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冷门诗人喻良能:七绝写尽竹子4重境界,最后一首看透人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2 16:31 1

摘要:喻良能(1120—?),字叔奇,号锦园,人称香山先生,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登进士第,此后踏入仕途。他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在多地担任过地方官职。曾担任过广德县尉、鄱阳县丞、福州教授、平海军节度推官等职。

喻良能(1120—?),字叔奇,号锦园,人称香山先生,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登进士第,此后踏入仕途。他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在多地担任过地方官职。曾担任过广德县尉、鄱阳县丞、福州教授、平海军节度推官等职。

喻良能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写景、咏物、怀古、赠答等诸多方面。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平易晓畅,又不失典雅蕴藉。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事物,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

他一生创作颇丰,著有《诸经讲义》《家帚编》《忠义传》等,存诗千余首,有《香山集》十六卷传世。他与当时的著名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交往唱和,在南宋诗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次韵叶宰植竹四绝 其一 宋 · 喻良能

檀栾节目瘦长枝,晴既萧骚雨亦奇。

谁道此君惟澹泊,细看频赏自多姿。

"檀栾节目瘦长枝"开篇即以"檀栾"这一典雅词汇点出竹的秀美姿态,"瘦长枝"三字精准捕捉竹的形貌特征,瘦而不弱,长而不靡,展现竹的清癯风骨。次句"晴既萧骚雨亦奇"通过晴雨对比,写出竹在不同天气中的独特韵味:晴日里竹叶摩擦的沙沙声(萧骚)清越悦耳,雨中竹更显姿态奇绝,一"既"一"亦"的递进句式,将竹的动态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谁道此君惟澹泊,细看频赏自多姿"转折精妙。世人常以"淡泊"概括竹的品格("此君"为竹的代称),诗人却通过"谁道"的设问引发思考——竹的意蕴岂止淡泊而已?当人们细细观赏、反复品味时,会发现竹其实姿态万千,富有丰富的审美层次。这种认知转变,揭示了审美体验中"浅尝"与"深赏"的差异,也暗含了对事物本质的辩证思考。

全诗通过竹的意象,传达出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与欣赏。喻良能跳脱了传统咏竹诗中单一的"君子"比德框架,既承认竹的高洁品格,又发现了其超越道德象征的自然之美。诗中"细看频赏"的鉴赏态度,对当代人具有启发意义——在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认知,而缺乏深入观察的耐心。

次韵叶宰植竹四绝 其二 宋 · 喻良能

苍烟翠雾两冥迷,秋雨丛深不作泥。

冷叶寒枝须管领,亭亭会见拂云齐。

"苍烟翠雾两冥迷"开篇即营造出朦胧深邃的意境,"苍烟""翠雾"两种冷色调交织,将竹林笼罩在一片迷离之中,"两冥迷"更强化了视线的模糊与心境的幽远。次句"秋雨丛深不作泥"笔锋一转,写秋雨浸润下的竹丛虽处低洼却"不作泥",既写实景——竹叶承露而不沾泥,又喻人格——身处浊世而保持高洁,雨后竹林更显清净挺拔。

后两句"冷叶寒枝须管领,亭亭会见拂云齐"是全诗精神升华处。"冷叶寒枝"以触觉写视觉,突出竹在秋冬仍保持的清寒本色;"须管领"三字似对竹而言,又似自勉,表达了对这份清高品格的珍视与守护。结句"亭亭会见拂云齐"以昂扬笔调作结,眼前虽只见"冷叶寒枝",但诗人坚信这些挺拔的竹干终将"拂云齐"——高耸入云,既是对竹生长态势的实写,更是对高尚人格终将成就的坚定信念。

全诗通过烟雨竹林的意象群,传达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对精神高度的向往。喻良能不写春竹之嫩、夏竹之茂,偏取秋雨寒烟中的竹,恰如选择在逆境中观察品格。诗中"不作泥"的自持、"须管领"的担当、"拂云齐"的期许,层层递进,展现出一个文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过程。

次韵叶宰植竹四绝 其三 宋 · 喻良能

谁云青士太无情,偏结骚人冷淡盟。

不假遥岑分寸碧,故应双目自增明。

"谁云青士太无情"起笔反问,"青士"这一雅称代指竹,打破人们对竹"无情"的刻板印象。次句"偏结骚人冷淡盟"揭示答案——竹偏偏与清贫自守的文人(骚人)缔结了"冷淡盟",一个"偏"字凸显竹对高洁之士的特别青睐,"冷淡"二字既写竹的素朴本性,又暗合文人淡泊的志趣,这种相互选择实为精神共鸣。

后两句"不假遥岑分寸碧,故应双目自增明"转为哲理阐述。"遥岑分寸碧"指远处山峦的些许绿色,诗人却说竹"不假"(不需要)借助外物点缀,它本身就能"故应"(自然应当)让观赏者的双目"自增明"。这里的"明"既是视觉的明亮,更是心智的澄明——竹以其清癯挺拔的姿态,无需他物衬托,自能涤荡观者心尘,提升精神境界。

全诗通过竹与文人的互动关系,传达出对内在美的珍视。喻良能跳出传统咏物诗"借物喻德"的直白模式,转而描写竹与文人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动态过程。诗中"青士"与"骚人"的结盟,实为志趣相投者的精神契合;"不假"与"自增"的对比,则揭示了真正的美具有自足性与感染力。

次韵叶宰植竹四绝 其四 宋 · 喻良能

木本曾看烟雨梢,临窗依砌韵偏高。

可怜不入繁华眼,祇称清谈王马曹。

"木本曾看烟雨梢"开篇追忆竹在自然中的生长状态,"木本"点明竹的木质特性,"烟雨梢"勾勒出竹在烟雨中摇曳的朦胧美,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临窗依砌韵偏高"将视角拉近庭院,写竹被移栽至窗前阶下,虽环境改变,但其高雅气韵("韵偏高")依然不变,暗示竹不因处境迁移而失去本质。

后两句"可怜不入繁华眼,祇称清谈王马曹"笔锋陡转,揭示竹的境遇与价值。"可怜"二字饱含惋惜,指出竹不被世俗繁华所欣赏的处境;"不入繁华眼"直白道出竹与世俗审美的隔阂。转结处"祇称清谈王马曹"尤为精妙,"王马曹"当指魏晋名士王导、司马睿等清谈之士,诗人说竹只配得上这些高士的清谈陪伴,实则是对竹与高雅精神相得益彰的肯定。

全诗通过竹的遭际,传达出对世俗与高雅两种审美取向的思考。喻良能不写竹的常见美德,而聚焦于它"不入繁华眼"的孤独与"祇称清谈"的契合,凸显了竹作为精神象征的纯粹性。诗中"可怜"的惋惜与"祇称"的肯定形成张力,既同情竹的寂寞,又欣赏它坚守本真的品格。

来源:诗词原创之火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