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 智护“食”光 桂林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交出民生答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1:50 1

摘要:“阿姨,今天的番茄炒蛋能多来点吗?”午饭时间,在我市一所中学的食堂窗口前,学生们端着餐盘,笑着对打菜的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笑脸相迎说:“好!多吃点,长身体!”记者注意到,食堂内干净明亮,操作间外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当日食材的检测报告与溯源信息。餐桌上,“节约粮食

市场监管人员在学校食堂后厨检查。 记者张苑 摄

“阿姨,今天的番茄炒蛋能多来点吗?”午饭时间,在我市一所中学的食堂窗口前,学生们端着餐盘,笑着对打菜的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笑脸相迎说:“好!多吃点,长身体!”记者注意到,食堂内干净明亮,操作间外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当日食材的检测报告与溯源信息。餐桌上,“节约粮食”的提示牌格外醒目——这正是我市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自去年5月以来,我市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了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近两年有投诉举报记录、前期检查发现问题较多的学校食堂为重点,采取县区交叉检查、市场监管与教育部门联合明察暗访等方式,精准整治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已检查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供应商等各类涉校食品经营主体5887家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91家,立案查处117件,移交纪检部门线索3条。在整治的同时,我市还出台一系列柔性监管举措,让家长从“忧心”变“安心”,师生“舌尖安全”有了坚实保障。

如今,走进桂林校园,AI监控守护操作间、食材溯源码清晰可查、家长参与食堂监督的场景,已成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的生动注脚。

破局——多方联动,构建“闭环监管”体系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不卫生,上次参加家长开放日,亲眼看到大米、食用油等都贴着溯源二维码,终于踏实了。”近日,在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食堂参观现场,学生家长蒋女士拿着手机扫描食材包装上的溯源码,向记者展示清晰的产地、运输时间和检测结果。

这场让家长安心的改变,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启动的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校园食品安全不是单一部门的事,必须攥指成拳、协同发力。”市市场监管局食品餐饮安全监管科负责人介绍,我市创新构建的“九关六防三监管”体系,已成为守护校园“舌尖安全”的核心机制。

“从食材采购、贮存到加工制作、餐具消毒,我们梳理了9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防控标准。”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采购环节要求供应商必须提供资质证明和检测报告,贮存环节需做到生熟分开、离地离墙,同时针对膳食经费底数不清、挤占挪用等6类风险,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教育、纪检部门建立了定期核查机制。同时,明确压实教育部门的行业管理责任、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管责任、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问责责任,实现从食材采购到餐桌、从膳食经费来源到支出的全流程“闭环监管”。

为凝聚监管合力,我市同步搭建起“食堂管理领导小组+膳食委员会+家长监督委员会”三级管理架构,目前已有1.3万余名家长主动参与监督,形成“学校自律、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召开全市推进会议、组织学校签订并公示食品安全承诺书、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等举措,持续倒逼学校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出台《桂林市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学校食堂有害生物防治指南》等文件,为校园食品安全划定红线与明确标准。

“之前有个别学校食堂存在食材存放混乱的情况,我们不仅要求限期整改,还约谈了学校负责人,压实主体责任。”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铁腕整治,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后续长效治理扫清了障碍。

暖心——“娘心食堂”捂热家长心坎

“孩子们正在长身体,菜要做得新鲜、营养,就像给自家孩子做饭一样。”上午9时,在我市一所中学食堂后厨,“妈妈厨师”周女士和其他家长一起择菜、切菜。记者了解到,周女士的儿子是该校初二学生,今年3月周女士通过学校招聘成为食堂工作人员。“在这里帮工,我们拿出给自家孩子做饭的劲儿,每一道菜都格外上心。”周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学校还定期邀请家长代表走进食堂,参与食材采购验收、卫生检查、菜品品鉴等流程,如此既提升了校园餐饮的安全系数,也让家长更放心、更暖心。

这样的“娘心食堂”机制,正是我市柔性治理的生动体现。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推行校园食品安全整治行动以来,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我市创新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鼓励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参与校园食堂的监督,对查实的举报线索给予相应奖励。最具特色的是“娘心食堂”机制的创新推广,不少学校优先聘用在校学生家长参与食堂后厨帮工、食材验收等工作,组建起一支有温度的“妈妈厨师”队伍。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组织业务骨干深入139所学校,从食材采购、加工流程到环境卫生进行全方位“体检”,为每所学校量身定制“体检报告”,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建议+回头看”闭环机制;对首次轻微违规且及时整改的行为实行“首违不罚”,推动监管从“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转型。

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火墙”,市场监管部门还联合教育部门推进学校食堂“三无三有”标准化改造,目前已有150余家学校食堂完成改造升级。

“每次到食堂品鉴菜品,看到孩子吃得香,心里特别踏实。”家长周女士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真正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智护——科技赋能破解监管难题

“操作间工作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工作帽,请及时整改。”在近日的一次日常监管巡查中,执法人员在我市某中学食堂的监控室里,通过AI智能监管系统向食堂管理部门发出警示。值班人员立即通过对讲机提醒现场工作人员,不到1分钟,问题便得到解决。

如今,走进我市多所中小学食堂,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AI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操作间动态,食材电子溯源系统清晰展示每批次食材的来源、检测报告及流转记录等。记者从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我市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智慧监管设备,通过AI智能抓拍及时发现食材未覆盖存放、操作人员未戴工作帽等违规操作行为,利用食材溯源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严控供应链风险。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建立了供应商评价退出体系,从资质审核、食材质量、履约能力等多个维度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评分,对评分不合格、存在违规行为的供应商坚决清退。

除此之外,记者在多所学校食堂采访时,还看到食堂的墙壁上、师生的餐桌上都贴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约主题宣传画。“我们希望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实现安全与素养的双重提升。”一位市场监管人员说。

□记者手记:

从刚性的制度闭环,到柔性的“娘心”守护,再到智慧的科技赋能,桂林用一套“组合拳”,守住了校园食品安全的“红线”。

记者在我市多所学校的采访中,有几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学校食堂后厨里,一位“妈妈厨师”切菜时眼神十分专注,并反复强调“给孩子做饭不能马虎”;食堂监控室里,AI系统发现问题后,工作人员秒级响应的速度,让“隐形监管”有了实效;食堂外,家长扫描溯源码时舒展的眉头,那句“踏实了”道尽了无数家长的心声。

校园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制度条文,而是关乎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民生大事。“学校食堂的菜比家里的还香!”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或许就是对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最生动的褒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治理者把“舌尖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就能让家长放心、让孩子舒心,这正是城市民生温度最真切的体现。

来源:桂林生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