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伊犁的玉米地里,测产专家的卷尺刚落下,数据就炸响田间:200万亩玉米规模化生产区平均亩产1209.1公斤,其中万亩片突破1500公斤的“吨半粮”水平;安徽广德的稻田里,收割机驶过扬起金浪,经精准条播育秧技术改良的水稻,干谷亩产稳稳站上700公斤;四川宣汉的
新疆伊犁的玉米地里,测产专家的卷尺刚落下,数据就炸响田间:200万亩玉米规模化生产区平均亩产1209.1公斤,其中万亩片突破1500公斤的“吨半粮”水平;安徽广德的稻田里,收割机驶过扬起金浪,经精准条播育秧技术改良的水稻,干谷亩产稳稳站上700公斤;四川宣汉的山地间,地膜覆盖的玉米株株饱满,亩产从1995年的238公斤跃升至2024年的540公斤,平坝试点更是创下909.5公斤的新高 。
2025年,全国702个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县的“打样”成果,正让“藏粮于技”的图景从试验田蔓延至千万亩良田。这些分布在平原、山地、边疆的示范县,用各自的技术密码与实践路径,共同织就了全国粮油单产提升的经纬网。
示范县的突破,始于对“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精准融合。在新疆伊犁,针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示范县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配套滴灌精准调控管理,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精准滋养作物,成就了西北干旱区的高产奇迹 。这种“密植+滴灌”的模式,不仅让玉米亩产突破吨级,更让大面积高产成为可能。
南方的稻田里,技术创新同样精准发力。广西平南县打造的“水稻吨粮田”,通过增密增穗八大技术措施,将亩密度从1.2万蔸提至1.6万蔸,配合有序抛秧机等农机装备,早晚稻平均亩产达1023公斤。而在江苏,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集成技术模式更藏巧思:宁香粳9号等新品种搭配缓混一次施肥技术,肥料包衣像“定时器”般分期释放养分,一次施肥可管全程,既减少25%以上的氮肥用量,又让水稻品质与产量双升 。
即便是盐碱地这样的“低产洼地”,示范县也找到了破局之道。四方山农场的1260亩盐碱地大豆,应用ARC生物耦合技术后,亩产较全国平均水平增产47.7%,还能每亩少施3到5公斤尿素,实现了“提质+节本”的双重突破。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据产区特点“量身定制”的组合方案——在宣汉,是“良种、早育、密植、肥调、综防”五大技术适配山地气候;在平南,是“土壤改良+机械增密+绿色防控”攻克中低产田瓶颈。
技术落地的背后,是示范县构建的高效推进机制。广西平南县创新的“3354”工作机制堪称典范:“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社落实”的三级联动闭环,让单产提升任务细化到地块;“示范带动+整镇推进+全县推广”的梯次格局,让“吨粮田”技术从500亩核心区辐射到10万亩农田 。县里不仅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组,更将粮食安全纳入乡镇绩效考核“一票否决”,层层压实责任。
四川宣汉的“千名农技人员蹲点包片”行动,则解决了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37个乡镇的示范田里,农技人员手把手教农户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把31年深耕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农民的“种粮本事” 。为应对秋收压力,当地还建立“本地农机保主力,跨区农机补缺口”的模式,配上农机购置补贴,让水稻收割机械化率超80%,确保增产的粮食颗粒归仓。
政策激励更给示范县注入动力。中央财政通过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专项支持,对采用新技术、实现增产目标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海南儋州等示范县获得专项资金,用于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与技术培训,仅儋州就计划培训300人次,确保技术到位率 。这种“机制+政策+技术”的协同,让单产提升从“被动执行”变为“主动探索”。
示范县的“样板田”正快速转化为全国的“高产田”。在702个示范县的带动下,2025年全国夏粮单产稳中有升,达到375.6公斤/亩,其中四川、河北、山东等主产省亩产分别增加4.8公斤、3.3公斤、2.7公斤,显著对冲了局部旱情影响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与模式的跨区域复制。宣汉的山地玉米技术成功推广至平坝,验证了技术的广泛适应性;平南的“中低产田改造”模式,为全国2.9亿亩中低产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南农大的智慧施肥技术,已通过“明白纸”等通俗形式,在江苏3300万亩稻田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示范县总结的200余套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已辐射带动全国粮油作物增产超100亿斤。
这场由示范县引领的单产革命,本质是一场“精准农业”的普及运动。它不再追求“大水漫灌”式的增产,而是通过细分产区、精准施策,让每个地块都发挥出最大潜力。从伊犁的滴灌带到宣汉的地膜,从平南的抛秧机到江苏的智能肥料,这些藏在田间的“增产密码”,正在改写我国粮油生产的版图。
当伊犁的玉米穗、广德的稻粒、宣汉的豆荚共同汇聚成增产数据,702个示范县的实践已然证明:粮食单产的提升,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藏在每一项精准技术、每一套高效机制、每一次蹲点服务里。随着这些“样板经验”持续扩散,更多“吨粮田”将在神州大地上涌现,为1.4万亿斤粮食产量目标筑牢根基。
来源:番小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