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去河南驻马店调研,遇到种葡萄的老周。他攥着我的手叹气:“今年葡萄丰收,可收购价压到2块钱一斤,扣除肥料农药,基本白忙活。”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浙江德清看到的场景 —— 同样是种葡萄,当地农户搞起“葡萄园研学 + 葡萄酒 DIY”,一斤葡萄能卖出20块,还带
之前去河南驻马店调研,遇到种葡萄的老周。他攥着我的手叹气:“今年葡萄丰收,可收购价压到2块钱一斤,扣除肥料农药,基本白忙活。”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浙江德清看到的场景 —— 同样是种葡萄,当地农户搞起“葡萄园研学 + 葡萄酒 DIY”,一斤葡萄能卖出20块,还带动周边民宿增收。
为啥差别这么大?核心就在于有没有打通“农业筑基、旅游引流、商业变现”的乡村闭环。今天我就用3个真实案例,跟大家聊聊怎么让农业不只是“种地”,旅游不只是“看景”,真正实现产业价值翻番。
一、农业筑基:把“地里的庄稼”变成“游客的风景”
很多乡村搞发展,总想着先建景区、修民宿,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农业基础。其实优质的农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关键是要“换个吃法”。
就像陕西袁家村,早年也是靠种庄稼过日子,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后来他们找准定位:不搞高大上的景区,而是把“关中农耕文化”做成核心产品。村里保留老油坊、豆腐坊,游客能亲手推磨做豆腐,还能把刚榨的菜籽油带回家。2023年数据显示,袁家村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官网,2023)。
这里的关键是“差异化”。袁家村没有跟风搞花海、玻璃栈道,而是深挖本地农业特色,让游客来这里不仅能吃农家饭,还能体验农耕生活。所以说,农业筑基不是简单种好地,而是要把农产品变成“可体验、可带走”的旅游产品,为后续引流打基础。
二、旅游引流:用“一次体验”锁住“长期客户”
有了好的农业基础,怎么吸引游客来?关键不是靠广告轰炸,而是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主动传播。
浙江安吉鲁家村就是个典型例子。过去村里以种毛竹为主,收益单一。后来他们推出“家庭农场集群”模式,把18个自然村改造成18个特色农场,有养羊的、种草莓的,还有搞马术的。游客来这里可以租一辆“小火车”,串联各个农场,既能采摘水果,又能跟小羊互动。更聪明的是,他们推出“鲁家会员”,游客充值成为会员后,全年能免费体验农场项目,还能定期收到农场寄来的新鲜农产品。
2023年,鲁家村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会员数量突破5万人,复游率达到60%以上(安吉县农业农村局报告,2023)。这就是旅游引流的核心—— 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优质体验让游客变成“回头客”,甚至成为“代言人”。现在很多游客会主动在朋友圈分享鲁家村的农场生活,相当于为村里免费做宣传。
三、商业变现:从“赚门票钱”到“赚产业链的钱”
旅游引来了人,怎么把人流变成现金流?关键是要打破“门票经济” 的局限,延伸产业链。
云南大理双廊古镇曾经靠收门票过日子,游客吐槽“进去啥也没有,还要花50块门票”,2019年一度因口碑下滑导致游客量下降30%。后来他们取消门票,转而发展“民宿 + 文创 + 农产品”的变现模式。比如当地民宿推出“洱海渔歌体验”套餐,游客住民宿不仅能看海景,还能跟着渔民出海捕鱼,晚上再用自己捕的鱼做一顿海鲜大餐。同时,古镇里开设“大理文创市集”,把扎染、银器等手工艺品与本地农产品结合,游客买一件扎染围巾,还能获赠一包本地特产的普洱茶。
2023年双廊古镇数据显示,虽然取消了门票收入,但民宿入住率从 50%提升到85%,文创产品和农产品销售额突破2亿元,整体经济收益比收门票时增长40%(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报告,2023)。这说明商业变现的关键,是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自然消费,而不是靠强制收费。从“卖门票”到“卖体验、卖产品”,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收益。
『亮村点睛』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们村条件一般,能搞这种模式吗?” 其实不管是陕西袁家村、浙江鲁家村,还是云南双廊,它们最初都只是普通乡村,关键是找准了“农业筑基、旅游引流、商业变现”的逻辑闭环。
农业是根,没有好的农产品和农耕体验,旅游就是“空中楼阁”;旅游是桥,没有游客的到来,农产品就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商业是果,没有多元的变现渠道,乡村发展就难以为继。这三者环环相扣,才能让乡村真正活起来、富起来。
最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
你们村有哪些独特的农产品或农耕文化?如果要搞“乡村闭环”,第一步可以从哪里入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探讨乡村振兴的好点子。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 0 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