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1日下午两点,国民党主席最后一场论会在中天落幕,候选人各自把底牌亮完,话都说到这了,接下来就是实打实的拉票。会后中天YouTube做了一个面向岛内民众的网络投票,参与人数3.9万。结果刺眼:郑丽文拿到71%,郝龙斌只有6%,中间的张亚中12%,罗智强1
10月11日下午两点,国民党主席最后一场论会在中天落幕,候选人各自把底牌亮完,话都说到这了,接下来就是实打实的拉票。会后中天YouTube做了一个面向岛内民众的网络投票,参与人数3.9万。结果刺眼:郑丽文拿到71%,郝龙斌只有6%,中间的张亚中12%,罗智强10%,蔡志弘1%。这个差距,几乎让所有围观的人都怔了一下。
理念论述环节,郑丽文用三座堰塞湖描画岛内局势:台海和平、岛内政党恶斗、关税海啸。她抛出一个很具象的意象——铲子超人。意思很直白,清沟通路,排除隐患,把结硬疙瘩一个个铲开。她把国民党的使命收拢成四个字:拼和平、拼经济。语气不虚,方向清楚。她还把组织问题摊开谈:要把数十万失联的党员找回来,也要吸纳愿意加入的民众,让队伍再次壮大。立场与方法,一口气给足。
谈到网络与AI,她没有绕。她说这是网络和AI的时代,要尽快适应,关键在辨别真伪,同时守住言论自由。她用了一个形容:想管制网络言论,像把果冻钉在墙上那样难。张亚中当场批评她对网络AI议题避重就轻,她没有硬碰,而是借着王世坚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提醒不要党内互打,希望这场选举从容些,不要慌乱。
情绪段落,她把个人经历、政党处境和未来风险连在一起。她说从政不坐顺风车,把吃苦当吃补。国民党这条路荆棘密布,后面还会更难。她接着引用尼采的话,凡杀不死我的,终将让我更强大,转回到国民党会一天比一天更强。又借韩国瑜的一句口号,风调雨顺看老天,国泰民安靠自己,落点在“掌握命运”四个字。整段话有节奏、有情绪出口,也有励志的暖场感。对看直播的人而言,这种句式最容易被记住,最容易二次传播。
郝龙斌台下支持的大佬不少,可到了台上,读稿痕迹很重,抬头少,停顿多,还出现卡壳、断句、念错字。和郑丽文大段脱稿表达相比,差距就出来了。在短视频时代,观众的耐心很薄,对话语的“顺”和“准”极其敏感。张亚中延续一贯的学者风格,批评利落,但没有打出新的亮点。罗智强的网络盘有基础,这次也没有接到话题的主导权。蔡志弘垫底,存在感更弱。
外部风声这两天也很闹,说郑丽文有意直冲2028。她把话说死了:当选后,不会用个人意志指定县市长人选或推谁参选地区领导人,会靠公开透明的制度产生最强候选人。她表明,自己参选的初衷是两岸和平,没有个人计划,会专心辅选,当造王者、造后者。一句话,2028不参选。这个澄清,是在给犹疑者吃定心丸。
一是语言风格的胜利。三座堰塞湖、铲子超人,这类比喻简洁又抓人。台海、内斗、外部关税压力,哪一项都牵动民生。她把大问题拆成可视化的障碍,再给出清障的工具,这是一种强叙事。短视频时代,谁能一句话打穿记忆点,谁就能在网络投票里拿走先手。
二是平台属性带来的倾斜。YouTube的网络投票门槛低,样本是自选的,人群容易被动员,受平台受众结构影响很大。这种投票更像情绪温度计,不是抽样民调。谁在当下的话题热度高、支持者更积极,谁就容易拿到压倒性比例。数字足够刺眼,但它不等于票箱里的真实分布。真正的投票,需要地面组织、需要人脉与信任的累积。
三是危机叙事的回收。她前几天的争议话题,积累了大量关注。这次辩论,她用一整套情绪闭环回应了外界的担心:路线有了、组织有了、团结有了、未来愿景也有了。这套节奏,在网络空间是很占便宜的。至于有没有彻底修复裂痕,还要看后续的动作和兑现。
这场网络投票的意义,不在于“谁稳赢”,而在于路线上谁带节奏。郑丽文把主轴定在和平与经济,并强调不内耗、抓组织、挺制度。这套主轴,正好敲在许多人最在意的痛点上。台海要安稳,家里的饭碗要稳,党内别再耗。这是社会情绪的底色。
再说对其他候选人的启示。郝龙斌这一场,最吃亏的是表达。组织实力、地方资源固然重要,可台面上的形象管理已经成了硬门槛。读稿容易显得保守、疏离,哪怕是扎实的内容,也容易被形式拖累。张亚中的优势在于议题犀利,若想再进一步,需要一个能跨圈层的叙事工具。罗智强在网络上不弱,但要争夺主导权,就要抢到能穿透的主轴。蔡志弘的挑战更基础,先要把存在感做出来。
接下来六天,会发生什么?看三件事。
一看地面组织。网络热度要换算成实地动员,不靠口号,靠名单、靠联络、靠拜会。谁能把线上能量转成线下行动,谁就更接近那把椅子。
二看主轴巩固。三座堰塞湖已经打出了框,能不能继续往里填内容,是关键。台海和平怎么落脚,党内恶斗如何止损,关税海啸怎么接招,都需要更具体的路径。不是开承诺单,而是建立可验证的机制。郑丽文谈到透明制度产生最强候选人,这是个抓手,若能进一步拿出规则样态,可信度会跃升。
三看舆情管理。那句“多说了一句话”的余波还在,不同立场的人会持续翻旧账。谁能避免气话,谁就能守住中间盘。不互打,不代表不分歧,而是把分歧放到制度内解决。这一条做到了,组织就不散。
这场主席之争,表面是人选之争,深层是路线和方法之争。是继续走传统的资源动员,还是让叙事和内容来带路;是沉溺内斗,还是把斗争外放到竞争对手和议题治理;是权力指派,还是规则产出。郑丽文在辩论里给了自己的答案:拼和平、拼经济,找回失联的力量,用制度产生最强的人选。她在网络端拿到了一次巨大的加分,这一分能不能落地,要看她说的那把铲子,能不能先从党内开始用起来。
来源:杭州发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