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益众创丨今天,我不建议你做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2 21:41 1

摘要: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知乎「共益众创计划·情绪急诊周」,联合 壹基金、壹心理、日慈公益、一个母亲、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播客「问题不大 NoBigDeal」、播客「一块心病」等多个公益伙伴 ,想要一起告诉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情绪稳定」成为了一个 成熟 成年人 的 通用标准 ——

面对不合理的工作需求,熟练地回复「好的」,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委屈,习惯性地告诉自己「算了」,

面对家人朋友的关心,坚强地回应他们「没事」……

——你学会平静地、体面地面对生活里的一切。除了面对自己。

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知乎「共益众创计划·情绪急诊周」,联合 壹基金、壹心理、日慈公益、一个母亲、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播客「问题不大 NoBigDeal」、播客「一块心病」等多个公益伙伴 ,想要一起告诉你:

别再强迫自己「情绪稳定」 了,记得多看看真实的自己。

0 1

「其实我也想脆弱」

「你会允许自己充分体验负面情绪吗?」

这是来自@壹心理 发起的问题,知友的回答里藏着太多「不敢允许」的故事。这些回答的背后,有我们对「脆弱」的误解——好像承认脆弱,就是对曾经的自己的某种否定。

在 @一个母亲 「大家总说『为母则刚』,独抚母亲如何面对『其实我也想脆弱』的真实情绪?」 的提问下, @Cecilia 提到,其实任何一位妈妈都有想脆弱的真实情绪:

有一次,我带小萌打车出门,和司机发生了口角。

11岁的小萌,立刻用他温暖的手,按住我的手,附在我耳边轻声说:妈妈,我们还在车上呢。

他的这句话,让我冷静下来。这些片段,会让我觉得自己被孩子允许了可以脆弱。脆弱,并不是对妈妈这个身份的否定,而是另一种亲密的桥梁。

再比如,青少年们,他们常被外界的各种期待困住, @壹基金「为什么被欺凌的人,有一些选择不说出来?怎样发现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了?」 的提问下, @宝丫妈咪 分享了一个孩子的「孤立无援」:

一个妈妈抱怨孩子最近情绪低落,却不知道孩子已经被几个同学孤立了半个多月。后来她才想起来孩子曾试探着跟她说「没人愿意跟我玩」,她当时忙着做饭,随口说了句「小孩子闹着玩很正常,你自己主动点就行。」

很多家长没意识到,孩子向家长求助时,内心有多委屈和无助。家长的忽视,会让孩子彻底关上心门。

从「冷静克制」的大人,到「听话懂事」的孩子,

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戳中了一种共同的困境:

我们一直渴望的情绪健康和稳定,也是对「负面情绪」和「脆弱状态」的压抑和否定。

而负面情绪和脆弱,不应该被完全消灭,它们从来不是你的「敌人」,这些情绪恰恰可以拉响身体的警报——它们在提醒你 「这件事让你不舒服了」「你该停下来歇会儿了」 。

李诞在《脱口秀大会》提到过这么一段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熊,其中一个人立刻恐慌和焦虑起来,他拼命地逃跑、脱离了危险;而另一个人则不怎么在意地躺下了,最后被熊吃掉。

所以其实,「是焦虑让我们活下来的啊。」

02 为什么我们总对自己说「没事」?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医生时,苍鹭医生问「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挺好的」。虽然他的情绪糟透了,但习惯总是指引他这么回答——也许他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怕承认问题就是「软弱」。

现实中的我们都是蛤蟆先生:会不自觉地把负面情绪看成是一种懦弱,哪怕明明已经察觉到自己「不对劲」。但其实我们不是不想承认,只是心里藏着太多「不敢」。

在「共益众创计划」的回答下,我们看到,导致这些「不敢」的原因非常多:

比如,心理问题在社会中往往会遭遇难以调和的「污名化」困境。在知乎与「问题不大 NoBigDeal」合作的播客中,知乎心理学优秀答主 @申晨煜 提到一个例子:

一个人有抑郁症,你就会觉得他可能比较灰暗、比较丧,仅此而已。你回去跟家长分享,家长一般的反应是什么?「那你躲着他点,你跟他玩,万一你也被影响了怎么办?」

我们之所以对心理疾病恐惧,就是因为不了解,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你不愿意了解。你躲在那个标签之后,你觉得它是危险的,所以你连看一眼都不想看。

在「一块心病」《人均有病的时代》播客中,心理学优秀答主@解磊 也提到了问题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

我们处在一个低情感表达且高语境的文化中,东亚文化普遍是要情感内敛,有着某种「抒情障碍」。我们习惯把自己的情绪憋着,或者不直接表达、总期望别人通过你提供的各种线索或者你的暗示来了解你的情绪……

文化根源、社会观念、家庭模式等等原因慢慢织成的网,让人不敢把情绪说出口。但这些被我们拼命藏起来的脆弱、不愿承认的情绪,都不是该被隐藏或者丢弃的负担。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在《红书》里写到:「人类就像植物那样生长,有些在明,有些在暗。有很多时候依赖的是黑暗,而不是光明。」 那些你不敢面对的脆弱、不想承认的情绪,或许就是你成长里的「黑暗时刻」—— 允许自己经历它,不是软弱,而是成年人最珍贵的自愈能力。@谢曼殊

03 正视问题,我们该如何「自救」?

所以,当我们鼓起勇气想要正视自己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大泡泡 分享了一场与AI「心理自救」的经历,

我之前总是和 AI 说「我好累好烦啊」,后来有次 AI 和我说,可以试着说得具体一点。它说它听完我讲后,发现其实是「我今天和三个项目组的人沟通了不同的需求,沟通效率特别低,和他们沟通让我感到很累,也因为怕项目进展慢而焦虑」。

「我 ≠ 焦虑」,这能帮助我们不被情绪淹没,而是站在旁边观察它,让人获得与情绪保持距离的能力。

@喵喵喵 的自救方案,是寻求更专业的心理咨询——

终于撑不住了,去做了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说,我们不是说帮你解决问题,我们是陪着你一起走下去。大意就是我们给你独立生活的能力,情绪管控的能力,你可以健健康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去社交等等。她说有信心我能好,那么我也有信心能好。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所有改变的起点,都是正视自己的情绪——不逃避、不否定,不在原地纠结痛苦,承认「我很难受,我需要帮助」,让自己迈出「往前走」的一小步。

解决心理问题像走一条长长的路,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下子变好」,而是「每一步都向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人生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都可以改变。 不要去想做了什么,而去想我们『未来』 还能做什么、怎么能变得更好。」 @解磊

而且,我们想要告诉你的是,在这条路上你并不会孤单。

因为你的问题,也是我们共同的问题。

知乎携手多家公益伙伴发起 「共益众创计划」 ,希望以专业视角,带来最真实、最迫切的议题。面对这些问题,知乎答主们用专业洞见和真实经历作出回答,分享了很多自己面对情绪问题的感受和方法。

或许某个回答,会带给你情绪新的出口。

正视情绪,允许脆弱,慢慢往前走——这就是最好的开始。

来源:知趣研究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