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机器的出现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时至今日,人类和机器的边界正在模糊,我们早已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操作和使用机器,而是在尝试将自身与机器直接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切,少不了人工神经元的帮助。
在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机器的出现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时至今日,人类和机器的边界正在模糊,我们早已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操作和使用机器,而是在尝试将自身与机器直接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切,少不了人工神经元的帮助。
简单来讲,人工神经元就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元的人造器件,它们可以作为联系人类和机器的纽带。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人工神经元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它们需要比生物神经元高得多的电压和功率来工作,科学家将其形象地形容为,对于生物神经元来讲,人工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就像是“大声吼叫”。
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人在你身边用“大声吼叫”的方式与你交流,你受不受得了?同样的道理,生物神经元也很难对此做出自然的反应。
另一方面,对于人工神经元来讲,生物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又太过微弱,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增强处理,才可以让人工神经元“听”得清楚。
可以看到,这样的缺陷就使得传统的人工神经元很难与生物神经元自然地“交流”。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也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近日,来自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成果称,他们研发出一种全新的人工神经元,能够与生物神经元进行“窃窃私语”般的自然交流。
据了解,这种人工神经元能在与生物神经元相同的电压范围(约0.1伏特)内收发信号,功耗也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两者间的“交流”能在一个平等的能量级别上展开,不再有高低之分。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电子元件主要是用硅做的,这些东西又硬又脆,而且非常怕水,而生物的体内,却是一种潮湿的“水世界”,这就对硅基芯片形成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此次研究把目光投向了生物世界,科学家利用一种特殊的细菌——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培养出了一种被称为“蛋白质纳米线”的材料。
这些纳米线其实就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纳米级导线,科学家认为,因为它们是蛋白质,所以天生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在生物体内的潮湿环境中稳定工作,还不容易引起强烈的排异反应。
而在对其进行测试后,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它们的导电性能出奇的好,足以传递神经元之间那种微弱的电信号。
正是靠着这种从细菌那里“借”来的神奇材料,科学家才得以打造出如此低功耗、高效率的人造神经元,让它能够真正地融入生物环境,与生物神经元自然地交流。
可以看到,这种人工神经元的出现,无疑让人类和机器的边界进一步模糊,科学家认为,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非常节能,并且还不需要传统的信号放大装置,所以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近一点来看,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健康手环等),就可以将它们做得又小又轻,续航时间也会大幅延长。
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智能假肢,我们就可以让设备与人体的神经末梢建立起更好的连接,进而赋予使用者更真实的触感,让动作控制更加细腻、自然,就像是重新拥有了“感觉”的肢体。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项技术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潜力更为惊人。它有望让人类大脑与机器之间实现顺畅而高效的信息交互,使思维能够直接驱动设备,甚至让机器成为人类感知与意识的延伸。届时,机器也许将不再只是外部的“工具”,而会逐渐融入人类自身,成为人类身体与智慧的一部分。
当然,要让人工神经元真正走出实验室,进入日常生活,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就目前而言,这一切仍然需要时间。
参考资料:Constructing artificial neurons with functional parameters comprehensively matching biological values,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6, Article number: 8599 (2025)
来源:魅力科学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