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真切思考,始于一张高考志愿填报表。这张表上填的往往并非梦想,而是分数能“换”来的学校,指向父母眼中的“热门”“稳定”。很少有人在此前认真地问起过学生:你真正想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浙江省生涯规划教育特级教师梅进德试图改变这一现状
在中国,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真切思考,始于一张高考志愿填报表。这张表上填的往往并非梦想,而是分数能“换”来的学校,指向父母眼中的“热门”“稳定”。很少有人在此前认真地问起过学生:你真正想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浙江省生涯规划教育特级教师梅进德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从中考分流到高中选科,他希望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不再是盲目的跟随,而是清醒的奔赴。
北爱尔兰的教育启示2008年,英语教师梅进德作为“汉语助教英国行”项目成员,被派往北爱尔兰的一所中学任教。他原本期待的是沉浸于地道的英伦文化,提升语言教学能力,生涯规划教育则是一项意外的收获。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所学校的学生每天踏入校门时脸上洋溢的兴奋与期待。彼时他看到很多国内的高中生常拖着疲惫的步伐走进教室,在题海中机械重复每一日的生活。“为什么这里的学生上学时如此快乐?”在与当地教师的交流和教育观察中,梅进德找到了可能的答案:这里的每位学生都有专属导师,他们定期与学生谈话,内容不限于学业,更包括兴趣探索、职业设想、人生目标。学校一楼的“生涯中心”里,墙上贴满了大学介绍、职业路径图、实习机会海报,学生能通过开放日、职业体验、校友分享等活动,早早开始思考: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不是在‘被安排’中学习,而是在‘有目标’中成长。”梅进德豁然开朗。国后,他尝试在班级引入生涯规划教育,并持续更新知识体系。2014年,浙江启动新高考改革,学生面临的抉择从“文理分科”的2选1转变为“7选3”35种组合,选择权扩大的同时,迷茫也随之而来。梅进德所在的丽水中学顺势成立专职生涯规划教育团队,他作为核心成员之一,开始了系统化的课程探索。教师们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生涯规划教学任务。没有教材,就自己编;没有经验,就边教边调整。他们从大学教材、职场书籍中提炼框架,再根据学生反馈适时调整,逐步形成了“高一认知自我、高二探索职业、高三聚焦专业”的三阶课程体系。在梅进德眼中,生涯规划教育不只是学生升学的“辅助工具”,更是重塑他们学习动机、激活生命状态的“底层操作系统”。“我希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开心一点。”团队中的心理教师也发现,许多学生产生学业情绪的原因之一在于方向迷失。“当他们知道要去哪里,并能获得相应支撑时,往往更有动力突破困境。”
构建稳定的“选择坐标系”对于高中生而言,选科、填报志愿是绕不开的大事。如果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帮助学生做好选科指导、填好志愿,那么无疑是失败的。只是,“好”的定义该如何界定?很多人将考出高分作为最高诉求,在填报志愿时将“不浪费”分数或是成功就读热门专业作为最优解。对此,梅进德并不认同。“分数只是手段,作出有益于成长的选择才是目的。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组合的高分,而是综合的适配,应该导向学生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期待。”梅进德举了个例子,一个学生选ABC三科考出了690的高分,却因组合限制无法报考心仪专业;另一个有类似偏好的学生选择了ABD三科,考了682分,虽然分数略低,却成功进入了理想的专业。“这时,那个看似‘低分’的选择,反而是更优解。”他指出,许多学生对专业要求缺乏基本了解:一名学生想就读医学相关专业,因为“不擅长化学”而避开了这门课,殊不知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明确要求必选化学;另一名学生想学交通工程,却没意识到上海交通大学侧重智能交通,而河海大学长于土木交通,后因专业理解与个人志趣的不适配在进入大学后大失所望。梅进德认为,若能更早地试着去了解不同专业和职业,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在持续学习与提升中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否则,无论成绩多优异,都可能陷入一段长久的困顿。“如果学生能建立起自己的‘选择坐标系’,拥有基于信息作出全面思考、理想选择的能力,那他的人生发展态势大概也会更加稳定。”梅进德理想的“选择坐标系”,横轴是“我擅长什么、在意什么”的自我认知,纵轴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哪些领域正在发展”的现实图景。为此,他强化信息供给:拆解专业内涵,澄清误解;邀请高校招生专业人员和职场人士进校,讲清培养方案与职业发展路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他们研究不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在寒暑假开展“家族职业访谈”,理解真实情境中的职业。“只有当学生真正找到心之所向,他们的选择才不是盲目的、被动的。”某年志愿填报时,两名男生只填报了十几所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梅进德提醒他们“填满以防滑档”,他们却自信地说:“老师,我们已经填完喜欢的专业,也做过综合分析,一定能被录取。”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笃定,两人条理清晰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对心理学的理解及其与自身的匹配。还有位女生曾向梅进德咨询是否建议报考某校的国际法专业。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她思考“国际舞台上的博弈,重要的是什么”。在华为遭遇美国“长臂管辖”的案例中,学生意识到想成为一名为国发声的法律人,仅掌握法律知识并不够,还需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后来,她本科在浙江大学读英语专业的同时辅修法学,并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法律硕士、专注国际法领域的学习。
向下延伸,撕掉“失败者”的标签2024年,梅进德调任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生涯规划教研员,开始着手构建覆盖幼儿园至高中的K12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他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心是长期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初中阶段。他希望改变每年中考后,大量学生才开始思考分流问题的现状。现实中,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的选择常由分数决定:“能上普高就上,上不了才去职高。”梅进德认为,这种简单化的决策逻辑背后,是不少人对“普高等于成功,职高等于失败”的默认。而正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掩盖了大量学生通过适配路径实现更好发展的可能性。他坦言自己也曾对中职教育存在偏见,而在去往相关部门挂职、深入接触中职教育后发现,如今不少中职学校实训设备先进、课程体系完善、技能培养扎实。“在某些技术领域,毕业生的岗位适应力甚至强于部分本科生。”更让他触动的是那些被动入学的学生。在一节主题生涯课上,不少人在活动中写道:“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对不起父母”“我是家里的耻辱”。过早地放弃自己和过多的轻视令梅进德感到心疼。为了打破大众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壁垒,他组织有意愿的初中生走进职业学校,实地参观实训车间,邀请中职招生教师走进初中校园宣讲专业特色,帮助学生和家长建立真实、全面的认知。对于文化课学习吃力但动手能力强、对未来有初步发展方向的学生,让他们了解“3+2”“专升本”“技能大赛升学”等多元路径。“ 这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基于个体适配的理性选择。”他说,“比起在普高三年里反复受挫、丧失信心,有些孩子或许更适合早一点聚焦于自己擅长且愿意投入的领域。”在那节名为“给自己撕标签”的生涯课上,梅进德引导学生思考“你擅长什么?你曾经帮过谁?你坚持做过哪些事?”,希望他们能在追问中重新审视自己、看见自己的价值。他还以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调整认知:以我国年均出生人口约千万人计算,到18岁时,仅有250万~300万人能进入四年制本科院校。“你们并非失败的少数人,而是社会发展所需的大多数。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节奏,都有宽广的路可以走,无论是通过‘3+2’‘专升本’,还是毕业后直接就业,你们都能拥有有尊严、有前景的未来。”一些学生在了解多元路径后重燃升学希望,也有学生在课程中明确了技能成才的志向。如今,不同形式的生涯规划课程已在丽水百余所中小学落地,一条贯穿成长全程的教育链正在形成。梅进德相信,当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喜欢且适宜”的学习状态,当他们不再为“我能考上哪儿”焦虑,而是为“我想成为谁”而奔赴,生涯规划教育或许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作者 | 王梓霖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李翊洁《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