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王辉球重上井冈山,晚年回忆:毛主席坚定了我干革命的信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3:57 1

摘要:名字不算特别响亮,叫王辉球。2003年去世的时候,已经93岁。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井冈山北山烈士陵园有一块碑,碑后埋着一位中将的骨灰。

名字不算特别响亮,叫王辉球。2003年去世的时候,已经93岁。

他自己选的地方,说是要和牺牲在那里的战友“再待一块儿”。

这事儿看着平常,但细想挺特别。

王辉球不是井冈山本地人。

他是江西万安县人,小时候家里穷到上学都成问题。

可他晚年却硬说,井冈山是他的“另一个故乡”。

为啥呢?这事儿,还得从头慢慢说起。

那会儿是1927年,王辉球16岁,在遂川县的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每天的活儿没别的:劈柴、烧水、担水、扫地……累是常态。

可他不觉得苦,反倒觉得心里那口气没地儿撒。

为啥?因为他眼睁睁看着国民党抓人杀人,土豪劣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底下人却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

有一天,他正在店里忙活,突然高小时候的老师来了。

人瘦了,眼神飘忽,一看就是有事。

他没多问,直接让老师躲进了后屋。

那时候王辉球不知道老师身份,但心里猜得差不多。

几天后,老师被抓了,枪毙在街边。

官方说法是“共产党分子”。

王辉球没吭声。

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觉得心里堵得慌。

当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句:“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没过多久,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事儿来了。1928年1月,毛泽东带着队伍进了遂川县城,办起了工农民主政府。

大会那天,毛主席亲手把一个红布包好的印章交给了一个农民,说:“他是你们的县长,叫王次淳。

前几天还在地里挑大粪,今天当县长啦。”

会场哄的一声,全是掌声。

王辉球站在人群中,听得入神。

那是他第一次见毛主席。

他记得特别清楚:“高高的个子,穿着粗布中山装,一口湖南话。”可真正让他动心的,不是外表,而是毛主席说的那些话。

他在台上讲:“苏维埃政权是为穷人办事的,不是为官老爷。

那一刻,他感到血往脑门上冲。

这不就是他一直想要的东西吗?

回家后不久,他就报名参加了赤卫队。

有人劝他:“别去,搞不好要杀头。”他回了一句:“我不怕杀头,谁也拦不住我!”

从那以后,这条路就一直没回头。

2月18日,王辉球所在的赤卫队跟着红军攻打宁冈新城。

战斗打得凶,打完后歼敌五百多人,还俘虏了县长。

他第一次知道,原来穷人也能赢仗。

之后他上了井冈山,正式加入工农革命军。

再后来,走长征,打抗战,进大别山,一路走到解放战争。

当年那个提水劈柴的小学徒,成了共和国的空军中将。

说起来,他的命也硬。

长征路上摔下悬崖,腿断了,晕了整整一天。

等醒来时,血味已经引来了野狼。

他拿着短刀跟狼搏斗,浑身是血。

正当他撑不住的时候,谭政派人找到了他,把他抬了回来。

这事儿他后来常讲,每次都说:“那一夜,我准备好喂狼了。

抗战爆发后,他调到八路军115师343旅,做宣教股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那时候的宣传工作,不是贴海报,不是喊口号,是进村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老百姓怕事,他就说:“不团结,就得被日本人一户一户杀。

解放战争时,他在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做政治部主任,跟随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9年成了第16军政委,年底调任贵州,负责剿匪和宣传。

1953年,他被调到空军,后来担任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政治学校校长、副政委、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

几十年过去,到了1983年,他已经离休两年了。

那年秋天,他突然说想再上井冈山一趟。

72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登山。

站在老地方,他写了一句诗:“喜看今朝振兴中华,莫忘昔日艰苦岁月。

有人问他:“你为啥非得回来看看?

他说:“我不是来看山的,是来看那些没能下山的人。

他晚年很少谈荣誉,只讲那段井冈山的岁月。

他说:“那是我真正开始做人的时候。

2003年9月8日,他在北京病逝。

按照遗愿,骨灰送回井冈山,入葬北山烈士陵园。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他“王将军”。

人们只说:王辉球,就在井冈山。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王聚贤主编,《井冈山斗争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谭政回忆录编写组,《谭政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来源:夭夭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