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原理运用 | “充分阐释、留有余地”

B站影视 2024-11-21 10:53 2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命运被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结在一起,构建有效沟通与友好关系成为了公共关系领域的核心追求。然而,不同国家间意识形态、价值观及立场的差异,犹如无形壁垒,影响着国际传播的有效沟通与深度交流。如何找到一种能够让海外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传播途

图为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泰国馆内,工作人员在摆放展示的产品。中新社记者 张斌/摄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命运被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结在一起,构建有效沟通与友好关系成为了公共关系领域的核心追求。然而,不同国家间意识形态、价值观及立场的差异,犹如无形壁垒,影响着国际传播的有效沟通与深度交流。如何找到一种能够让海外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从而实现长期且稳定的国际传播效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巧妙平衡“充分阐释”与“留有余地”之间的关系。这一平衡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创意表达等多个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关乎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更深刻影响着受众的理解程度、接受度以及后续的思考与行动。

“充分阐释”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单方面阐述,也不是模式化或者绝对化的表达,而是要求我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从国情社情、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到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和政策举措,都要充分、清晰、准确地阐述中国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我们要穿越偏见的迷雾,向世界传递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声音。

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充分阐释”也是实现有效沟通与深度交流的基础。中国通过搭建平台与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节、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展示中国的书法、茶艺、京剧等传统艺术。同时,通过新闻发布会、“感知中国”系列活动等,对中国的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成就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这些活动立体式、多元化地展现了中国的发展理念、道路选择、制度优势及文化魅力,有效破解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

在“充分阐释”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留有余地”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充分阐释、留有余地”公共关系原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留有余地”意味着在信息传递时要避免信息过载,要给受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从心理学角度看,“留有余地”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认知负荷理论指出,过量的信息输入会增加个体的认知负担,影响信息处理和记忆效果。而适当的留白可以减少认知压力,促进深度加工和长期记忆的形成。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压强”概念也解释了留白为何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倾向于将不完整的信息补充完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传播工作中留有余地、适度留白,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过载,使关键信息更加突出,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核心内容。

“一带一路”国际形象网宣片Belt and Road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充分阐释、留有余地”公共关系原理的案例。该片通过明确的立场态度、清晰的概念阐述、生动形象的表述以及翔实的数据支撑,实现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充分阐释”。叙事过程中,该片并没有直接灌输信息,而是通过开篇提问的方式,引出“这世界上有很多路,你会选择哪一条”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引发受众主动思考。这种“充分阐释”与“留有余地”的和谐统一,不仅提升了海外受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了解,还向沿线国家乃至世界传达了中国的智慧与声音。

在涉及争议性话题时,“充分阐释、留有余地”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充分阐释”提供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而非直接表达极端观点和绝对结论。这样能为受众提供判断和思考的空间,反而更容易促进理性的、全面的沟通。国际传播环境复杂多变,“留有余地”还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例如,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危机公关时,传播者可以迅速调整传播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和受众需求。

其次,“充分阐述、留有余地”原理要求我们在表达观点时要保持谦逊开放,尊重不同意见和声音,同时注重以微观叙事代替宏大叙事,将观点转化为故事,让受众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古人就讲‘温良恭俭让’,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态度”。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格局和公共关系事件,我们应在充分阐释自身原则与立场的同时,适度留白,保持谦逊与开放,愿意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同时避免绝对化的言辞或过于宏大的叙事。

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上台发言。中新社记者 王紫儒/摄

8月,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30余个国家和20余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名青年代表齐聚一堂。论坛上,青年代表不仅讲述了各自的故事,更将个人经历融入到时代背景。在代际对话环节,中国航天员王亚平讲述了自己从“飞出大山,迈向更广阔天地”到成为首位在天宫课堂执教的太空教师的历程。相较于直接罗列成果的宏大叙事,微观叙事的以小见大,增强了传播的真实感和亲和力,激发了国内外受众的好奇心,在多元叙述与对话中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加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国形象。

最后,“充分阐述、留有余地”原理强调成绩与过程的表述要均衡适度,从而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当前国际舆论形势复杂多变,如果单纯聚焦于成绩而忽视成绩背后的艰辛历程与应对策略,容易引发国外受众的抵触心理,其传播效力也会受到较大削减。在阐释成绩、成就的同时,也应对实现这一成绩、成就的具体过程和策略进行展示,在表达中留有一定余地,为其他路径和选择留出一定空间。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提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客观认知与真实感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以《行进中的中国》为例,这部由中宣部国际传播局推出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大外宣项目,同时也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之一,深刻体现了成绩与过程表述的均衡适度。该片精心挑选了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非遗绣娘产业发展、西北地区沙漠化治理与互联网融合、云南省普洱市咖啡豆种植、上海期货交易所通过金融产品助力海南天然橡胶产地扶贫等四大典型案例,通过贴近民生、深入基层的视角,生动展现了中国扶贫事业的壮阔历程,以及非遗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创新扶贫模式的独特魅力。这部片子在拍摄过程中正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主创团队敏锐捕捉时事热点,增设专题篇章,聚焦快递小哥、酒吧老板、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的复苏、企业的转型以及民众积极适应新生活的坚韧与活力。

《行进中的中国》这一作品成功践行了成绩与过程表述均衡适度的原则,不仅聚焦于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辉煌成就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的快速复苏,更以鲜活的故事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中国发展故事。

在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书法中,“留白”被视为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可以让作品“透气”,使画面更加灵动、富有层次感,体现了“少即是多”的美学理念。在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充分阐释、留有余地”公共关系原理同样适用。它强调在追求效率和完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平衡与和谐,为未知和变化预留空间,从而促进整体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应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准确阐述中国立场与主张,同时保持谦逊、开放的态度,以小见大、更有温度地讲述在取得成果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作者:宫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倪子涵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