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荷兰合作银行《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水产养殖更新》报告给出了一组关键信号:2025年上半年全球虾类供应量同比下降3.2%,主要产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的养殖投产率较2024年同期降低8%-10%;与此同时,美国对东南亚虾类产品加征15%-20%关税的政策落地在即
全球虾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行业增长逻辑已从过去数十年的“规模优先”被迫转向“质量与韧性优先”,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敏感期”正式到来。
荷兰合作银行《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水产养殖更新》报告给出了一组关键信号:2025年上半年全球虾类供应量同比下降3.2%,主要产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的养殖投产率较2024年同期降低8%-10%;与此同时,美国对东南亚虾类产品加征15%-20%关税的政策落地在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虾类消费市场,2025年一季度进口量同比减少12.5%,终端餐饮与加工企业需求疲软。这两组数据叠加,将一个核心命题推到行业面前:是延续“以量补价”的老路,不惜透支资源、承担高风险继续扩张?还是痛定思痛,以价值链重组为核心,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一、价格与成本的博弈:小农户困境与价值链的“蝴蝶效应”
在全球虾业的生产体系中,虾价是决定养殖行为的“指挥棒”,而这一“指挥棒”的波动,对亚洲市场的冲击尤为剧烈。作为全球虾类产出的“核心腹地”,亚洲贡献了70%的总产量,其中85%来自分散的小农户(养殖面积多在5公顷以下)。这些小农户缺乏议价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2023年虾价触底时(部分品种单价跌至每公斤4.2美元,较2022年跌幅超40%),泰国东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出现大规模“弃养潮”,约15%的虾塘改种水稻或闲置,直接导致2024年上半年区域供应量减少18%。
2025年二季度的市场波动更具代表性:在美国7月9日关税政策落地前,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国掀起“抢出口”热潮,6月单月出口量同比激增27%,短期内推高了现货价格(每公斤回升至6.8美元),但也造成后续库存积压——7月关税生效后,美国进口商取消了约30%的未履约订单,大量虾类产品被迫转销欧洲或国内市场,价格再度回落至5.5美元/公斤。这种“政策前狂欢、政策后降温”的波动,暴露了分散养殖模式下行业对外部风险的“被动性”。
成本端的变化则呈现出“双刃剑”效应。2025年上半年,虾类饲料核心原料鱼粉价格同比下降22%(从1800美元/吨降至1400美元/吨),玉米、大豆价格分别下降15%和18%,直接推动饲料成本降低12%-15%。以泰国小农户为例,每公斤虾的养殖成本从2024年的5.2美元降至4.6美元,利润空间得以修复。但矛盾的是,这一变化让替代饲料成分供应商陷入困境——昆虫粉(如黑水虻粉)、单细胞蛋白等产品,因生产成本较高(昆虫粉约2200美元/吨),原本依赖“原料高价”的性价比优势消失,2025年二季度订单量同比下降40%,多家专注替代饲料的企业被迫缩减产能。这种“传统原料降价挤压替代技术生存空间”的现象,折射出虾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依赖”:当短期成本红利出现时,行业对长期技术迭代的动力会明显减弱。
二、区域模式对决:厄瓜多尔的“整合优势”与亚洲的“分散风险”
全球虾业的区域发展差异,正成为“扩张”与“重组”两种路径的典型样本。南美国家厄瓜多尔凭借“链节制造模式”,在国际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其60%以上的虾类生产由大型企业(如Empacadora Santa Priscila、Conservas Mancera)主导,这些企业实现了从“育种-养殖-饲料-加工-出口”的垂直整合:通过自有育种基地培育抗病性更强的品种;采用标准化养殖池塘(每公顷产量稳定在8吨,较亚洲小农户的5吨高出60%);自建饲料厂和加工厂,甚至拥有专属冷链物流体系。这种整合模式让厄瓜多尔虾类产品的“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美国FDA抽检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较印度、越南的90%高出8个百分点,因此即便在美国加征关税后,其对美出口量仅下降8%,远低于亚洲国家的20%以上。
反观亚洲,分散模式的风险在市场波动中被持续放大。以印度为例,从育种到加工的每个环节均由独立主体运作:育种企业专注研发,却不参与养殖端的技术指导;小农户自主采购饲料,往往因追求低价选择劣质产品(如蛋白含量不足的饲料);加工企业则依赖第三方收购的原料,品质参差不齐。这种“各环节脱节”的模式,导致产业链效率低下——印度虾类产品的损耗率(从养殖到加工)约为15%,而厄瓜多尔仅为8%;同时,风险也被层层传递:2025年上半年印度某地区爆发白斑病,因小农户缺乏统一的防疫体系,病害迅速扩散,导致该地区30%的虾塘绝收,而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不得不高价从其他地区收购,最终推高了终端产品价格,丧失了出口竞争力。
国际水产养殖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亚洲模式并非“过时”,而是“风险承载能力不足”。分散模式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小农户可根据市场价格快速调整养殖品种或规模,例如2024年斑节虾价格上涨时,泰国小农户迅速转养,短期内填补了市场缺口;但劣势在于“缺乏长期规划”,没有企业主导的技术迭代、品质控制和市场渠道,行业容易陷入“价格上涨-盲目扩张-供应过剩-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这种“短期灵活”与“长期脆弱”的矛盾,正是亚洲虾业面临的核心困境。
三、质量标准:被忽视的“升级密钥”,亚洲虾业的“短板突围”
在全球虾业的竞争中,“质量标准缺失”是一个长期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隐性短板”。对比三文鱼行业——其拥有一套涵盖“颜色(Lab*色值)、脂肪含量(20%-25%为最优)、口感(弹性评分≥7分)”的完整感官评分系统,超市可根据评分将三文鱼分为“普通级”“优选级”“顶级”,价格差异可达3-5倍;而虾业至今没有统一的全球质量标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衡量指标混乱:有的以“虾的规格(如20-30只/磅)”为核心,有的关注“存活率”,有的则仅检测药物残留,缺乏对“口感、风味、营养成分”的量化评估。
这种标准缺失直接制约了虾业的“增值空间”。以即食虾产品为例,欧洲高端超市对“即食虾”的要求包括“肉质弹性(咀嚼度≥4.5)、鲜味物质(谷氨酸含量≥3.2mg/100g)、无腥味”,但由于虾业没有统一标准,亚洲出口企业需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检测方案,成本增加10%-15%,且常因“品质不达标”被退货——2025年一季度,越南对欧出口的即食虾因“口感偏软”被退货12批次,损失超2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缺乏标准让虾业难以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全球有机虾市场规模已达30亿美元,但亚洲有机虾认证率不足5%,远低于厄瓜多尔的20%,核心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有机养殖标准和品质检测体系。
TARS 2025国际水产研讨会(The Aquaculture Research Symposium)上,来自12个国家的专家达成共识:构建虾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已刻不容缓。专家建议的标准体系应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一是“基础指标”,涵盖药物残留(如氯霉素、呋喃唑酮)、重金属(铅、汞)的限量;
二是“感官指标”,通过专业品鉴团队和仪器,量化虾的弹性(用质构仪检测)、鲜味(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谷氨酸)、风味(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挥发性物质);
三是“可持续指标”,包括养殖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率、碳排放强度、饲料转化率。这套体系不仅能为产品定位提供依据(如“高端虾”需满足感官评分≥8分、碳排放≤5kg CO₂/公斤虾),更能帮助亚洲虾业弥补短板——通过标准化倒逼分散的小农户整合,例如组建“合作社+企业”模式,由企业提供统一的种苗、饲料和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养殖,最终实现“品质统一、风险共担”。
四、未来十年:从“路径选择”到“全球协同”,虾业的可持续破局
全球虾业正站在一个“十年分水岭”:若继续选择“扩张”路径,亚洲小农户可能因短期利润再次盲目投养,导致2026-2027年供应过剩,价格重回低谷;同时,替代饲料技术因缺乏市场需求而停滞,行业难以应对未来鱼粉等原料价格的再次上涨。若选择“重组”路径,亚洲需借鉴厄瓜多尔的整合经验,通过“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模式,逐步实现价值链的统一;厄瓜多尔则可学习亚洲的灵活优势,在标准化基础上保留部分小农户合作模式,降低对大型企业的过度依赖。
更关键的是,全球虾业需要打破“区域竞争”的思维,转向“协同发展”。
从本质上看,虾业的“扩张”与“重组”之争,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短期利益”与“长期韧性”的平衡。未来十年,能够在规模与质量、成本与技术、分散与整合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区域和企业,将主导全球虾业的新格局。正如荷兰合作银行报告中所强调的:“虾业的下一个增长周期,不再由产量决定,而由价值链的韧性决定——谁能先完成重组,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这不仅是亚洲的挑战,更是全球虾业共同的命题。
来源:一号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