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的先锋:赵冷月“不自觉”的当代性及其启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22:14 1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书法版图中,日本的井上有一享有国际声誉,而中国的赵冷月却长期被忽视。这种反差背后隐藏着对书法当代性定义的根本分歧:是观念先行的自觉突破,还是传统内生的无意识演化?赵冷月用毕生实践给出了答案。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书法版图中,日本的井上有一享有国际声誉,而中国的赵冷月却长期被忽视。这种反差背后隐藏着对书法当代性定义的根本分歧:是观念先行的自觉突破,还是传统内生的无意识演化?赵冷月用毕生实践给出了答案。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现场

2025 年秋,浙江省博物馆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的展厅里,八尺整纸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如丰碑矗立,墨色在宣纸上奔涌的张力,跨越三十余年时光仍震撼人心。可当人们为这些作品的当代气质惊叹时,一个疑问始终萦绕:为何早在上世纪8-90年代便创作出如此先锋之作的赵冷月,在国际当代书法话语体系中,却不及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那般被熟知?

井上有一以"一字书" 的自觉实验,成为西方艺术史眼中东亚当代书法的代表,而赵冷月从未刻意追逐"当代"概念,只是在传统书法的脉络里深耕,却让作品自然生长出超越时代的质感。这种鲜明反差,撕开了关于书法当代性定义的深层分歧——

当代性究竟是观念先行的刻意突破,还是传统内生的无意识演化?

这不仅是两个艺术家的影响对比,更是两种文化逻辑的碰撞:井上有一的成功符合西方当代艺术的话语模式,观念清晰、目标明确、易于阐释和传播,而赵冷月的探索则更加复杂和深沉,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当代性。

书法史学者邵彦教授的观点尖锐而深刻:"赵老的意义就在于他用实践告诉我们,在古老的书写空间里面,其实还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创不了新是人不行,不是传统这块地不行。"

策展人王立翔则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根本没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这些概念,赵老走自己的路,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风格。"这种"无意识"恰恰构成了赵冷月最珍贵的品质——他的当代性不是凑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无意识的觉醒:

对历史机遇的敏锐把握

赵冷月的转变始于对历史时机的敏感把握——邵彦教授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做了精辟分析:"20世纪书法处在人类有史以来最特殊的历史节点,20世纪开端废除了科举制度,摆脱了明清500年对书法的严格规训,到20世纪末,人们基本不再用手写字了,书法不但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同时也摆脱了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实用价值限定,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

在这种"危机即机遇"的历史条件下,邵彦教授认为:"赵老比较敏感,他感觉到自己能够探索的空间比古人大很多。如果书法家足够强悍,就可以抓住更大的空间来进行创新。"

1979年,改革开放的第二年,64岁的赵冷月做了一个改变其艺术生涯的决定:游历全国考察碑刻。他的儿子赵时中回忆道:"改革开放后,父亲意识到书法艺术肯定也会改革,也会与外国交流。他花了半年多时间考察全国的石刻碑帖,看到经过千年风化后产生的各种变化和不同的形制样式,这次考察成为他艺术转折的起点。"

这种觉醒是深层而自然的。赵时中强调:"父亲是在传统根脉之上,无意识地长出了特别前卫的东西。当时并没有存在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这些名词,他自己走自己的路,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风格。"

陈振濂教授将赵冷月定义为"万不一见的清醒者"和"书法艺术的先行者":"赵冷月的'破旧立新'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从经典的传统作品到他后来的创新实践,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义无反顾的探索精神,希望能极其强悍地表达自己。"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现场

这种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为了迎合某种理论或时尚,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也正是这种纯粹性,使赵冷月的当代性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工具革命:

在传统中寻找未来

赵冷月最震撼人心的创新体现在对书写工具的重新定义上。展厅中那幅著名的"一"字作品让无数观众困惑:如此简洁的一横,却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墨韵变化,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赵时中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创作秘密:"这件作品是用五六支笔捆在一起创作的。蘸墨时有意识也有无意识,蘸到哪里是哪里,出来的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父亲)写了不知道多少幅,才成了这一幅,载体没有变、书写工具也没有变,但做出了别人做不出的事情——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了最难的事情,用最多是实践写了一个看似简单的‘一’,这是非常大的探索。"

与井上有一使用特殊墨色与特殊纸张不同,赵冷月的"多管齐下"仍然是毛笔的组合,仍然是传统工具的创造性使用。这种创新的背后是深厚的传统功力支撑。赵时中介绍:“(父亲)7岁开始写字,60年的传统根基打在下面。他精准临摹了所有重要的碑帖风格,这些都融入到他的骨髓和血液里。他想要写隶书,出来的就是汉碑的味道;想要写魏碑,就是魏碑的气息;想要写楷书,基础是唐楷,但又加入了魏晋的东西,有自己特有的味道。"

创作过程的高难度更令人叹服。赵时中描述道:"(父亲)创作时必须一口气完成,不能呼吸,顶多50秒到一分钟。屏住呼吸,所以墨会产生那种绽放效果,因为没有时间去调整。写完后笔都散掉了,扔出去,人摔到沙发上去了。"

这种创作方式的成功率极低,"需要写20件、30件、50件才能成功一件作品"。正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偶然性,造就了赵冷月作品独有的生命张力。

陈振濂对此给出了理论阐释:"赵老追求的是'功用转向表现、惯性转向悖逆、甜俗转向质拙、舒适转向拧拧'。他的作品没有一个线条是顺畅的,都是拧巴的。我们对书法家的要求是:什么时候写得不舒服了,你就成功了。你什么时候写得眉飞色舞,一泻千里,那就没法看了。"

空间革命:

为未来而创作的预言家

赵冷月的前瞻性还体现在对展示空间的敏锐把握上。在极其简陋的创作条件下——赵时中回忆"就是一个吃饭的桌子,上面放一块板"——他却能创作出完全适合现代美术馆空间的巨幅作品。

策展人王立翔对赵冷月先生的书法创作有着深刻且系统的观察,他曾这样梳理赵老的艺术突破与前瞻性:“那个年代的书法家,创作多以小尺幅作品为主,大字创作往往源于定制需求。但赵老却反其道而行之,留下了大量巨幅作品——这些作品笔墨间满是喷薄而出的创作激情,更难得的是,背后藏着他极为明确的‘展厅意识’。他能提前想象到作品未来置于展览空间中的呈现效果,这种超越当下创作条件的想象力,其实特别难得。”

在王立翔看来,这种超前意识的形成,与赵老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作为老一辈书法家,赵老在改革开放后,是较早具备国际视野的艺术家。当时他已经开始接触国际艺术交流,对现代艺术的呈现逻辑有了自己的感悟,也正因此,他才能跳出传统书斋的创作惯性,创作出真正适配现代展厅空间的作品。”

而这份对空间的考量,在王立翔眼中,更标志着书法艺术的一次重要转向:“赵老是有意识地在推动书法从传统书斋案头,走向现代生活场景与公共空间——让书法不再只是文人雅赏的私藏,而是能与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产生审美交互的公共艺术。这背后,是他远超时代的现代意识,也让他成为当代书法笔墨语言的先行者,以及审美境界的开拓者。”

赵时中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父亲的历史担当意识:"父亲对年轻一代书法发展非常关心。他生前开了四次个展,每次都展出创新作品,哪怕不太成熟。他说愿意做铺路石,让人家踩着走过去,给年轻人提供营养和启发。"

这种为后代铺路的精神,体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他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创新,而是为了书法艺术的未来而探索。

孤独的殉道者:

在批评中坚持真理

真正的先行者往往要承受孤独和误解。1995年,当赵冷月将创新作品拿给上海书法界征求意见时,遭到了几乎一致的激烈批评。

陈振濂详细描述了这个令人震撼的事件:"50个书法家中有40个人批判他,说这完全不符合经典,既不像二王也不像唐楷,是胡来。赵冷月本着古君子之风,征求大家意见,但没想到会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为什么这些人激动?因为他们认为这离自己的价值观太远了。"

更令人敬佩的是赵冷月面对批评的态度。陈振濂透露了一个感人的细节:"他回去后反复播放批评的录音,不断地听那些难听的话,试图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建议。这种面对批评的虔诚态度,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现场

陈振濂对比了一般人的反应:"别人如果说话不着调,我马上嗤之以鼻,不理他了。而赵冷月在那么多偏见的贬低、不理解的贬低,以及担心影响自己利益的贬低之下,还在反复回放,听那些难听的话。他的为人方式以及对艺术的虔诚,比作品本身的成败更重要。"

这种孤独的坚持体现了当代性的本质特征。邵彦教授用投资作比喻:"很多人炒股希望今天涨5%,明天涨5%,这样容易把自己套进去。创新也是如此。赵冷月的状态是:我写了一辈子字,希望跟别人、跟前人有所不同,但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长期坚持。"

对于赵冷月先生的艺术成就与精神品格,业界有着深刻且高度凝练的评价:(赵冷月)犹如昂首鸿鹄,一举千里,虽身姿孤寂,实目极天际;又似冷月无声,心沉静水,其实腑藏熔岩,可以沸腾百川。是了不起的大家、了不起的思想者、了不起的殉道者。

启示与反思:

重新定义书法的当代性

赵冷月与井上有一代表了书法现代性的两种不同路径,各有价值但本质不同。井上有一的当代性是自觉的、观念化的,明确要打破传统书法边界,创造新的视觉艺术形式,因此容易被西方当代艺术体系理解和接受。

赵冷月的当代性则是内生的、无意识的,从未想过脱离书法传统,而是要在传统深处寻找新的生长点。策展人王立翔的观察很有启发:"不要给他贴当代艺术的标签。他可以是一面镜子——用当代的眼光看他很当代,用传统的眼光看他很有根源。现在的书法家可以从他身上获取多样的营养,发现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差异决定了两者在国际艺术界的不同命运,但也提醒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当代性?邵彦教授的回答直击要害:"新材料都在故纸堆里。即使是已经出版多年的材料,重新组合仍然可以发现新问题。问题意识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对立,你也可以谈出新问题。传统样式里面也还有创新空间。"

王立翔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要想在书法上有所创造,必须经历向传统学习的过程。赵冷月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生命历程证明了这一点,他具有非常深厚的传统功底。"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现场

在当今中日韩三国均致力于探索书法当代化的背景下,赵冷月的艺术实践无疑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探索清晰地告诉我们,构建中国书法的当代话语权,无需完全照搬西方当代艺术的模式——传统艺术本身就蕴含着适配时代的现代化路径,而从传统中探寻创新,正是书法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

在这一命题的实践上,他的做法尤为典型:始终扎根传统书法空间,以日复一日的海量临帖夯实功底,凭八体兼善的深厚积累拓宽艺术视野;既用极致的功夫深入传统肌理、吃透传统精髓,又以无畏的勇气打破固有边界、寻求艺术突破,用实际创作有力证明了 —— 传统绝非创新的桎梏,其自身便是可供挖掘的创新富矿。

而赵冷月更用一生实践进一步印证:真正的当代性不在于追随时尚概念,而在于回应时代本质;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深入传统;不在于获得认同,而在于坚持探索。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传统内部生长出来的、无意识的、自然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需要理论包装,不需要观念阐释,它的力量来自实践本身,来自对传统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

透过这面历史的“镜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书法的可能未来,更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种珍贵路径:不是抛弃传统拥抱西方,而是在传统的深处寻找现代的种子,让它们在当代的阳光下自然生长。

WORDS

Eliot

EDITOR

Lesley

DESIGN

Johnny lee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来源:时尚COSMO美人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