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都在找的AI答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23:41 1

摘要:《南华早报》就梳理过资料[1],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超86%的目标。

中国制造2025进入收官之年,从海外到国内一个普遍共识是,目标已经基本达成。

《南华早报》就梳理过资料[1],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超86%的目标。

这个结论和国务院公布的十四五时期工业“成绩单”互相印证:

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超过 40 万亿元人民币,连续 15 年稳居全球第一。在研发投入与创新上,超过五百家企业进入世界 R&D 投资前2500强,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较“十三五”末提高8.4个百分点......

已经走在世界前面的中国制造企业们并不打算停下来,他们正轰轰烈烈投入一个更加前沿的命题:全链智能化。

从动力电池、机械电子到汽车工业,制造规模和供应链协作逐渐推向极致,产业界整齐划一的意识到,下一轮竞争将由智能化水平定义。

向AI要效益,是“业务增长”考卷的最后一道大题。

每一次技术范式的迁移,都会伴随组织方式重构,带来一个看似混沌的未来。在排山倒海的技术声浪中,一大批制造企业都迈出了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第一步,但疑问接踵而至。

当曾经的追赶者变成领跑者,站在前列的中国制造业,身边已经没有前人写好的答案。

如何走向智能化的未来,目标无比清晰,但路径的共识尚在凝聚。

寻找智能化的共识

与全球最顶尖的制造业企业深入交流后,华为制造与大企业军团CEO刘超得出了一个判断:数智化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如果说几年前ChatGPT的横空出世,带给产业界的是无以复加的震撼,那么在AI加速落地的当下,产业界对AI的拥抱已经成为共识,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具体怎么做、从哪里开始?

华为全连接大会2025

对制造业而言,智能化转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样是组织变革和公司治理问题。

每一轮技术革命中,新技术总需要匹配新的组织能力。即刘超所说的“思维方式”。

19世纪企业大多是家族资本运营,工业革命让公司开始跨越国境,为应对新技术需求,托拉斯和卡特尔们建立了现代公司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流水线作业又让生产效率上了一个台阶。

计算机的出现又催生了平台型组织的雏形。丰田的“准时化生产(JIT)”和“自动化”理念,让生产线的每个工位都能反馈数据,让工厂有了一个自学习型系统,为硅谷的扁平化组织打开了思路。

如果AI是一场革命,组织的变革自然难以置身事外。智能化对数据+算力+算法协同一体化要求非常高。

AI不是简单的软件升级,因为大模型并不是开箱即用,从设计、生产到营销每个维度都要调试适配,考验着上一个时代的组织架构。

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既没有顶尖的IT能力,又缺乏对数据有意识的积累和理解,从前一时代继承下来的流程管线,在智能化这个命题上显得捉襟见肘。

有企业CIO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如今长三角工厂一天能做一百万件衣服,凭极致的成本控制就能领先行业。但未来要领先,需要同样成本下,一百万件衣服每一件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技术、工艺和流程都得变。

另一方面,撸起袖子拥抱智能化的制造业还会面临一个崭新的问题:不破不立带来的不确定性。

自驾公司Argo AI一度是硅谷当红炸子鸡,获得福特等车企投资,后来遇到技术与监管难题解散收场,数十亿美元打水漂[3]。没有哪个公司想重走这种旧路。

Argo AI旗下汽车

一位企业CIO说得非常直白:当制造业企业一算账,发现要把AI干成,投入不止是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企业能干好AI的,一般都是一把手工程。

当这些投资难以形成一个清晰量化的预期回报,再家大业大的企业,恐怕也会产生心理包袱。

系统性的转型重担加上并不明朗的回报,构成了制造业新的共识:面对转型,与其重复造轮子,不如借力既有的技术与经验,发挥中国产业链优势合力创新。

各种各样探寻和摸索的过程中,产业界把华为推上了台前。

让变革有路可循

在中国的产业版图里,华为的定位非常特殊。

虽然华为有很多互联网产业的“友商”,但华为自身并非“互联网公司”。华为的业务板块复杂多元,但其内核依然是一家以信息与数字技术为底色的高科技公司。

也就是说,华为既有高科技的属性,又有制造业的成色。而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华为又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华为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领域有着广泛的布局。通过昇腾系列芯片、MindSpore开源框架、基础大模型等技术方案,搭建了足够全面的“智能工具箱”。

另一方面,华为自身的发展就经历过多次技术趋势带来的组织转型,如今制造业面对的种种问题,华为几乎都在不同时期挨个见识过。换言之,在“转型”这个命题上,华为是一本写满参考答案的题集。

按照刘超的说法,AI应用场景的选择正在从IT部门转向业务部门。隐含的意思是,产业界不再纯粹执着于技术的突破,反而更加看重业务价值。

2024年7月,美的全新战略布局—AIGC战略,围绕“智慧家居、智慧企业、智慧工厂”三大业务实现产品服务智能化。截至2025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在智能化变革上已实现增效2.8亿元,提效490.4万小时。

美的智能工厂规划

今年夏天,美的也与华为达成合作,正式部署Atlas 900 A3 SuperPod 超节点,把超大规模AI算力搬进企业。为了用好这台“企业超级大脑”,华为还安排驻场专家,保障集群训练和模型开发适配。

美的集团的智能化实践很好地体现了华为扮演的角色:提供服务和支持,扮演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同行者。

无独有偶,2023年,华为与江淮尊界超级工厂开合作,共同打造了一座智慧工厂,实现了80%的生产设备可连接,灵活应对数万种C2M定制化选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汽车工业是机械电子、材料、软件通信等众多垂直产业的集大成者,一直是生产制造自动化的忠实拥趸。新能源车普及后,多变的市场需求、快速的技术更替,让百年历史的汽车工业又成为了智能化的特区。

作为国内老牌车企,江淮在智能化的命题中,又面临高端化破局这个“子命题”,自然成了华为服务制造业的样本案例之一。

尊界S800生产线

依托华为loT、数据治理等解决方案,一个“原子级”质量管理体系在江淮工厂成型,覆盖来料、制造、成品、交付全流程,检测点多达26000余处。

具体到尊界S800车型内饰板的生产环节,尊界 S800 车内的 18 块木纹装饰板,都来自同一块原木。

在切割后,木坯分散到全国多家不同的工厂加工。每块板有唯一ID,实时采集全流程数据,衔接部件的内饰板的纹路完美衔接,在超级工厂完成对接后就像原木从未被切开。同一时间,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依靠模型算法,可以检测出0.2毫米的微小瑕疵。

通过这种高度精密的流程管理,江淮可以让每辆车的内饰木纹都做到完美匹配,纹路严丝合缝。

伴随一个又一个实践的落地,产业界逐渐意识到,智能化转型虽然充满迷雾,但并非无解。

华为扮演的角色,其实是把自身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让企业把原本零散的数字化探索,转化为体系化的能力。

用刘超的话说:“行业智能化”是全产业链协同的系统工程。华为愿做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黑土地”,通过持续投入AI研发,分享企业AI落地经验,构建“场景+AI”的解决方案生态。让智能在制造业生根发芽。

在场景中找答案

产业和科学往往有天然的“时差”。

EUV光刻技术2000年初就在实验室成功,2018年才正式进入台积电和三星的7mm产线;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从航空学术界迈进波音空客的飞机,也用了十多年。

学术界追求“最优解”,企业只需“够用解”,因此,学术创新往往比产业落地快好几年甚至十几年。

在人工智能浪潮,这种“时差”体现得更为明显,模型更新频率显然远超制造业设备更替率,这种差距很难凭企业一己之力弥补。

另一个现实是,技术拥有者与技术承接者之间,也有着天然的代差。

互联网公司是AI的先行者,也是数字化的原住民。其系统架构、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型本身由互联网这个“新事物”孕育。因此,AI对互联网公司而言是迭代而非转型。

相反,制造业既缺乏数字化基因,又承载着高度细分复杂的产业链,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场景摆在面前,反而很难跟上AI前沿的节奏。

这种局面下,华为“科技+制造”的双重属性,和制造业智能化的诉求互相匹配

从前沿的学术成果,到产线上的生产方案,华为的庞大业务版图几乎都有涉足。各大模型还在刷榜的时候,盘古模型已经在新药研发、冶炼管理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不久前,华为针对制造与大企业推出六个智能化助手,从研发、生产、供应,到销售、服务、经营,六种工具根据产学研成果可持续演进,匹配企业的不同需求。

相比软件公司,制造业的核心诉求是真实场景中的效率提升。华为未必能用标准化的服务解决一切问题,但在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场景里,华为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与方案。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份可借鉴、可复制的智能化路线图。

在华为与中国信通院、清华大学等单位还合作编写了《工业与AI融合应用指南》,深入分析了7个细分工业行业,诊断各个环节的痛点,提出“三层五步八法”方法论,为工业企业提供了清晰的AI落地路径。

图片来源:《工业和AI融合应用指南》

第一个层次,企业应该通过明确目标、识别场景和重塑流程,把投入产出作为核心指标,筛选出那些高价值可执行的场景,营造出组织内人人懂AI、人人用AI的氛围。

第二个层次,企业要AI的开发与交付深入,建立可被AI识别复用的数据集,由表及里挖掘工业知识资产,并逐步引进适配的模型。

第三个层次,要建立AI应用场景测评与风险治理等级,将大小模型嵌入各个服务接口,并持续校准训练。

AI 的演进仍在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根据《指南》统计,2020年GPT-3训练的参数量是17500亿,只用了几千张V100,到GPT-5,已经是18万亿参数5万张芯片。

未来十年,当AI的参数量还在以指数级扩张、应用场景还在以难以预测的方式涌现时,真正拉开企业差距的,不是硬件的多寡,而是谁能更快找到属于自己、能持续迭代的AI之路。

用刘超的话说,不要有“知易行难”的犹豫,不需要“想多做少”的内耗,更不要“怕挑战、等时机” 而畏缩,而是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经验,让AI真正快速转化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动能。

在众多企业投石问路的时刻,华为或许正是那第一颗石头。

参考资料:

[1] Exclusive | Made in China 2025: China meets most targets in manufacturing plan, proving US tariffs and sanctions ineffective, SCMP

[2] What venture capitalists learned in China: Green Daily, Bloomberg

[3] Argo.AI Dies While MobilEye Soars On The Same Day,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Industry?, Forbes

[4] 工业与AI融合应用指南2025,华为&中国信通院等

作者:任彤瑶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任彤瑶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

来源:远川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