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每日电讯报》最近刊登了一篇评论,标题看上去很夸张:“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高管回国后感到恐惧”。在那篇评论里,一些西方大公司高管亲身走访中国后,对中国制造业和科技进展的速度感到震惊。为什么他们会“恐惧”?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力量差距?
前言
英国《每日电讯报》最近刊登了一篇评论,标题看上去很夸张:“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高管回国后感到恐惧”。在那篇评论里,一些西方大公司高管亲身走访中国后,对中国制造业和科技进展的速度感到震惊。为什么他们会“恐惧”?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力量差距?
这些西方高管之所以“恐惧”,并不是因为害怕政治打压或舆论压力,而是被中国的“现实成绩”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福特公司CEO 法利(Jim Farley)说,他在中国看到的汽车研发与制造水平远超其想象;他觉得在成本与质量上,中国已走在他们前面。还有澳洲矿业巨头福斯(Andrew Forrest)坦言,他在中国工厂里看到了“几乎人人离开后机器自己在生产”的极度自动化景象。更有英国能源公司老板说,他在中国手机工厂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只留少量人员监控机器运转。
这些高管带回的第一印象是:中国的制造业已从“人力密集的低端加工”跃迁到“高度自动化、技术驱动”的新阶段;中国的速度、规模、系统协同能力,已经超越他们原来对“世界工厂”的刻板印象。他们的焦虑很简单:如果竞争对手连起跑线都看不到,你如何追?
更深一层的恐惧,是一种“时间的绝望”,在他们看来,即便投入大量资源,也难以重新赶上这样的体量与速度。毕竟,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并非从零起步,而是通过系统布局、政策配套、产业链整合,已经在很多核心领域形成了先发优势。
为什么中国能走得这么快?为什么西方难以追?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政策导向与国家资本力量整合
中国政府在“制造业升级”和“新基建”方面投入巨大。尤其在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各级政府常常推出补贴、税收优惠和公共采购政策来加速本土企业成长。最近报道,中国向机器人、AI 初创企业和相关项目投放了超百亿资金,并将国有资本置入这些产业。
西方国家中的企业,往往在市场竞争中自己摸索,很难获得如此规模与深度的政策支持,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撬动整个产业链补贴与协同。
2. 产业链完整性与垂直整合能力
中国在制造业长期深耕,形成了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机装配的大体量本土产业链。高科技制造零部件、传感器、电子元器件、精密机械等,也在不断做“国产替代”。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中国公司不仅做系统整机,还在抓关键零部件赛道,例如传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本地算法等环节。相比之下,很多欧美企业在零部件、供应链控制、成本链条上依赖外部,难以做到整体协同、快速模块化升级。
3. 自动化与机器人部署速度
近年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速度惊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在过去十年工业机器人部署数从十几万台跃升到两百万台以上,2024年新增机器人数量接近 29.5 万台,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数量)方面,中国也已逼近德国、美国水平,甚至在某些行业超过传统制造强国。
高频率的机器人部署加速了工厂的升级速度,也增强了“规模效应”,自动化越多,边际成本越低,升级越快。
4. 创新意愿与落地速度
中国很多公司在技术研发和迭代上敢于“边做边改”,在市场里通过快速试错、版本迭代来打磨产品。AI、大模型、机器人硬件在中国多地同时开花,各地创新中心之间有高度互动。比如,杭州的“六小龙”等初创公司,率先在本地产业链中形成了研发、制造、孵化闭环。西方企业往往在制度化、流程化、风控化的运营中,不允许过度冒险,创新速度受到体制和文化限制。
综合来看,中国并不是“偶然爆发式成长”,而是有制度支撑、资本驱动、市场机制和产业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构性差距让那些只能靠技术迭代、内部革新的西方公司感到焦虑。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发出了关税威胁,而中国不为所动,相反是美方先采取措施,试图平息事态。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正是中国不惧特朗普关税的主要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链内需填补与供给替代。中国不仅仅是出口导向型制造基地,也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随着内需提升,本土需求可以部分吸收产业产能。同时,中国在很多关键部件、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化程度正在提高,能够减少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从而削弱被关税制约的外部依赖链条。
全球供应链重构有利可图。近年来不少西方公司开始布局“China Plus 1”战略,即在中国之外另选备用产地。这种策略虽然“去中国”倾向明显,但短期内难以完全脱离中国,因为中国的产业基础、配套效率、成本优势难以被短期替代。这样,中国在一些核心领域仍有“锚定作用”,对于关税政策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出口多样化与贸易伙伴扩张。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广度不断扩大,除了欧美之外,亚洲、非洲、拉美市场也越来越重要。即使对欧美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中国也可以通过“东向南向”进一步分散出口风险。
技术、质量和成本优势继续积累。即便迎来关税壁垒,中国制造在技术、规模、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仍能使其在很多产品线上保持竞争力。即便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但生存与市场份额的保持有可能。长期来看,优胜劣汰可能促使一些效率低下的竞争者退出,中国强势企业有可能在关税环境下反而进一步淘汰对手。
所以中国不惧关税,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基于产业、市场、技术、结构上的综合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新升级”不只是中国的事情,对世界的经济格局与供应链结构也带来深远影响。
1. 全球供应链节点重塑。传统上,欧美国家掌握高端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环节部分外包。如今,中国在高端制造环节(如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也拥有深厚布局,这可能使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节点”逐渐转移或部分落地中国。
在手机、汽车、太阳能板、储能系统、智能终端、机器人等领域,中国产品的出口量与技术含量都在显著提升。
2. 价格与效率竞争压迫其它制造中心。中国制造在成本、效率、规模上的优势使其在价格竞争上具备压倒性优势。欧美或东南亚的制造中心如果无法在效率与技术上同步升级,就可能被挤出中低端市场。
3. 技术输出与标准输出。随着中国企业进入高技术领域,也意味着中国可能在某些标准、协议或产业规则上拥有更大发言权。比如机器人标准、智能制造接口规范、AI与控制系统规范等。未来在国际标准制定中,中国企业与政府可能扮演更积极角色。
4. “新中国冲击”时代来临。有人将当下称为“中国冲击 2.0”,不同于早期以廉价劳动力和简单代工为主导的“冲击”,新的阶段强调技术密集、价值密集、自动化密集。这对那些中端制造国家来说,是一次更巨大挑战。
中国制造业崛起意味着,未来的供应链将不是欧美主导,中国的中心地位将更为凸显。
制造业的崛起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意味。中国依托制造业优势,有可能在全球格局中调动更多主动性。
一是产业外交与输出伙伴关系。中国可以通过产业合作、基建合作、技术转移、联合投资等方式,将自己的制造能力与周边国家、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紧密捆绑。那些国家在制造环节若与中国深度捆绑,就可能在贸易、技术标准、资金流向上更依赖中国。
二是打造产业安全圈与关键技术安全链。在半导体、新材料、机器人、AI 等领域,中国更可能试图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技术体系。未来,在关键链条上与外部切断的能力,也可以成为一种战略保障与谈判筹码。
三是转变力量投射方式。与传统军事力量相比,制造业优势更多是一种“长效”的硬实力。中国可以通过经济杠杆、供应链控制、技术规则制定、标准输出等方式,对外发挥影响力。这类影响可能更隐蔽,但长期更具渗透性。
四是提供替代体系与可选路径。在全球供给链出现分裂、地缘对抗加剧的环境下,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提供一个可行的“非西方体系”选择:在技术、资金、标准、市场方面给予支持,形成自己的圈层和网络。
通过制造业,中国不仅是一个“生产者”,还可能成为一个“规则塑造者”和“选择提供者”。这种地缘格局的重塑,不是靠一句口号,而是从工厂、供应链、技术平台这些基础环节开始构建。
来源:瞿雁冰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