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长假最后一天的最后几分钟,高速收费站总会上演一场“平民版F1”——油门轰鸣、倒计时读秒,只为抢在免费时段的最后一秒冲线。
十一长假结束了,高速免费也结束了。
每年长假最后一天的最后几分钟,高速收费站总会上演一场“平民版F1”——油门轰鸣、倒计时读秒,只为抢在免费时段的最后一秒冲线。
今年,在号称“世界最大收费站”的吴庄收费站,附近桥上不少人前来围观,甚至有人架起手机开直播,随着高速免费临近结束,直播间人数一度超过6万。
最后30秒,一辆辆车焊死油门冲刺;有的车眼看只差几米就能过去,却在“滴”的一声里只能减速交钱。还有人干脆提前下高速、绕一圈再上去,只为稳稳地“薅”到最后一笔免费通行。
不过,今天我想说的重点并不是这些“冲线名场面”。
而是一个正在悄然发生的趋势——未来,高速免费,也许不只是节假日的特权。
听起来像玩笑,但它真的在发生。
9 月 4 号 24 点起,四川成绵高速彻底停收过路费了。
这条 92 公里的高速路,单程最少省 35 块;不管你开小车还是货车,统统零元通行。
紧跟着 9 月 17 号,成都城北出口高速也宣布免费,以前走一趟收 8 块,现在直接归零。
这一南一北两条路,让四川在全国“免费潮”里率先亮相。
而且,这可不是四川独一份的操作。
2024年 3 月,广州北环高速到期,环城高速全线免费。
2022 年,湖北的武黄高速、广东的广佛高速先后停止收费,广佛通勤族一年能省几千。
2012 年,沪嘉高速——内地第一条高速,结束收费生涯。
加上这次的成绵和成都城北,全国重点免费高速已经增加到 7 条,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多个区域。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突然这么多高速开始免费?核心就俩字:到期!
国家早有规定:政府还贷高速最多收 20 年,经营性高速中西部最多 30 年。
这些免费的高速,大多是上世纪 90 年代修的,现在刚好到了法定年限。说白了,高速收费是有期限的契约,不是永久的提款机。
但这话说说容易,真要做可太难了。
你想啊,高速养护全靠钱,2021年全国高速收支缺口就有 6278 亿,少了过路费,地方财政都急得跺脚。
有的地方甚至打起“小算盘”:要么说 “贷款没还完”,要么搞个 “改扩建”,把老路变 “新路”,收费年限直接重置,一下又能多收几十年!你说气不气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敢到期免费的地方,真的亏了吗?答案可能和你想的真不一样。
深圳就是一个典型。2014 年,深圳直接掏出 27 亿回购梅观高速,提前13 年免费,后来又花 130 亿回购 4 条高速。
结果呢?梅观高速沿线 500 米范围的土地增值 300 亿,是收过路费损失的 10 倍。货运便宜了,企业成本下降,自然能招人扩厂。
其他地方也取得类似效果。武黄高速免费后带,动沿线旅游业收入增长 15%、物流成本降低 8%
广佛高速免费后更明显,直接打通 “半小时通勤圈”,佛山南海和广州荔湾的生意往来翻了番。
成绵高速更不用说,它本就是成都、绵阳之间的产业走廊,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的供应链效率都提上去了。
这就叫算长远账, “舍小利换大利”:高速不收费,人和货流动起来,消费和产业才有活力。
当然咱得说句实话:现在想让所有高速都免费,不现实。
修一公里高速,平均要花 1.75 亿;日常养护更是年年消耗大额资金。
尤其在中西部,一些路段车流量小,光维护都是沉重的负担。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发生高速坍塌事故,根源也在于维护跟不上。
不过高速到期免费的大势不可挡。
到今年年底,即便是按照最长的年限来看,全国约有 1.5 万公里政府还贷公路和 0.5 万公里经营性高速公路陆续到期。未来几年,肯定会有更多地方面临 “免费还是续收” 的选择。
这是一次关于地方格局的考验:是把高速当“印钞机”,还是当“经济桥”?是兑现契约精神,还是消耗公众信任?
这里要提醒一句:免费高速流量一定激增。广佛高速刚免费时,早晚高峰堵一小时起步。
但不管堵不堵,免费本来就是应有之义。到期就免费,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也是民心所向。
路通了,经济才能通;契约守了,信任才能稳。
四川、广州、深圳已经带头了,下一个宣布高速免费的,会是你所在的城市?
来源:金角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