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研究历史的外国学者,心中都有一个巨大的困惑:如果以罗马、奥斯曼、或者大英帝国的兴衰作为参照,那么中国实在是一个“异类”。
很多研究历史的外国学者,心中都有一个巨大的困惑:如果以罗马、奥斯曼、或者大英帝国的兴衰作为参照,那么中国实在是一个“异类”。
它在历史上并非典型的殖民扩张型“列强”,却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维持着一个广袤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统一版图。
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众多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却都认同一个“中国”。
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当那些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帝国早已分崩离析,中国为何能守住这片巨大的家业?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抛开西方的“帝国”视角,去理解中国独有的、延续千年的国家构建逻辑。
西方的帝国史,往往是一部战争史。
而中国的疆域拓展史,很多时候却更像是一部商业史和家庭史。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最初的政治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然而,这次历时十三年、艰苦卓绝的远行,最终带来的却是一个远比军事胜利更伟大的成果。
史学家司马迁用一个词来形容张骞的功绩——“凿空”。
这个词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征服”,而是“开通”。
张骞带去的,是汉朝的节杖与善意;带回的,是关于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物产兵力的详细报告。
从此,一条流淌着丝绸、香料、葡萄、石榴的“丝绸之路”正式开辟,将中原与西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远比刀剑的威慑更为长久。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用利益的经线编织国家,那么“和亲”,就是用情感的纬线来缝合版图。
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吐蕃使者禄东赞的迎请下,远嫁松赞干布。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政治联姻。
文成公主的嫁妆队伍里,不仅有释迦牟尼佛像、珍宝典籍,还有大量的工匠、医药和谷物种子。
她将内地的酿酒技术、纺织工艺、占卜历算带到了雪域高原,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她的影响下,松赞干布脱下毡裘,换上丝绸,吐蕃贵族子弟也纷纷前往长安的太学读书,整个吐蕃社会“渐慕华风”。
这种深度的文化输出和情感联结,其效果远超千军万马。
正是这一次次的“做生意”和“结亲戚”,让边疆地区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视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
光有经济和文化的吸引力还不够,高超的政治智慧才是维系一个多元一体国家的定盘星。
唐朝时期,中央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泛设立了800多个“羁縻州府”。
所谓“羁縻”,就是“用缰绳拴住”的意思,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制度的特点:承认当地首领的统治,允许其职位世袭,户籍和赋税也不上报中央,只要求其在名义上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监督。
这是一种极为松散但务实的管理方式,它用最小的成本,将广袤的边疆纳入了中华版图。
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加深,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于是,从宋元明时期开始,“土司制度”应运而生。
土司的袭替必须得到朝廷的任命,部分地区开始向中央缴纳赋税,其管辖下的军队也成为朝廷可以征调的兵源之一。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显然比“羁縻”时代更进了一步。
最终,到了明清两代,一项更具深远影响的改革开始推行——“改土归流”。
简单来说,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派遣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直接管理,并逐步推行与内地一致的户籍、赋税制度。
从“羁縻”到“改土归流”,这条清晰的演进路线,恰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而到了清代,统治者在思想层面更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
他们以“华夷一家”、“天下一家”的理念,彻底取代了传统儒家“内华夏而外夷狄”的“华夷之辨”。
这种理念并非空谈,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
在承德避暑山庄,象征皇权威严的丽正门匾额上,并列书写着满、蒙、汉、藏、维五种文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因俗而治”,而是从根本上承认了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地位,为构建一个真正的多元一体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检验一种文明模式韧性的最好试金石,莫过于其身处绝境时的表现。
近代以来的“百年国耻”,就是对中华“大一统”模式的一次残酷压力测试。
我们必须正视,在国力衰败、任人宰割的岁月里,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
沙皇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外东北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外西北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外蒙古也在苏联的干预下,最终独立出去,带走了17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
这正是西方“列强模式”——弱肉强食、武力分割——强加于中国的结果。
但真正的问题是:为何在如此沉重的打击之下,中国没有像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那样,在战后被彻底肢解,分崩离析?
答案,就藏在那份历经千年淬炼而成的“大一统”共同信念之中。
这种“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信念,早已超越了某个王朝的统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图腾。
因此,当外敌入侵之时,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志士仁人,都爆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抵御外侮。
正是这种早已融入血脉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让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依然能够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守住了国家的核心版图。
那些失去的土地是国殇,但那守住的家园,更是我们这个文明数千年智慧与韧性的最终证明。
参考资料:
张骞.汉程网.2025-10-05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求是网.2025-10-05
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光明网.2020-06-22
来自大唐的两位公主给西藏带去了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18
张骞与丝绸之路:出使西域的故事及意义.趣历史网.2021-09-06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建构与历史发展.光明日报.2025-09-22
来源:加巴有布黄药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