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掌舵FDA生物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BER)八年的关键人物,在Robert F. Kennedy Jr.入主联邦医疗系统后选择离开,暴露出新政府对疫苗政策的根本性质疑。华尔街分析师Mani Foroohar更是直言“如果你现在要成立生物技术公司,千万别碰疫
医学博士Peter Marks的突然请辞,如同投掷在生物医药界的深水炸弹。
这位掌舵FDA生物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BER)八年的关键人物,在Robert F. Kennedy Jr.入主联邦医疗系统后选择离开,暴露出新政府对疫苗政策的根本性质疑。华尔街分析师Mani Foroohar更是直言“如果你现在要成立生物技术公司,千万别碰疫苗”。
与此同时,Marks在任期中大力推动的另一个重要治疗领域——细胞与基因疗法——行业,也正面临重大冲击,力排众议为病患谋益的监管智慧或将难以维系。
Marks的离职并非FDA高层首次更迭,但其引发的震荡尤为剧烈。对生物医药界而言,这位监管老将的离去,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位关键盟友,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01
监管艺术
"在科学前沿,我们注定要与不确定性共舞。"Marks在离任前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坦言。
相较于成熟的小分子药物,基因与细胞等先进疗法更需要监管机构"手把手指导",而Marks正是该领域"加速器",事实也确实如此。
2017年,他推动首个CAR-T疗法Kymriah上市,改写血液肿瘤治疗史;同年,美国首个基因疗法Luxturna获批上市;2023年批准全球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将诺贝尔奖成果转化为临床现实;2024年突破性放行首款实体瘤细胞疗法Amtagvi。
Marks选择相信早期数据对罕见病患者的生命价值,他本人曾坦言:"科学前沿难免犯错,关键是在收益、风险和不确定性间找到平衡。"
其首创的INTERACT早期沟通机制、平台指定制度,将基因疗法平均审评周期缩短30%,更顶住压力两次特批Sarepta争议性基因药物Elevidys。这种"风险加权"的监管智慧,正是监管艺术的最佳注脚。
"每个细胞治疗公司都在紧盯FDA政策窗口期。"再生医学联盟副主席Stephen Majors强调:"早期沟通机制对加速研发至关重要。尽管新政府口头支持创新,但疫苗政策引发的监管余震已让部分受访企业推迟了管线进展。”
而随着Marks的离职,三项关键改革也命悬一线:
平台指定制度:加速可复制技术开发CAR-T黑框警告:解除限制将打开万亿美元自身免疫疾病市场START计划:罕见病研发周期有望缩短18个月去年,Marks曾表示CBER需要扩充编制,如今现实却背道而驰。裁撤重点集中在传播、政策和运营部门,但这些"非核心"部门实则支撑着整个监管体系运作。在先进疗法审批本就人手不足的背景下,这场监管风暴的余波或将持续震荡整个生物医药生态。
但也有乐观的评价。花旗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他们不认为Marks的离开会迎来一个新的监管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分析师们还是承认了Marks在细胞和基因疗法的调控政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Jefferies分析师Andrew Tsai团队发布的客户报告中亦释放出积极信号。Tsai援引Marks辞职信中的表态,CBER始终恪守"对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的坚定承诺",致力于"开发治疗遗传性与获得性罕见病的细胞与基因疗法"。并将持续深化与开发者的沟通,并"积极探索监管范式变革,以加速直接施用的基因组编辑产品获批"。
分析人士认为,在新一届政府中,联邦机构的领导层发生变动是很自然的,FDA知道如何保持批准标准的连续性。但这一切努力能否在其继任者任内延续,抑或遭遇重大挫折,仍是悬而未决的命题。
02
行业海啸
随着Marks离去叠加FDA大规模裁员,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发展轨迹岌岌可危。对本就面临管线终止、裁员潮、融资困境的生物技术行业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二级市场最先崩盘。CRISPR Therapeutics股价暴跌8%;基因编辑新锐Beam、Verve市值蒸发12%;Allogene等细胞治疗龙头普遍下跌6%。
基因治疗初创公司Siren Biotech首席执行官Nicole Paulk在社交平台平台疾呼:"必须在30天内让Marks复职!保护治疗产品办公室主任Nicole Verdun就是保护行业未来百年!"行业组织BIO首席执行官John Crowley也担忧:"FDA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流失将侵蚀科学标准,影响变革性疗法的开发。"
但Foroohar认为,鉴于Marks在辞职信中严厉批评肯尼迪的政策,复职可能性"微乎其微"。
前FDA局长Scott Gottlieb用"叠叠乐效应"预警FDA的裁员:Marks离职如同抽走顶层积木,而新政府裁减3500名FDA员工的举措,正在掏空机构中层——负责行业协商的关键团队遭集体解雇,PDUFA法案根基动摇。更严峻的是,细胞与基因治疗审查本就面临人员缺口。
03
悬而未决的未来
4月1日,FDA正式宣布任命Scott Steele博士为CBER代理主任。这位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自2022年末起担任CBER高级全职顾问,其FDA官网披露的简历显示,他曾在国立卫生研究院接受遗传学博士前培训直至1998年。
Foroohar勾画出两种未来图景,继任者若来自CBER内部(如新任代理主任Scott Steele),现有政策或维持稳定。如果不是,政治任命者可能会收紧加速审批,或走向另一极端的"尝试权"模式(患者可以绕过FDA的审批程序,直接获取并使用这些未批准的试验性药物),后者虽短期利好但会埋下信任危机。
这场监管地震的震级或许远超预期。当Marks在离职信中写下"科学精神不应为政治妥协"时,他守护的不仅是审评标准,更是一个产业黄金时代的最后尊严。生物医药创新的天平,正在监管理想与现实政治间艰难摇摆。
参考文章:
For struggling cell and gene therapy field, Peter Marks' FDA exit adds even more uncertainty;fiercepharma
来源:新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