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奇怪的是,总有人悄悄送来生活用品。每个月,都有一笔固定的生活费出现。
他下令处死救命恩人,却用化名,默默养了恩人子女几十年。
那个黑暗年代里,一束藏在刀锋后的人性微光
父亲被当众枪决,母亲锒铛入狱。
吴家的孩子们,一夜之间从高官府邸被抛向台北街头。
本该是绝路。
可奇怪的是,总有人悄悄送来生活用品。每个月,都有一笔固定的生活费出现。
儿子吴健成的录取通知书上,监护人的名字是“陈明德”。
这个陌生的名字,成了他在台湾活下去的倚仗,甚至是他日后远赴美国,重新开始人生的船票。
很多年后,他们才知道,那个神秘的“陈伯伯”、那个化名“陈明德”的恩人,竟然是当年台湾的二号人物,陈诚。
也是那个,对他们父亲吴石的死,保持了官方沉默的男人。
他背他走出三里炮火,他却只能看他走上刑场
要理解陈诚的行为,必须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们之间,有过命的交情。
在保定军校,吴石是神一样的“学霸”,陈诚是晚了五届的学弟。陈诚曾私下坦言,自己的战术推演,“不及学长三分”。
这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真正的生死之交,是在1926年的南昌战役。陈诚染上疟疾,高烧昏迷在阵地上,是时任作战科长的吴石,亲自带队冲进战区,硬是把他从炮火中背了出来。
整整三里地。
为了给陈诚取暖,吴石脱下自己的棉衣裹在他身上,自己只穿单衣在寒夜里守着。
这份恩情,陈诚自己说是“再造之恩”。据说他晚年时,还常常摩挲着一枚北伐纪念章,说那是吴学长用命换来的。
然而,再滚烫的袍泽之情,也敌不过历史洪流的冰冷。
随着信仰分化,两人终究站到了对立面。一个成了潜伏在台湾最高级别的卧底,一个成了蒋介石最倚重的副手。
结局,早已注定。
沉默的守护,是唯一的答案
吴石案爆发时,整个台湾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那是一个“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疯狂年代。蒋介石对吴石案的批示,更是杀气腾腾:“吴石不死,台湾军心难稳”。
甚至连军事法庭想改判个死缓,都被蒋介石怒斥“殊为不法”,三位审判官直接被革职。
这种高压下,陈诚能做什么?
公开求情?那无异于政治自杀,不仅救不了吴石,还会把自己和整个家族都搭进去。
在那个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任何一丝对“敌人”的同情,都是对自己的残忍。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在日记里,他只是淡淡地写下:“闻吴石等昨日伏法,念及旧谊,不禁欷歔。”然后立刻补上一句“政府执法如山,不容宽贷”来表明立场。
这看起来,冷酷得像个政客。
但历史的湖面之下,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人心。
有些债,只能用一生去偿还
真正的故事,从吴石倒下的那一刻才开始。
吴石的夫人王碧奎,本被判了九年。陈诚在审阅案卷时,三次亲笔批示减刑,从“暂缓办理”到“妇人无知”,硬生生把刑期压到了七个月。
王碧奎出狱后,流落街头。陈诚立刻派副官,以“补偿旧部遗属”的名义,为她安排住处,保留了吴石生前的存款和书籍,还协调保密局,减少了对她的监控。
对吴石的一双儿女,陈诚更是倾尽心力。
他用化名“陈明德”,把7岁的吴健成送进最好的中学;安排16岁的吴学成进入教会学校。
每月200元新台币,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由副官按时送达。女儿发烧,陈诚的夫人谭祥,甚至会亲手熬了雪梨汤送过去。
后来,吴健成考上台大,又是陈诚动用关系,以“陈明德”的名义为他申请到了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让他彻底摆脱了那个令人窒息的环境。
这一切,都做得极为隐秘。
直到2000年后,台湾“国防部”档案解密,人们才发现,从1950年到1955年,陈诚多次以“特别补助”的名义从自己的办公经费中拨款,用途标注为“遗属安抚”,上面有他清晰的亲笔签名。
他从未露面,从未提及,直到1965年去世,都将这个秘密带进了坟墓。
他无法在那个时代救下他的恩人,于是,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恩人的血脉,偿还那份用命换来的情谊。
这算不算是一种背叛?或许。但这更像是一种在扭曲的时代里,一个复杂的人,所能做出的,最符合人性的选择。
据说,蒋经国曾问过弥留之际的陈诚,是否后悔当年没有救吴石。
陈诚沉默了很久,说了一句:
“在那个年代,活着的人没有资格替死者原谅谁,只能替他们记住”。
大家觉得呢?陈诚的行为,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救赎,还是在黑暗中恪守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严淑君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