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甫娟今年56岁,刚从云南民族大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她是云南省教育厅银龄专家,云南省特殊职业学校特聘专家。也是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昆明市“春城”首席技师。
甫娟今年56岁,刚从云南民族大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她是云南省教育厅银龄专家,云南省特殊职业学校特聘专家。也是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昆明市“春城”首席技师。
3月31日,在甫娟的工作室,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些关于非遗技艺传承的故事和她自己的心路历程。
从教30余年,她创办了“云丝路”民族非遗手作工作室,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翠、花丝、景泰蓝、彩雕黑陶等手工工艺相互结合,和学生一起制作金丝绘翎珐琅工艺画、非遗纸艺、植物拓印等产品,将民族文化及斗南花卉等元素融入创作中,展示创意设计,致力于把创意符号变成实物化、生活化的产品。
一、记者:您是如何与非遗技艺结缘的?最初的契机是什么?
甫娟:我在大学实习时跟随电视台采访一位农家老师带我走上非遗之路。她是德宏州风平镇的一位傣族妇女,住在一个质朴的农家小院,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回家做纸艺。她用一把剪刀在纸上裁剪出各种图案,描绘她的家乡风景和劳动的场景。这位老师逐渐从州级非遗传承人成长为省级传承人,现在是国家级传承人。她坚持从事父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当作自己的爱好,并且让手艺成为一门可以生存的技艺,这一点对我影响非常大。我从此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不同的非遗技艺,后来应用到教学中,把坚守初心的理念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一同传授给学生。
二、记者:请您展示一件代表性作品,并讲解其制作流程和背后的故事?
甫娟:我们广泛收集体现中老两国友谊的历史素材,从素材中提取关键元素创作了这幅高铁磨憨站主题作品,纪念中老铁路开通。设计采用的主要工艺叫掐丝珐琅也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用不同方式固定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而成的器物。这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也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用千年的技艺来展现中老友谊,在具体创作中使用现代的材料和制作方式进行了改进创新,使作品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这幅尚未完工的作品已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指定收藏。
三、记者:请介绍一下您在不同的非遗作品创作中如何把传统与创新结合在一起?
甫娟: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我认为,非遗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材料,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创新设计让产品更加贴近生活,才能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金箔画是一项千年的非遗技艺,起源于唐朝,当时是通过贴金箔画的方式制作。画贴在容器里面,供宫廷使用,清代逐渐盛行。我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器物结合,用现代的材料替换原来的材料,简化繁琐的工序,融合很多现代的元素。国风绣花扇子目前在汉服爱好者中流行,传统的方式是在扇子上进行刺绣。我们使用金箔的烫制工艺把图案印在扇子上,不同的光泽和颜色非常具有装饰性,受到汉服爱好者欢迎。
四、记者:您目前在非遗的传承方面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或参与传承?
甫娟:第一是在中小学校或者高校开设非遗手作培训体验课程,开展相关活动,可以在学生心里面种植非遗种子。其次,我们在社区开展体验活动,开设非遗工作室,帮助年轻妇女、大学生创新创业,传承非遗技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的最大特点是手工艺术,特立独行的特点在这方面受到年轻人的关注,所以我们突出并采用这种特色吸引年轻人。目前是快餐时代,学习、工作、生活节奏非常快,学员参与非遗技艺的DIY体验,自己制作,节奏放慢,在传统技艺的记忆体验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达到艺术疗愈的目的。制作完成后作品还可以挂在网上销售,可以在集市上售卖,还能体现制作者的手工能力,这种方式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五、记者:在传承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是否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甫娟:我曾经剪纸制作过张桂梅老师的头像,得到她好评。当时在网格上查找她的资料时,我认为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她。我在用剪纸技艺制作她的头像时特别突出“母爱”,面带微笑的表情很轻松,非常慈祥并且具有包容性。
还有一件事是我参加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呈贡展区活动时,恰好遇到一位前来参观的律师。沟通之后,他请我为他剪一个头像,剪完之后他认为这一幅剪纸艺术价值万元。并且举例说,肯德基的品牌形象就是剪纸艺术,一个老人头像,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了很多年。他说,用照片作为个人IP形象使用起来有不方便之处,特别制作的剪纸艺术作为头像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内涵,所以他高度评估我的作品所创造的价值。
六、记者:您在非遗传承中有些什么感受?您理想中非遗技艺的未来发展图景是怎样的?
甫娟:我们生活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孕育了我们这一代。感谢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为我创造了很多机会,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平台,成就了我的梦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对于非遗技艺的推广和宣传以及扶持政策非常多,较好地向大众普及了非遗知识并提供了很好的非遗传承机会和条件。
我真心希望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老手艺走进日常生活,借助线上线下的方式火遍全球,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传承,使我们的非遗技艺发扬光大,让全世界人民都能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正易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