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万亡魂的沉默:抗战老兵颤抖着问:现在国家强大了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21:35 1

摘要:说起来14年抗战,总是让人气愤,又让人感动,这其中一幕幕悲壮又坎坷的血泪史,足以让国人铭记。

说起来14年抗战,总是让人气愤,又让人感动,这其中一幕幕悲壮又坎坷的血泪史,足以让国人铭记。

很多朋友会问,为啥小日本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呢?

说白了,就是他们国内政治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扩张战略结合的结果。

展开来说,经济上: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重创日本,黄金外流、工业萎缩,社会矛盾激化。

为摆脱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选择通过侵略战争掠夺资源、转嫁国内压力。

政权上:

1930年代,日本右翼连续策动兵变政变,军部势力彻底掌控政府。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上台的广田内阁,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军事化”,并将《帝国国防方针》修改为“制敌机先,迅速达到战争目的”。

其实这些说辞,鬼子们早就预谋已久了。

早于1927年“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提出“先占东北、再侵全中国”的步骤;

《田中奏折》更明确“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36年,日本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法西斯同盟,进一步助长其侵略野心。

国际上:

英美等国对日妥协政策使日本有恃无恐。

例如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国际联盟未采取实质制裁,日本由此判断“西方大国缺乏警惕”,最终于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下面说说这14年的故事。

1931年9月18日的那个秋夜,沈阳柳条湖的铁轨爆炸声响起时,88岁的老兵于忠凯还是个在地主家挨饿的长工。

他记得那天村里人疯传:

日本人炸了铁路,反赖是中国人干的!

可当时没人能想到,这场谎言会蔓延成14年的血海。

十年后的1941年,于忠凯已经成了八路军剿匪大队的士兵。

他窝在战壕里数子弹:一人就3发子弹、4个手榴弹,打游击得算着用。

最让他头皮发麻的是攻打汉奸赵宝元老巢那一仗。

炸药包一次次送上围墙,战友成片倒下。

最后攻破时,他看到尸体堆成了小山,血水渗进山东莱阳的黄土里,几十年后梦里还是那股腥气。

比子弹更冷的是人心。

在河北黄土岭,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消息传开时,当地百姓却不敢庆祝——日军报复性“扫荡”会烧光整个村子。

一位大娘偷偷把受伤的八路军藏进地窖,自己却被日军用狼狗活活咬死。

她死前咬烂了嘴唇,没吐露半个字。

南京城的惨状被一个叫约翰·马吉的牧师偷偷拍下。

他在日记里写:

“长江水泛着红,妇女被成串拖走,婴儿的哭声突然被刺刀切断。”这些胶片后来成了东京审判的铁证,可当年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已化成焦土,30万亡魂的怨气凝在秦淮河的血沫里。

但绝望中总有微光。

1938年台儿庄战场上,连长曾贤生带着大刀队冲向日军坦克。

他高喊“牺牲也要堵住敌人!”

被包围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士后来清理战场,发现他攥着的家书上写着:

娘,儿若战死,勿埋骨,且做长城一块砖。

更让人泪目的是那些无名者。

1944年,中共鄞江区委书记李敏被顽军绑在十字路口,连刺27刀。

血泊中她仍对乡亲喊:

“继续抗日!”

而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前,班长马宝玉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咱们死也不当俘虏!”

活下来的人背负着更多。

100岁的新四军老兵王尔凤至今记得1945年8月15日。

那天他正带队逼退金坛城内的日军,突然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我们在部队里高兴得不得了!”但欢呼后是漫长的沉默——他带的十几个少年兵,只剩三人见到胜利。

战后统计触目惊心:

14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人,4200万难民流离失所。

我曾经看过一个数据说,中日军队的死亡比例是 4:1,也就是说,平均每牺牲4名中国军人才能消灭1个鬼子。

但比数字更痛的是遗忘。

2015年于忠凯接受采访时左耳已聋,眼睛几乎失明,却坚持说:“现在年轻人觉得打仗像电视剧,可真实战场是堆尸体的地方……”

2025年,大学生走访宿州抗战老兵吕加凤时,老人颤巍巍比划缴获“歪脖子机枪”的兴奋。

但被问及受伤战友,他突然沉默,良久才说:“他们没看到今天的好日子啊。”

抗战的真实不是神剧的爽文,是3500万生命用血肉写的史诗。

那些啃树皮打游击的战士、用身体堵枪眼的青年、护住地窖入口的百姓,撑起了民族脊梁。

记住他们,不是为延续仇恨,而是让和平年代的我们知来路、识归途。

最后再说一句:弱国无外交,自强方能立于世界。

来源:行走的图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