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西走廊的沃土上,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以其深厚的育人情怀与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培育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的一方热土。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其视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工程,通过系统性的“四个聚焦”实践路径,深入促进各族
在河西走廊的沃土上,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以其深厚的育人情怀与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培育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的一方热土。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其视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工程,通过系统性的“四个聚焦”实践路径,深入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了“有形可感、有迹可循、有效可成”的育人目标。
凭借在民族团结教育领域的卓越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少先大队”“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树立了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标杆。
聚焦顶层设计:
筑牢组织与制度根基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民族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校党支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不断提升教职工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制定并实施《大成学校思政课建设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评价标准。推动“一年级一特色”示范创建活动,鼓励各年级结合学生实际,探索“铸牢”工作的有效载体和特色模式,确保相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到实处。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成效纳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考核体系,融入教师师德考核、专业发展评价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定期组织师生参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专题讲座和培训,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与考核,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植根各族师生心灵深处,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堤坝。
聚焦身心特点:
深耕常规教育教学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成长苗”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准确把握学生成长的“播种期”、“拔节期”不同特点,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学校精心设计教育教学及活动方案。低年级侧重情感启蒙和认知引导,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画、歌曲等形式,初步建立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高年级则侧重理论认知和实践感悟,引导其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
常态化举办“石榴籽一家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知识抢答赛、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分享会、“红石榴·心向党”主题演讲、“红石榴·手拉手”艺术展演等各类主题活动,年均达50余场次。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将宏大的主题转化为学生可感、可参与的具体情境,使课堂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
创新推进“铸牢”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巧妙融合。语文课挖掘歌颂民族团结的经典篇章,历史课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地理课展现祖国辽阔疆域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艺术课传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同时,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十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融入红色教育元素,使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交相辉映,在校园内实现处处可见、可感、可学,有效提升了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聚焦融情交流:
拓展实践体验平台 催开民族团结进步“友谊花”
依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学生兴趣特长,精心打造了剪艺坊、舞动音符乐队、光影社团等25个特色社团。这些社团不仅是学生发展兴趣、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成为促进各族学生相互了解、尊重欣赏、互助共进的重要平台。
在共同的排练、创作、比赛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同情怀。充分利用张掖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市博物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等教育阵地,开展非遗文化体验、红色足迹寻访等主题研学活动年均20次。学生们在实地探访中,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保卫家园的伟大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为学生们树立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榜样。
持续开展与甘南州等地的教师双向流动交流工作,打造了“红石榴一家亲”交流品牌,通过师资互派、教研互动,不仅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更增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教师间的深厚情谊,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表彰“石榴籽”示范班(团、队)12个,评选最美“石榴籽”先进个人71名,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聚焦思想引领:
构筑多维宣传矩阵 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科书,宣传阵地是有形的牵引力。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校园文化生态。精心规划建设了同心广场、民族团结主题墙、文化长廊等实体宣传阵地,集中展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事迹,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成为潜移默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课堂。积极推动中华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文化标识与校园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创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室、国学角、非遗工坊等实体场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触摸到中华文化的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充分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微信公众号、LED显示屏等线上线下多种载体,构建起全天候、全覆盖的宣传网络,持续播发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知识、动态和故事,营造浓厚氛围。组建由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表达能力强的师生构成的“铸牢”宣讲队伍,打造“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团干部上讲台”“石榴籽大讲堂”等宣讲品牌,通过“教师讲理论、团干部讲团课、青年榜样讲事迹”的多元模式,形成了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宣教格局。
近年来,各宣讲团深入各年级开展主题宣讲、巡讲32场次,用青年引领青年,用榜样带动身边,有效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来源:甘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