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发源于宋元时期,至明代,“煅、煨、炒、炙、蒸、煮”等技艺得到完善,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清代“赵隆泰中药堂”的“六大九蒸货”,杨永先的“保光清凉散”,“福兴公”的“九天阿胶”,王光照的“鸿畅梅杏”等,以质量好、疗效高闻名。禹州
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发源于宋元时期,至明代,“煅、煨、炒、炙、蒸、煮”等技艺得到完善,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清代“赵隆泰中药堂”的“六大九蒸货”,杨永先的“保光清凉散”,“福兴公”的“九天阿胶”,王光照的“鸿畅梅杏”等,以质量好、疗效高闻名。禹州中药前期加工方法有40余种,切制药材800多种,能切出片(体)形14种。炮制遵从“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五大法则,浸、泡、闷、润、蒸、煮、煅、煨、炒、炙等方法独特,针对不同药材,采取不同炮制方法,以降低和消除毒副作用,增加用途,提高疗效,故有“药过禹州倍生香”之说。其突出特征是:工艺讲究,药必道地,九蒸品选材必存放三年,蒸晒必在冬至后,立春前,必“黑如漆、亮如油、甘如饴”,且久存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去杂必“舌舔无土腥”,浸润“药透水尽”“身软皮沉”;刀法精湛,“半夏片薄能飞天,桔梗切片不见边,槟榔能切百二片,黑灯切药无残片”,还要“薄片不卷曲,蝶片不变形,切丝细又长”;炮制毒药,炮制人必先尝毒,以身试药。该遗产项目除家族、师徒传承外,学校教育及社会培训也是重要的传承方式,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注重对职业操守、做人德行的传承。
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承载了历代厚重的中药炮制技艺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应用、经济价值,对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民众健康水平,带动当地药材种植,繁荣地方经济和脱贫攻坚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7年,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健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