率与甜饮摄入呈显著正相关。陈叔的例子不是个例,而是很多“控酒”却“放水”的中老年人共同的困境。

3.肾功能负担加重

嘌呤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尿酸水平高时,肾脏会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诱发慢性肾病,甚至尿毒症。

4.肥胖、代谢综合征风险上升

果糖代谢不经胰岛素调控,极易转化为脂肪,促发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形成“高尿酸+高血压+高血糖”的三高体质。

很多人抱着“我又不喝酒”的心态放松警惕,却忽略了饮食中潜藏的“液体陷阱”。

真正的健康,从不是“喝得多”,而是“喝得对”。

如果你或家人属于痛风或高尿酸风险人群,不妨从这3个方面做起:

1.用“喝水”替代一切甜饮

听起来普通,但这是最有效的方式。每天保持1500~2000ml温水摄入,有助于稀释尿酸、促进排出。特别在发作期,更要足量喝水,减少尿酸结晶堆积。

2.饮食清淡,减少嘌呤摄入

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海鲜),可适量食用低嘌呤蔬菜、脱脂奶类、蛋白质补充。减少果汁、汤类摄入,养成清淡饮食习惯。

3.每年至少检测1次尿酸与肾功能

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肥胖者或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年做1次血尿酸、肌酐、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早发现、早管理。

很多人以为,痛风是“有钱病”“吃太好”,其实是“吃不对”。而这些“看起来健康”的饮品,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温柔毒药”。

健康,其实就藏在每天的细节里。

戒掉不是“喝得多”,而是“喝错”的习惯,从今天开始,试着把饮料换成水,把骨头汤换成蔬菜汤,把甜味,换成清淡。

你会发现,身体给你的反馈,不会说谎。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Choi HK, Curhan G. "Soft Drinks, Fructos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Gout in 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08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Johnson RJ, et al. "Sugar, Uric Acid, and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Diabetes, 201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国营养学会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