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市花都区创新构建了“监测—演练—整改”闭环管理模式,并将专业的防控策略提炼成朗朗上口的“作战要诀”,使技术性防控知识转化为基层工作者和群众能理解、易操作的具体行动。
广州的秋季,仍是蚊虫孳生的高峰期。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以下简称“两热”)的防控,考验着城市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广州市花都区创新构建了“监测—演练—整改”闭环管理模式,并将专业的防控策略提炼成朗朗上口的“作战要诀”,使技术性防控知识转化为基层工作者和群众能理解、易操作的具体行动。
闭环管理
花都区首创“监测—演练—整改”闭环管理模式,将蚊媒防控工作系统化、精细化。该模式建立了严格的蚊媒密度监测预警与实战演练、整改验收联动机制。
据了解,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周2次对全区259个村居开展全覆盖蚊媒密度监测,每周一、周四双时段公布红黄蓝绿风险地图。
新雅街迅速行动,广泛动员,深入组织开展了以“三清三整”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这套监测体系背后是科学的蚊媒风险等级划分。广州市疾控中心的“蚊媒地图”详细列出了蚊媒控制达标及低、中、高风险等级对应的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范围。
布雷图指数通过检查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数量及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得出,指数超过5就有传播风险,超过20存在暴发风险。
实战演练
对于监测中发现的中高风险以上的村(社区),花都区组织开展为期3天的爱国卫生运动实战演练。演练执行“整改-复核-达标”销号管理,不达标则持续整改,直至蚊媒密度降至安全范围。这种闭环管理模式推动了日常清扫向应急练兵升级,极大压实了村居主体责任,提升了快速响应处置能力。
在花都区花东镇,该镇通过“干群联动、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模式,织密蚊媒传染病防控安全线。行动中,镇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联,驻村干部全部下沉挂钩村(社区),与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保洁人员及热心群众组成专项行动队伍,携带工具,开展地毯式清理整治。
花东镇积极组织开展以环境卫生整治和蚊媒防控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作战要诀
在广州市“1335”防控措施基础上,花都区增加“2天内完成核心区内的积水清理”,形成花都特色“12335”防控措施。
花都区对防控策略进行细化总结归纳,形成8句作战要诀:“一管二采三消杀,九宫格里判风险,入户清水管健康,病例快收定胜负,环境整治防盲区,症状宣教及时报,黄金三天是关键,持续七天报平安。”
这些要诀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为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街组织共建单位、各村居“10号工作室”“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环卫工人等,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
成效显著
据介绍,花都区通过广播循环播报防控知识、在村委电子屏滚动播放爱国卫生行动宣传标语、入户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向群众讲解要点。引导群众深刻认识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性,从“被动参与环境整治”转向“主动共建卫生家园”。逐步形成“人人讲卫生、家家重防疫、全区齐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花都区通过广播循环播报防控知识、在村委电子屏滚动播放爱国卫生行动宣传标语、入户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向群众讲解要点。
以花东镇为例,自“两热”防控以来(截至10月10日),累计出动环境卫生治理人员数量29812人,盲区盲点搜索队伍人数19090人,排查(整治孳生地)面积57.138平方公里,清理垃圾37640宗,累计盲区盲点清理垃圾杂物9883宗,清理垃圾杂物量1637.39吨,清理积水51595宗。这些扎实的工作成效,为花都区防控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悉,花都区各街道乡镇将持续巩固整治成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精细化。
文|记者 冷霜图|花宣提供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