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下午,新华社等央媒发出报道——近日,公安部、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今天下午,新华社等央媒发出报道——近日,公安部、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转型Media人”了解到,这是公安部、网信办等部门首次专门针对车圈的黑公关等网络乱象,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意义不言而喻。在此,“转型Media人”从法律公关视角,作出深度解读——
文章开篇明义:“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部署要求”。
注意“新能源”三个字。也就是说,虽然此次专项行动是针对整个汽车行业的,但哪儿乱象最多,政府最想打的是谁,开篇即明义。
国务院常务会议,当时说什么了呢?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上的信息: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该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通知”指出:“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将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段,说的是要整治什么(非法牟利、虚假宣传、黑公关),以及希望达到的整治效果(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即,之前的处置还不够份量,质量和效果都得再提升,得打到企业不敢再瞎来的地步)
之后,通知进一步将需要重点整治的内容具体化。首先说的是非法牟利问题。包括——
以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科普等名义,通过以商养测、以测养商、开展商测结合的虚假或不规范测评等方式,获取商业利益,甚至要挟汽车企业提供“保护费”。
这段,敲打的是自媒体、一些新闻媒体和一些测评机构。以商养测、以测养商、开展商测结合,这三大测评机构盈利模式,现在都是打击对象。
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和散布涉车企负面话题,恶意解读汽车企业销量波动,攻击汽车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赚取网络流量,获取商业利益。
通过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汽车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或负面信息,或在评论区带节奏等,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
利用主板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产出虚假内容,制造虚假热度和趋势,规避平台监测,谋取非法利益。
这段,不但敲打了自媒体,更相当于点出了一些车企组织黑公关的具体手段和形式。今天公布的这则“通知”,是历次打击网络乱象的“通知”中,对具体手段和形式写得相当具体、非常切合实际情况的一次。由此可见,领导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很多挨欺负的车企,一定没少往上面“扎针”。
之后,“通知”具体讲了当前车圈的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包括——
对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因为在功能上吹牛逼,今年出现了一场天大的、直接由一家车企的事故影响到全行业的风波。
汽车企业操纵机构或评测类账号等搞虚假或不规范测评。引用、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各种榜单。
前一段,一个所谓的中字头机构,搞出了个笑话。这也突出反映了企业PR学点法律知识的必要性:一是不要以为有了个中字头的检测报告就等于拿到了权威证据,法律人都明白,单方的检测约等于花了钱就能给你一个你想要的结论,所以法院才要在诉讼过程中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委托鉴定,而不是直接认可某一方提交的鉴定;二是依据这样的检测报告做传播,显然属于不正当竞争,真被起诉了是必然要败诉的。
借助展会、论坛等行业活动及网络营销宣传活动,制造、炒作话题,造成行业及社会不良影响(一些车企的领导,借着出席展会、论坛发言的机会打击同行,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屡次发生)。
再之后,“通知”具体讲了当前车圈的恶意诋毁攻击问题,说白了就是黑公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明确提到了一些主要存在于车圈的黑公关手段:对竞品企业进行恶意投诉、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等。
“通知”最后提到的一些散点的内容,更值得关注——
如,“强化汽车行业网络乱象处置力度”;
如,“建立快速处置渠道,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一批参与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汽车自媒体账号,即将面临一批封号潮。同时,封号也不是不做调查核实、随便写几句套话平台就会支持的,现在也是考验各家车企舆情处置能力的时候)
“通知”临到最后写到的一句话,最值得关注!——“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等代理方团队及购买其服务的汽车企业,依法打击惩治”。
如果我没记错,公安部网信办发了这么多次“严打网络乱象”的通知,之前从未直接要求深挖网络乱象(黑公关)背后的黑手。而且这次说的非常直接、明确:“(深挖)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等代理方团队及购买其服务的汽车企业”。
目前,各家车企的所谓“溯源”工作,一般都是法务为主进行。但目前看,还缺乏精细的颗粒度,和基于持续专注的实践工作而形成的专业性。
但另一方面,如果黑公关挖掘调查工作做得扎实专业,每次黑公关传播都必然能被查出硬伤痕迹。这是因为,市面上并没有只做黑公关的公关公司(真想做,也压根没法做宣传、没法实现),都是一直在为企业提供正常公关服务的供应商,应企业的要求“兼着做”,这些公关公司不但缺乏“专业性”,认真程度和责任心也随着指令的逐级下沉而被消解殆尽(到了公关公司花钱找的KOL和水军层面,更是谈不上认真和责任心),每次黑公关传播都必然有BUG留存。
因此,不是黑公关硬伤痕迹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发现的问题。黑公关挖掘调查,未来将成为更刚的刚需和一门显学。
转型Media人”,以媒体从业经历为纽带,打造一个可以收获新知和人际的平台。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
沙龙活动篇
法律篇
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已调整。
如果希望及时看到
“转型Media人”推送文章,
来源:沙僧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