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七旬老人将440万房产赠与女儿,但保留永久居住权。两月后,女儿却将房产出售。老人只用一招就化解了危机!,读书369,16分钟
北京七旬老人将440万房产赠与女儿,但保留永久居住权。两月后,女儿却将房产出售。老人只用一招就化解了危机!,读书369,16分钟
人活一辈子,上的最痛彻心扉的一课是什么?
或许正是:血脉至亲之人,教会你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2021年,北京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张某(化名),在迈向人生暮年的路上,经过多重考量后,打算将名下唯一一套房子赠与女儿秦某(化名)。
为了保障自己晚年有所依靠,也避免后续出现问题,她在赠与房屋前,特意和女儿签了份《承诺书》。
其中清楚地写上了:张某自愿将名下房屋无偿赠送给女儿秦某,但有一个条件便是——在自己有生之年,保留在此房屋内永久居住的权利。
女儿欣然答应,随后母女俩在亲戚的见证下,于《承诺书》上签名按手印,还签订了赠与合同,最终办理了过户手续。
在此期间,女儿也承诺,除了保证母亲在此房屋永久居住的条件之外,之后也会尽好作为子女的责任,赡养、善待母亲。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老人放心、儿女欢喜的美好结果。
谁曾想,房子过户才两个多月,女儿就背着母亲,通过中介和买房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准备这套价值440多万的房子卖掉。
张某得知真相后,瞬间开始担心起自己毫无保障的晚年生活,无奈之下,她果断将女儿起诉到法院,要求撤销房产赠与合同。
在张某看来,女儿违背了当初的约定,所以自己有权收回房屋的所有权。
而女儿秦某则辩解称,房屋已完成过户登记,母亲没有权利撤销。
她表示,卖房是为了拿这些钱重新在别处买一套别墅,孩子们大了,家里人多,住大点的房子更合适。
法庭上,除了房屋问题外,母女二人积攒多日的矛盾也被揭开,女儿直言不满母亲找“后老伴”,因此两人争吵不休,亲情出现裂痕,之后女儿便匆匆卖房。
幸好张某法律意识较强,此前签的承诺书和赠与合同中清楚写明了应保障的权益,也成为了这个案件判定的主要依据。
最终,法院认为,女儿秦某违反了赠与合同所附的义务,判决撤销双方就案涉房产签订的《赠与合同》,秦某于判决生效十日内,协助母亲将案涉房屋变更登记至母亲名下。
这个事件中,张某利用自己清醒的头脑和果断的处事态度,及时化解了危机,保障了自己老有所居。
审理过程中,法院也指出,近几年类似情况不断增加,建议老人在把房产赠与给子女时,最好签署一份书面的赠与协议。
把对房屋的居住权、子女对自己的赡养义务等重要事项都写入协议,并且到房屋管理部门对房屋的居住权进行登记,才是对自身权益更好的保障。
不少网友评论道:“人老了,真不容易,每步路都走的小心翼翼,要严防外人别有用心,也要警惕亲人之间没完没了的算计。
讽刺的是,就连儿女是否真心孝顺,很多时候,都是有利益作为前提的。”
人到晚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一些子女总觉得,年迈的父母只要顺自己心意,按照自己要求生活、养老,便可以做到尽孝,让老人晚年有所依靠。
然而却从未考虑,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渴求的安心源自何处。
人常说:感情到最后,靠的全是良心。
在亲情中,这句话同样适用,孝心的真假,在利益的天秤开始倾斜时就能得以验证。
懂得感恩的子女,自然会坚守好自己的良心,也定不会让渐渐老去的父母寒心。
但又有多少孩子的孝顺,往往附着着各种隐形的前提:
“你得有退休金能补贴家用,得有房子能给他们继承,得身体健康不拖累儿女,最好还能帮着带孙子。”
一旦这些前提不存在了,孝心就像断了电的灯泡,瞬间熄灭。
人生的后半场,最怕看清,但又不得不认清的真相就是:你寄托极高期望的“养儿防老”,最后变成了一场自欺欺人的谎言。
变老的路上,唯有保持清醒,守好自己的底牌,才能在晚年活得安稳,彻底心安。
常言道:老来食无缺,唯有情难寄。
短短十个字,说透了多少人在晚年岁月里的凄凉心境,又点破了多少家庭两代人关系的困局。
现实生活中,见过很多老人衣食无缺,可因为始终等不来子女的陪伴和孝心,灵魂深处永远留有缺憾,人生暮年一直活在痛苦之中。
年初的时候,邻居老赵的七十大寿办得很是风光,三个子女和孙辈们簇拥着他切蛋糕时,在场的人都夸他好福气。
可散场后没一会儿,包厢里就传来争执。
由于老赵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孩子们准备趁此机会商讨下,之后如何分配照顾父亲。
小儿子一张口就诉苦,抱怨自己这两年投资失败,就连这场寿宴都超出预算,当初提出给老父亲过寿也单纯是为了面子,最后还计算多出的部分到底谁承担,甚至提出让老人自己出钱结尾款;
大儿子责备父亲不肯把老房子过户给自己,又表示自己很忙、家事多,之后不方便接老人去自己家住。
女儿则直言称,父亲之前把大部分养老金都给弟弟拿去创业,就算是最后钱都赔了,也应该让弟弟出钱出力负责老人的晚年生活,以后怎么养老都跟自己无关。
字字句句都离不开钱,争吵声不断响起,这些议论全被老赵听进了心里,当时他就感到刺骨的寒意。
这些年,老赵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自从老伴走后,他一直一个人生活,儿女们也只有过年时才会回来短暂陪陪他。
当听到孩子要给自己过寿时,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享福了,可没想到最后竟是这样的结果。
寿宴过后,家里又回归了往日的冷清,老赵也因此陷入了无尽的纠结和郁闷中。
长期心情不好,身体也每况愈下,就连住院治疗他都不愿再去,打算将就着过完余生。
和邻里们聊天时再提起此事,他满脸悲痛,实在无法理解操劳一生养大的孩子,小时候都乖巧懂事,最后怎么一个个都变得如此凉薄。
他怎么也接受不了,一辈子为儿女们付出了这么多,到头来却活成了人人嫌弃的孤寡老人。
到了一定年龄,最怕的就是在现实和幻想的割裂中,对人性的自私复杂视而不见,一次次伤透了心,却还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多少老人以为“血浓于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可现实是,血缘只能带来亲情的可能,却不能保证责任的必然。
不禁诗人顾城的一句话:“我知道人性是不可靠的。
多么美好的秉性,都有它浅陋和乖戾的地方,都有翻覆和变化的可能。”
当利益出现纠纷时,当感情受到考验时,人心也会在一瞬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说,到了晚年,不少人会经历三苦:身苦、财苦、心苦。
追根究底,这三苦的根源,其实都是对人性的无知。
很多老人退休后,突然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就把所有依赖都放在子女身上,更有甚者,把全部期望值和退休金都交付给孩子。
可人心易变,风雨难测,把所有晚年的寄托都放在一处,也会增加未来风险的概率。
到那时,身心通常都难以承受亲情崩塌的重量。
晚年岁月里,看清这3个真相,尤为重要:
(1)不高估任何感情,不低估人性复杂:承认人性里有自私、有现实、有局限,才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2)建立“自我优先”的思维:年轻时为子女付出,老了要学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别再委屈自己的身心健康,想吃什么就去吃,想做什么就去做,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3)降低幸福的门槛,活成自己的摆渡人:减少对他人的依赖,降低对亲情的期望值,别再因为子女的一句话而纠结,别再因为子女的一个举动而难过。拥有长久的心安和快乐,才是晚年最好的活法。
始终记住,人只有活得清醒,才能步步从容;只有稳住内核,才能活得顺心。
这句话听起来残酷,但却是对所有老人极为重要的一个有力忠告。
不要等到躺在病床上,身体都难以挪动的那刻,才看清人性的复杂。
更不要等到人生最后,受尽了风风雨雨的击打,才终于明白:真正能靠得住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自己。
在变老的旅途中,你迟早要想清楚:
子女再孝顺,也有自己的生活;伴侣再亲密,也可能先你一步离开;朋友再多,也不能时时陪伴。
真正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你自己,以及你的健康,你的积蓄,你的独立能力。
后半生,牢牢握紧这3张底牌,是决定晚年幸福的关键:
(1)健康是晚年的“硬通货”:提前养护,比事后依赖更靠谱。
首先,建立“健康监测清单”:每周固定测 1-2 次血压、血糖,每年做 1 次全身体检,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隐患。
其次,养成运动习惯,不盲目跟风跑步、爬山,可以尝试太极、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天 30 分钟即可;若关节不好,可在室内做坐姿抬腿、手部操,重点保证关节灵活度和肌肉力量,减少摔倒风险。
重点,学会心态调节,避免过度焦虑,不因为偶尔的腰酸背痛就疑神疑鬼,也不因为旁人的一个举动就辗转反侧,把健康管理当成日常习惯,而非负担。
(2)积蓄是晚年的“安全感”:守住钱袋,才有话语权。
首先,积蓄分为三类,避免混为一谈。
应急钱:应对突发疾病、家电维修等急事;
养老钱:保证本金安全,轻易不要动用。
改善钱:20%的资金可用于提升生活质量,比如报老年大学、退休旅游等。
其次,做好资产保护,别轻易把房子过户给身边人,房子不仅是住所,更是最后的保障。
重点,坚决不碰高风险,守住“三不原则”:不把钱给子女帮忙理财(除非有书面协议),不买陌生人推荐的“保健品理财”“养老公寓投资”,不相信“高利息、高回报”的项目,记住:晚年理财,安全永远比收益重要。
(3)独立是晚年的“强底气”:精神不依附,生活才有乐趣。
培养专属爱好,找到能让自己沉浸的事:不用追求“高大上”,哪怕是养花、种菜、写日记、剪报都可以;
或者整理老照片,记录背后的故事,既能回忆过去,也能留给子女纪念。
建立同龄社交圈,避免“子女中心化”:多参加社区活动、老年大学、兴趣社团,认识年龄相仿的朋友。
和同龄人在一起,能聊到一块,比如吐槽烦恼、分享养生经验,不用事事都围着孩子转。
请记住,最靠谱的养老方式,是靠自己提前铺路。
健康靠养护,钱袋靠守住,精神靠丰富,规划靠提前。
子女的孝心是锦上添花,只有自己搭建的保障体系,才能在晚年的风雨里,给你最稳的支撑。
点亮文末“赞和爱心”,与朋友们共勉。
愿所有人都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得,过一个从容、自在、有尊严的晚年。
读书369
,赞1036
作者:枳为橙,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