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小红书一起聊了聊,设计如何“日常开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09:31 1

摘要:“室内设计是生活态度的立体画布。”——在本届InAward 2025小红书设计周担任室内设计评委的邵程Chris Shao认为,卓越的空间叙事,正是从那些微妙难言的直觉出发,为空间注入故事与呼吸感。

小红书“日常开放”

西岸美术馆活动现场

©小红书设计周

“室内设计是生活态度的立体画布。”——在本届InAward 2025小红书设计周担任室内设计评委的邵程Chris Shao认为,卓越的空间叙事,正是从那些微妙难言的直觉出发,为空间注入故事与呼吸感。

Chris Shao在小红书设计周

分享自己职业生涯的多元探索

©Chris Shao Studio

从早期的跨界探索,到逐步深耕于餐饮、住宅与商业空间,再到收藏家与内容分享者,Chris Shao不断演进的职业生涯,正是其设计理念最生动的注脚。在他看来,“日常开放”并非静态的口号,而是一种通过设计实践不断迭代、持续更新的生活哲学。

北京黑天鹅餐厅

©Chris Shao Studio

回忆起过往,Chris Shao笑言:“20多岁时什么都想试,开画廊、办展览,甚至还折腾过酒吧。”虽然并非每次尝试都成功,但这些经历让他跳出“设计师只画图”的窠臼。他开始意识到,设计不只是图纸上的线条,更是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与互动。

深圳ENSUE餐厅

©Chris Shao Studio

“现在做餐饮空间设计,我能快速get到主厨想要的‘食客体验’,其实和当年开酒吧时研究的客人感受是一个道理。”他分享道。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经历,让他跳脱出“设计师”的单一身份,学会了从不同视角审视需求。比如,在为一位曾是陶艺家的米其林女主厨设计餐厅时,他没有使用刻板的女性符号,而是用陶瓷的“破裂感与拼凑感”来诠释她的职场力量。这些来自生活与艺术的灵感,只有足够开放的心态才能捕捉。

邵程Chris Shao

召禾室内设计Chris Shao Studio创始人

图一至图三:北京黑天鹅餐厅项目中

设计团队用素雅材质将焦点引向窗外湖景

©Chris Shao Studio

如今的Chris Shao已将重心放在室内设计、餐饮与商业空间等细分领域。他擅长在风格与功能之间,找到最贴合日常的契合点。比如在北京黑天鹅餐厅项目中他运用克制色调与素雅材质,让空间本身为窗外景色“让步”,将观者的视线与心境引向自然。

图一至图六:

Ortensia绣球花餐厅项目

定制家具落地成果与设计草稿

©Chris Shao Studio

Chris Shao所秉持的“深耕”,从来不是画地为牢。他的实践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在业务上,从定制家具延伸至量产设计,让好设计触达更广泛的日常;在团队管理上,他带领一支从40人发展到140余人的队伍,角色也从设计师转变为串联各方的“连接者”。那句“这不是我的设计,而是我们的设计”,也因此从理念落入现实。


此外,他更以收藏家和分享者的身份,将旅途淘来的器物转化为灵感,并通过小红书与公众建立真诚的连接。当客户因深度认同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进而邀请他操刀空间设计时,设计便自然跨越专业边界,成为一场日常的共鸣。这无疑是“日常开放”最生动的诠释。

Chris Shao Studio

折衷美学风格的办公空间

©Chris Shao Studio

“你要创造怎样的风格体系?”——Chris Shao视此为设计师创业的基石。他认为,设计的意义不在于重复既定语言,而在于以作品回应自己所相信的世界。风格不是表面的装饰,也不是对潮流的追随,而是在每一个项目选择、每一次细节取舍中,逐渐建立起的秩序与信念。它源于设计实践,也根植于对生活的理解与表达。

但创业,从来不是浪漫的旅程。它往往伴随着孤独与焦虑。从接到项目时的全力以赴,到项目结束后的方向寻找,Chris不回避这种状态。他提醒年轻设计师,焦虑虽不可避免,但应拒绝“无效焦虑”——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与影响力,而非外界的关注与否。

Chris Shao Studio

可供尝试不同设计风格的材料库

©Chris Shao Studio

创业初期,他坚持亲力亲为,从图纸到施工,不放过任何环节。这既磨练专业,也试炼风格。随着团队成长,他逐步从“一个人完成所有”转向“与团队共同前行”。通过建立协作的“杠杆”,将个人能力转化为集体力量,从而腾出空间,思考设计与生活的长远未来。

创业不是一场商业冒险,而是一场围绕风格、信念与自我认知的修行——它关于创意,更关于生活本身。

小红书“日常开放”宣传片视频切片

©小红书设计周

Chris Shao的探索,也因小红书设计周的平台而被更广泛地看见。正如小红书设计周负责人仁海所言,平台不仅为设计师与大众之间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舞台,更让不同的生活需求得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落地。通过持续的线上分享与线下工作坊,设计不再只是专业术语,而是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日常体验。

图一至图五:小红书“日常开放”

借由公共导视,小红书设计周获奖作品展览

以及馆内系列活动促进设计的日常化传播与实践

©小红书设计周

走出西岸美术馆,阳光洒落在草坪上的公共座椅上,有人闲坐交谈,有人携宠驻足停歇——这些被设计温柔改变的片刻,正是“日常开放”的最好注解。正如Chris Shao所言:“年轻时的开放让我懂得日常;如今的深耕与分享,让我能把这份懂得,变成更多人的日常。”

当设计“日常开放”逐渐成为新的设计命题,他以实践给出了最真挚的回应:设计无需宏大,也无需遥远,它可以是一块材料的选择,一次体验的优化,或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细节。那些被重新赋予惊喜的日常,正是设计回归本真的力量。

仁海

小红书体验设计业务负责人

小红书设计周负责人

文、编辑 | Nicole Wu

设计 | Darki

图片提供 | Chris Shao Studio、小红书产品设计中心(RPDC)

聊了这么多“日常开放”,哪个被设计温柔改变的日常片刻,曾深深打动你?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并送出一本新刊,期待你的故事。

独家|我们和马岩松聊了聊“东方问题”

DECO Stay丨住进19世纪贵族宫殿!他们将百年建筑改造成一座艺术酒店

来源:ELLEdeco家居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