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尽管我们从小就学习使用筷子,但很多人即便用了几十年,也未必真正掌握了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多数人认为,筷子不过是连接食物与嘴巴的工具,能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即可。但实际上,正如“病从口入”所言,筷子作为每日与嘴巴接触的物品,若使用不当,极易成为健康隐患,甚至引发
筷子,作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尽管我们从小就学习使用筷子,但很多人即便用了几十年,也未必真正掌握了它的正确使用方法。
多数人认为,筷子不过是连接食物与嘴巴的工具,能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即可。
但实际上,正如“病从口入”所言,筷子作为每日与嘴巴接触的物品,若使用不当,极易成为健康隐患,甚至引发疾病。
不当使用筷子,可能让肝癌、胃癌悄然找上门!
01 筷子长期不换,肝癌风险或增
先来问问,你家的筷子用了多久了?
许多人认为,筷子只要没坏就不用更换,因此,不少家庭一双筷子用上一两年甚至更久。
但你知道吗?筷子其实也有“保质期”!
长期不更换的筷子,很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威胁”。
“超龄”使用的筷子,可能藏匿着各种有害病菌,如导致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腹泻、呕吐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可能诱发肝癌的黄曲霉素。
这绝非危言耸听。有新闻报道,一位60岁的女子因生活节俭,一双筷子用了5年未换,结果医生在其胃中检测出了黄曲霉菌。
黄曲霉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
特别是木制筷子,质地较软,易产生划痕,长期使用极易藏匿油污和细菌。
有人可能会想,高温消毒一下不就好了?
其实不然!
黄曲霉素需在280℃以上才会分解,一般消毒温度根本无法消除它。
因此,筷子一定要定期更换。普通的竹筷、木筷,保质期一般为3~6个月。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筷子所处环境潮湿多变,即使未到保质期,也可能发生质变。尤其是竹制和木制筷子,稍不注意就会霉变。
所以,即使没过保质期,每天使用筷子前,也要仔细检查:
看它是否变色;表面是否有非本色斑点,特别是霉斑;是否显得潮湿或出现弯曲、变形;是否有明显的酸味。
若有以上情况,说明筷子已变质,必须果断丢弃,以免病从口入。
02 给人夹菜易传染致胃癌病菌“幽门螺杆菌”
围坐一桌,共享美食,你给我夹,我给你夹,这种“中式共餐”场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健康风险。
一双筷子通用,极易招来三种疾病: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螺旋状细菌。我国已有超过半数的人(7亿以上)感染了Hp。
如此高的感染率,与共餐习惯密不可分。
Hp可通过唾液或口腔分泌物传播,传染性极强。日常吃饭、碗筷接触,就可能产生交叉感染。
共餐时,只要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一人得病,全桌遭殃”的后果。
而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引发的疾病多种多样,从消化不良、胃炎,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胃癌。
早在20多年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了I类致癌因子。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甲肝病毒大量存在于患者粪便中,若沾到手上、筷子上,就可能污染食物和水。
健康人误食这些带有病毒的水和食物,就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因此,与甲肝患者共餐,存在被传染的风险。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碗筷等接触传播。
小孩之间混用碗筷,若有一人得手足口病,则其他人得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所以,吃饭时,别再给人夹菜了。若一定要夹,就用公筷!
来源:婷婷说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