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听此言,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诧异,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谎言往往被视为真理的大敌,它以虚假的面貌混淆视听,误导人们的判断。
“深信不疑”:看似坚固,实则危险
欧文・亚隆曾深刻指出:“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
初听此言,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诧异,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谎言往往被视为真理的大敌,它以虚假的面貌混淆视听,误导人们的判断。
然而,仔细思量便会发现,“深信不疑”带来的危害更为隐蔽且深远。
当我们对某一观点、理念深信不疑时,就如同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只愿意看到符合自己信念的事物,而对其他可能存在的真相视而不见,这种思维定式会严重阻碍我们对真理的追求。
深信不疑,比谎言更隐蔽的陷阱
谎言,就像是黑夜里的一团迷雾,虽然会暂时遮挡我们的视线,但它的虚假本质决定了它难以长久地存在。
一旦阳光照射,或者我们稍微用心去分辨,便能发现其中的破绽。例如那些恶意编造的谣言,在经过事实的检验和多方的查证后,很快就会原形毕露,被人们所唾弃。
又好比一些商业欺诈行为,虚假宣传产品功效,当消费者使用产品后发现与宣传不符,这种谎言就被轻易识破了。
而“深信不疑”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个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我们的思维。
当我们对某件事深信不疑时,往往会将其视为绝对的真理,而不再去思考它是否存在漏洞或错误。
这种笃定的信念会在我们的心中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们自动屏蔽掉所有与之相悖的信息。
就像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地心说被人们深信不疑长达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基于这种信念构建起了一整套的认知体系。
即便后来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依然受到了众多人的抵制和反对,因为人们对地心说的深信不疑已经根深蒂固,难以轻易接受新的观点。
这种对旧有观念的深信不疑,严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使得人类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晚了许多年。
生活中“深信不疑”的迷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深信不疑”的现象屡见不鲜,它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回顾新冠疫情防控时期,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
对于疫情防控措施,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并且很多人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
一部分人坚决支持严格的封控措施,他们认为这是控制疫情传播、保障公众生命健康的最有效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毒的扩散,为医疗系统争取时间。
而另一部分人则对封控措施表示不满,他们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长期的封控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大量企业倒闭、人员失业,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这两部分人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网络上各执一词,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互相指责对方的无知和短视。
然而,他们都没有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疫情防控这个复杂的问题。
疫情防控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如果只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就难以找到最科学、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种因“深信不疑”而产生的片面观点和激烈争论,不仅不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共同应对疫情挑战,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打破“深信不疑”的禁锢,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学会质疑,对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轻易地接受现成的答案。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我们对自己的信念和观点也应该进行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真理往往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元的。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真理的定义和理解都可能有所不同。
在科学领域,真理可能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的客观规律;在艺术领域,真理则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对情感和美的表达上。
我们不能因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就否定他人的观点,而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倾听、去思考,从不同的观点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对真理的认知。
“深信不疑”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看似坚固不可动摇,却常常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认知之船触礁沉没。
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让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绝望,我们要从“深信不疑”的迷障中觉醒过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思维的枷锁,突破认知的局限,不断接近真理的彼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以理性和智慧为灯塔,照亮我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不被“深信不疑”所左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寻者。
来源:情感撰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