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好多家长围着“小儿智力糖浆”转,有的直接跑到医院儿科,张口就说“医生,给我开这个药,听说能让娃变聪明、成绩好”。
最近好多家长围着“小儿智力糖浆”转,有的直接跑到医院儿科,张口就说“医生,给我开这个药,听说能让娃变聪明、成绩好”。
网上也吵得厉害,有人说这药就是噱头,没正经证据支撑;有人觉得家长是病急乱投医,把药当“智商提升神器”。
我一开始看到这药名也愣了下,“智力”俩字确实太有误导性了,但翻了翻资料才知道,这药从上世纪80年代就进临床用了,还被好几个权威医疗指南收录过,真不是啥刚冒出来的“智商税产品”。
我听医院的朋友聊过,有次门诊来了个妈妈,带着上小学的娃,手里还拿着网上搜的“攻略”,说“我家娃上课总走神,成绩上不去,别人说吃这个糖浆就行”。
本来想跟她好好解释,但发现她满脑子都是“让娃变聪明”,根本听不进别的。
后来查了专家解读才明白,这里面全是对“益智”俩字的误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个韩新民教授,是专门研究中医儿科的,他说在中医药的语境里,“益智”跟咱们平时说的“提升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
它其实是改善注意力、记忆力这些功能性的问题,比如娃坐不住、记东西费劲、上课老分心,这些才是它能管的事。
还有中国中药协会的朱萍教授,她也提醒家长,要是不对症就用药,反而会耽误事,比如有的娃成绩差,可能是视力不好看不清黑板,或者心理压力大,根本不是需要这药的情况。
这药的来头其实挺正经的,不是随便配的方子。
它是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里的“孔圣枕中丹”改过来的,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方,本来就是治小儿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的。
现在做成糖浆,是用了现代的制药工艺,还成了处方药,不是随便能买的保健品。
如此看来,咱们对中医药的术语还是太陌生了,一看到“智力”就往“智商”上靠,再加上现在教育竞争激烈,家长们都怕娃落后,难免会把这药当成“捷径”。
之前还听说有家长没经过医生诊断,就托人买这药给娃吃,吃了俩礼拜没见“变聪明”,又赶紧停了。
这种做法真的不靠谱。
医生用药前都会仔细问病史、看症状,还得结合中医的辨证,判断娃是不是真的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者抽动症,不是凭家长一句“娃坐不住”就开药的。
毕竟娃活泼好动是天性,真要是病理问题,也得专业评估才能确定。
光搞懂“益智”是啥意思还不够,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这药到底有没有用,给娃吃安不安全。
我查了些临床研究的资料,发现早在挺久之前,就有医生做过对照试验。
比如有个李一民教授,专门拿葵花药业的这款糖浆做研究,结果显示吃这药的娃,注意力不集中、爱冲动的情况,比没吃的改善不少,也没出现啥严重的不舒服。
还有2019年的时候,江苏省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这些大医院联合做了个研究,找了120个有抽动症的娃,用这糖浆治疗,跟吃西药的组对比。
最后发现,用糖浆的娃抽动症状好得更明显,出现头晕、肠胃不舒服的也少。
后来这药还被写进了指南,2017年《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就把它加进去了,2023年又被ADHD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专家共识推荐,这说明它不是医生凭经验随便开的,是有实打实证据支撑的。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这药不是吃了马上就见效的。
韩新民教授就提过,一般得连续吃几周才能慢慢看到变化,疗程还得3个月到一年不等。
有的家长吃了一个月没感觉,就着急停药,这反而可能让症状反复。
养娃本来就没速成的事,用药更是急不来。
至于安全性,大家也不用太担心。
国家药监局有个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这药从2002年广泛上市到现在,用的人快150万了,报告的不良反应才33例,概率特别低,也没出现过严重的问题。
而且今年实施的新版《中国药典》,对这药的要求更严了,药材从哪来、怎么炮制、有效成分有多少,都有明确规定。
生产方面,像葵花药业这种主要厂家,还搞了全链条的质量追溯,从种药材到生产,每一步都能查到,也算是给家长们吃了颗定心丸。
另外,今年9月国家药监局还发了《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以后对中药生产的管控会更细,从药材溯源到成品抽检,都有更具体的要求。
毫无疑问,这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以后买中药能更放心。
最后想跟家长们说句实在的,给娃用药千万别被药名忽悠,也别跟风焦虑。
“小儿智力糖浆”是处方药,不是“聪明药”,得医生判断娃真的需要才用。
而且咱们也得多了解点中医药的知识,别因为一两个术语就误解,这样才能更理性地给娃选治疗方式。
娃的健康成长,靠的是科学的诊断和护理,不是啥“神奇药物”能解决的。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