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洗肛门,身体能获得什么?到底应该如何洗?男女都该了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21:2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1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63岁,最近总觉得肛门不舒服:偶尔瘙痒、坐着难受,还有点异味。去医院一查,医生说他这是肛门清洁不到位导致的慢性湿疹,建议他改变清洁习惯。张大爷一脸疑惑:“我天天洗澡,怎么还不干净?”

医生只是笑了笑:“洗澡归洗澡,肛门清洗要单独对待,特别是中老年人。”很多人以为肛门不需要特别护理,甚至羞于谈论这个部位。但事实上,肛门清洁问题,关乎全身健康。洗错了、没洗到位,不仅会引发局部感染,还可能影响泌尿、肠道乃至生殖系统。

那么,每天清洗肛门,身体到底能获得什么好处?怎么洗才科学?今天我们就来聊清楚这件“难以启齿”的重要小事。

肛门是人体排泄的出口,每天接触大量细菌与代谢废物。虽然大多数细菌属于肠道常驻菌群,但如果滞留在肛门皮肤表面,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更容易“脏上加脏”:

排便后纸巾擦拭不彻底;

长时间久坐、出汗;

肛裂、痔疮等肛周疾病存在;

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清洁不到位。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以上的肛周瘙痒病例与清洁不当有关。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实打实的健康隐患。

1. 预防肛门瘙痒、湿疹与肛周感染

肛门周围皮肤较薄,汗腺分布密集,如果分泌物、粪便残留没有及时清理,会刺激皮肤,引发接触性湿疹、真菌感染等。定期清洗能有效减少细菌滋生,维持局部干爽,降低瘙痒、刺痛等不适感。

2. 降低痔疮和肛裂的发作频率

很多痔疮患者在发作期间都有一个共通点:局部清洁不到位。便后残留物刺激伤口,不仅加重疼痛,还可能延长愈合时间。

医生建议:温水清洗肛门,比单纯擦拭更温和,能减少摩擦,避免伤口反复感染。

3. 减少尿路与生殖系统交叉感染

特别是女性,由于尿道口与肛门距离较近,如果肛门清洁不当,细菌容易通过手部、内裤等途径传播,引起尿路感染或阴道炎。保持肛门清洁,是女性私密健康的重要一环。

4. 改善体味,提升社交自信

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有“异味”,尤其是夏天或久坐后,肛门周围的汗液与细菌混合,容易产生难闻气味。适当清洗不仅改善卫生状况,也能避免在社交、亲密关系中产生尴尬。

清洗肛门,看似简单,其实有讲究。方法错误,反而容易造成皮肤伤害甚至感染。以下几点,男女都该牢记:

第一步:便后及时清洁,避免残留

纸巾只能擦去表面污物,难以彻底清洁。便后用温水冲洗或湿纸巾擦拭,能大大降低细菌滞留风险。特别是痔疮、肛裂患者,避免用力搓擦,应选择柔软无刺激的清洁方式。

第二步:使用温水清洗,不宜过热或过冷

温水能够软化污垢、舒缓肛门括约肌。水温建议控制在38℃左右,即手背接触微温为宜。过热容易刺激皮肤,过冷则影响血液循环。

第三步:避免使用碱性强或含香精的清洁剂

市面上不少沐浴露、香皂碱性较强,长期使用容易破坏肛门皮肤的微生态,引发干燥或过敏。建议选用专用私密部位清洁剂,或仅用清水清洗即可。

第四步:洗后彻底擦干,保持干爽通风

潮湿环境是细菌最喜欢的“温床”。洗完后应用柔软毛巾轻轻按干,不要来回摩擦,尤其对皮肤敏感或已有炎症者。穿着透气、棉质内裤,也能帮助保持肛门区域清爽。

痔疮、肛裂、肛瘘等肛周疾病患者;

糖尿病、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继发感染;

女性经期、产后恢复期,感染风险增加;

久坐上班族、司机、学生,肛周闷热易出油出汗;

中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更易受刺激。

而对于排便频繁、有腹泻史或便后瘙痒者,也建议根据排便次数灵活清洗,避免细菌残留。

有人担心洗多了是不是“太讲究”?其实,清洁肛门和洗脸刷牙一样,是基本的身体护理。它不是洁癖,而是对自己的尊重。当然,过度清洗也不可取。一天洗三五次、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反而会破坏皮肤屏障,诱发干痒甚至湿疹。科学清洗、适度为宜,才是健康之道。

肛门,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卫生死角。每天坚持科学清洗,不仅能提升舒适感,还能预防多种肛周和泌尿系统疾病。别再觉得“难以启齿”了,身体健康,才是最值得光明正大谈论的事。从今天起,给肛门多一点关爱。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肛门卫生行为调查报告》. 2024年
[2] 中华医学会肛肠外科分会.《肛门清洁与肛周疾病防控指南(2023年版)》
[3]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生活方式科普读本》. 2025年5月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话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