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4点,整个清华园还在沉睡,我们已经整装待发。”作为清华大学171名志愿者中的一员,经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肖锋回忆道。
10月12日,
晨光尚未唤醒城市,
中关村壹号
仍沉浸在黎明的静谧中。
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
的赛道旁,
一群身着亮眼黄色服装的
海淀青年志愿者,
已如星星点点的灯火悄然点亮,
为这片即将沸腾的赛场
注入第一抹青春温度。
一场属于奔跑者的盛宴,
也是一场专属于海淀青年的志愿舞台,
正在晨光中拉开序幕——
在这场汇聚了
万余名跑者的赛事背后,
超2000名志愿者
构成了最坚实的后盾。
由团区委负责招募的
1563名志愿者,
他们来自海淀各大高校,
来自专业志愿服务组织,
为这场体育盛会
涂抹上了一层温暖而明亮的底色。
SPORTS
01 晨光未至,我们已就位
“凌晨4点,整个清华园还在沉睡,我们已经整装待发。”作为清华大学171名志愿者中的一员,经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肖锋回忆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肖锋
这些清华志愿者主要负责起终点引导、检录及人墙、起点发令及仪式等工作,是赛事的第一道风景线。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周凌峰
在起跑区,清华大学的周凌峰和同学们已经开始了忙碌的检录工作。“检查号码簿分区,核对参赛手环,虽然重复但却需要十足的细心。”周凌峰笑着说,“最有趣的是那个戴着兔耳发卡的‘兔子’领跑员,他的热情感染了所有选手,也让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欢乐。”
SPORTS
02 各展所长,高校智慧齐赋能
1123名高校志愿者来自五所海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他们各展所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高校天团”风景线。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440名志愿者分布在赛道各个医疗点,成为选手们最安心的守护。
北京大学医学部赵潮波
“我们是赛道观察员,更是选手们的陪伴者。”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赵潮波说得很朴实,“从创可贴到冰肌喷雾,再到为有需要的选手呼叫救援,我们希望能成为选手们最温暖的后盾。”
在饮水饮料站,中国人民大学204名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6名志愿者并肩作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轶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轶回忆道:“选手集中通过时,桌面水杯很快就空了,但我们马上稳住节奏——物资组直接把整箱水杯搬到桌边,服务组引导选手,垃圾组用大袋子在桌边接垃圾。”说起团队的默契配合,杨轶脸上洋溢着自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怡钧(左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怡钧和同学们则在40公里补给站设计出了独特的“倒水哲学”:“我们发现选手对饮水需求不同,就在左侧摆1/3杯,右侧放1/2杯。”这个小小的创新,背后是对细节的极致关注。
北京语言大学92名志愿者充分发挥语言特长,负责赛前接待服务、赛时收容及赛道检查等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王韵迪
北京语言大学的王韵迪深有感触:“每次递出鲜花,记录名字,他们都会特别开心地向我问好。这种双向的奔赴,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SPORTS
03 志愿同心,社会力量显担当
团区委协调招募的440名社会志愿者来自三支经验丰富的志愿服务团队,为赛事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服务力量。
北京雄鹰志愿服务总队的177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完赛物资分装、嘉年华志愿服务以及赛事饮水饮料站等岗位。
北京雄鹰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蓝栋一
北京雄鹰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蓝栋一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他说:“我负责给当天过生日的跑者们送上鲜花和牛奶。我感受到了人们对跑步运动的热爱,很受感染。”
海淀区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务队的98名志愿者负责参赛物资分装及赛事存取衣等工作。
海淀区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务队
志愿者李鹏和爱人王丽丽
在存衣区,李鹏和爱人王丽丽正配合默契地整理着参赛包,“当运动员完赛回来取包时,我们总会互相击掌、道贺,那一刻,不只是衣物在传递,更是喜悦与成就感的共享。”李鹏笑着说,“志愿精神与马拉松精神,就在这样的击掌之间悄然融合,也让我们的付出格外有意义。
海淀区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务队
志愿者孙艳霞和正在整理包裹的双胞胎孩子
”服务队中还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一对双胞胎孩子带着妈妈一起来做志愿者。“以前总是我带着孩子参加活动,这次是他们主动提出要来的。”孙艳霞语气中带着难掩的骄傲,“能够以家庭为单位,为海马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感到特别自豪。”
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海蓝救援队的165名志愿者带来了专业的安全保障,负责参赛物资分装、赛前物品发放及赛事饮水饮料站、赛道喷淋等工作。救援队的王征介绍:“作为救援队成员,我们会本能地关注选手的身体状态,在提供存取服务的同时,及时评估失温风险,给予医疗引导。”
组委会协调招募的方源有道巾帼志愿服务队95名志愿者,在赛前与赛后多个环节展现出细腻专业的服务风采。他们在赛前高效完成物品分装,发放时主动热情;在赛后拉伸区,则以专业手法助力选手恢复。从物资保障到身心关怀,她们用多维度服务诠释了海马志愿者的温度与专业。
SPORTS
04 赛道内外,那些破防的瞬间
“我最有感触的瞬间,是跑者热身时互相寒暄的笑容。”北京语言大学的陈慧琳负责道路指引,捕捉到了赛场很多动人的画面,“许多热爱跑步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爱好而努力。比赛的名次或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体验感。”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陈卓妍
而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陈卓妍,则在破三选手的脸上看到了最纯粹的感动。“我们给出去的只是一件运动长袖和一句祝福,但对他们而言,这是对突破自我的肯定。当他们脸上从疲惫转到纯粹幸福的笑容时,我好像比他们还开心。”
SPORTS
05 彼此照亮,志愿服务的双向奔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肖锋(左一)
“原来我在高中时是学校电视台的副台长,这次能参与北京电视台的直播,让我有了额外的收获。”清华的肖锋在志愿服务中重拾了旧日热爱。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在读博士陈宇轩
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陈宇轩博士则将这次服务与自己的科普自媒体工作联系起来:“这次参观直播车,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对我的视频创作很有启发。”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李承泽
更令人感动的是选手与志愿者之间的相互滋养。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李承泽在医疗站见证了真正的体育精神:“一位大哥小腿抽筋得厉害,却还笑着说‘跑的不错,值了!’这种明知前方困难重重,仍选择出发的勇气,让我们深深震撼。”
赛场上,两位同样身着黄色外衣的“机器人志愿者”超级吸睛。它们一个不知疲倦地精准递水,另一个则俏皮地挥手、比心,用萌趣动作为疲惫的选手充电。“正感到累的时候,看到一个机器人在给我‘比心’,瞬间就被治愈了!”一位参赛者这样感慨。
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
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
已圆满落幕,
但海淀青年的志愿精神仍在延续。
这场赛事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
更是一次青春的集结。
♀️
奔跑的海淀,
因这些青年志愿者的风采而更加生动;
青春的海淀,
因每一次无私的奉献而倍加温暖。
志愿之路,从未止步;
在那条42.195公里的赛道上,
记录下的不仅是奔跑的足迹,
更是青年志愿者们
用担当写下的最美注脚。
编辑/青青 审核/乔可欣
欢迎投稿:tqwxxbs.hd@mail.bjhd.gov.cn
来源:海淀青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