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能源客车1-9月销量:宇通近万辆,比亚迪第2,中通超三金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21:40 1

摘要:当2025年1-9月新能源客车销量数据定格在3.6万辆,同比37.18%的增幅远超客车行业整体11.4%的增速时,市场格局的重构已然清晰。曾主导燃油客车时代的“一通三龙”版图被彻底打破:宇通以近万辆销量延续霸主地位,比亚迪凭借技术积淀稳居次席,而中通客车以翻倍

2025新能源客车销量榜解析:宇通领跑,比亚迪稳居第二,中通逆袭“三金龙”

当2025年1-9月新能源客车销量数据定格在3.6万辆,同比37.18%的增幅远超客车行业整体11.4%的增速时,市场格局的重构已然清晰。曾主导燃油客车时代的“一通三龙”版图被彻底打破:宇通以近万辆销量延续霸主地位,比亚迪凭借技术积淀稳居次席,而中通客车以翻倍增长的强势表现超越厦门金龙、苏州金龙、金旅客车组成的“三金龙”阵营,成为2025年市场最大黑马。这场洗牌背后,是政策驱动、技术迭代与企业战略调整共同书写的行业新篇。

头部格局固化与突破:宇通的统治力与比亚迪的进阶

在新能源客车市场,宇通的领跑地位始终难以撼动。2025年1-9月,其以9684辆的销量占据26.88%的市场份额,相当于第二名比亚迪(10.15%)与第三名中通(8.45%)的份额总和。这种统治力源于三十余年客车制造经验与新能源领域的早期布局,早在2010年便启动纯电动客车研发的宇通,如今已形成覆盖6-18米全系列新能源产品矩阵,从城市公交到长途客运再到景区接驳,几乎实现全场景覆盖。

宇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闭环与成本控制上。其自研的“睿控4.0 Pro”新能源控制系统,能将电耗降低12%以上,搭配宁德时代定制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旗下12米纯电动公交续航可达600公里,完全满足全天候运营需求。在生产端,宇通拥有全球最大的客车智能工厂,通过模块化生产将零部件通用率提升至70%,不仅缩短了交付周期,更将单位制造成本压低15%。这种“技术+规模”的双重优势,使其在政府采购中屡屡胜出——2025年上半年,仅郑州、西安两地的公交更新项目中,宇通便拿下超2000辆订单。

比亚迪的稳居第二则彰显了跨界巨头的技术穿透力。作为从乘用车跨界进入商用车领域的代表,比亚迪客车的前身是我国纯电动客车先驱湖南三湘客车厂,深厚的技术积淀使其在新能源转型中占得先机。2025年1-9月,比亚迪以3656辆销量、10.19%的同比增幅稳居次席,其核心优势在于“三电系统”的垂直整合能力。与依赖外部采购的同行不同,比亚迪客车搭载自研的刀片电池、永磁同步电机和电控系统,不仅电池安全性通过针刺测试,电机效率更高达97%,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衰减比行业平均水平低8%。

比亚迪的市场突破点集中在高端与专用场景。其18米纯电动铰接公交凭借低地板设计和大容量电池,成为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公交升级的首选;针对机场、景区等封闭场景推出的小型电动接驳车,因智能调度系统和定制化内饰备受青睐。2025年9月,比亚迪更是凭借氢燃料电池客车技术,斩获上海临港新片区200辆氢能公交订单,实现从纯电到氢能的多技术路线布局。

黑马逆袭之路:中通如何超越“三金龙”

中通客车的崛起是2025年新能源客车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变局。1-9月,其以3041辆销量、112%的同比增幅跻身前三,将“三金龙”远远甩在身后——厦门金龙2747辆、苏州金龙2606辆、金旅客车1917辆的成绩,已无法再支撑“三龙”与宇通并驾齐驱的传统格局。这场逆袭的关键,始于2024年并入中国重汽集团后的资源整合红利。

背靠山东重工体系,中通获得了全产业链的强力支撑。潍柴动力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汉德车桥的新能源专用车桥、法士特的电控变速箱,这些行业顶级零部件资源直接赋能中通产品升级。其2025年主推的10米纯电动公交,搭载潍柴12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续航可达550公里,加氢仅需15分钟,完美解决了纯电客车的补能痛点。在成本端,集团化采购使中通的电池采购成本降低20%,零部件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让其产品在招标中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同配置车型比厦门金龙低8%-10%。

精准的市场定位是中通逆袭的另一关键。与宇通主攻一线城市、比亚迪聚焦高端市场不同,中通将重心放在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的公交更新需求上。这些市场对价格敏感但对续航、可靠性要求明确,中通针对性推出的7-8米小型电动公交,既符合县级城市道路条件,又通过简化非必要智能配置控制成本,单辆车售价控制在35万元以内,恰好契合地方财政预算。2025年上半年,仅山东、河南两省的县域公交项目,中通便收获超1500辆订单。

相比之下,“三金龙”的集体乏力源于转型滞后与资源分散。作为同源而生的厦门金龙、苏州金龙、金旅客车,虽在燃油客车时代积累了深厚渠道,但在新能源技术布局上步调不一。厦门金龙虽实现70.2%的同比增长,但过度依赖海外订单(1-6月海外销量占比超60%),国内市场响应速度不足;苏州金龙则受限于技术储备,仍以传统纯电车型为主,在氢燃料等新赛道布局缓慢,导致1-9月销量同比下滑2.69%;金旅客车虽凭借22.02%的增幅稳住第八,但产品迭代周期长达18个月,难以跟上市场节奏。

腰部阵营混战:跨界力量与老牌势力的角力

在头部三强之外,2025年新能源客车市场的腰部阵营呈现“跨界崛起、老牌承压”的特征。吉利商用车以2414辆销量、95.94%的同比增幅位列第六,成为跨界势力的代表;而北汽福田欧辉则以1589辆销量、17.24%的同比下滑,成为十强中仅有的两家负增长企业之一。这种分化背后,是不同企业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

吉利商用车的爆发得益于乘用车技术的横向迁移与商用车全品类布局。其远程品牌推出的电动客车,搭载与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同源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实现电池状态的精准监控;同时依托吉利在智能网联领域的积累,标配车道偏离预警、前向碰撞预警等功能,契合公交公司对运营安全的需求。2025年9月,远程客车单月销量达642辆,仅次于宇通成为单月亚军,其推出的“车电分离”模式更是降低了客户初期投入——客户只需购买车身,电池通过租赁方式使用,月租金仅2000元,大幅提升了产品吸引力。

中车电动的表现则彰显了央企技术平台的优势。作为中国中车旗下企业,其将高铁技术嫁接到客车制造中,研发的“磁悬浮电机”比传统电机效率高5%,搭配高铁级别的绝缘防护技术,使车辆在潮湿、多尘的县域环境中故障率降低40%。2025年1-9月,中车电动以2015辆销量位列第七,在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山区公交项目中,凭借强爬坡能力斩获大量订单。

老牌企业的困境则集中在技术迭代与体制机制上。福田欧辉的下滑源于新能源产品与燃油车产能的冲突——其北京工厂仍有40%的产能用于燃油客车生产,导致新能源车型产能不足,订单交付周期长达3个月,错失多个紧急采购项目。此外,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上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缺乏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使得产品在成本与性能上均不占优,逐步被市场边缘化。

行业底层逻辑变迁:政策、技术与需求的三重驱动

2025年新能源客车市场的格局重构,本质上是政策导向、技术突破与需求升级三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车辆中新能源比例不低于80%”,这一政策在2025年进入落地加速期,仅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便新增新能源公交超1.2万辆,直接拉动市场增长。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则打破了单一竞争维度。纯电动客车仍占据市场主导(占比75%),但氢燃料电池客车增速迅猛(同比增长180%),中通、宇通、比亚迪均推出成熟产品;换电模式在公交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扩大,北京、广州等地已建成超50座公交换电站,换电型客车因“3分钟补能”的优势受到青睐。这种技术多元化使得企业难以仅凭单一产品立足,必须构建多技术路线的产品矩阵。

需求端的分化则推动企业精准定位。一线城市追求“高端化、智能化”,宇通的L4级自动驾驶公交、比亚迪的智能调度系统成为竞争焦点;二三线城市侧重“性价比、可靠性”,中通的经济型车型、吉利远程的租赁模式更具吸引力;县域市场则需要“小型化、适应性强”的产品,中车电动的山区专用车型占据优势。这种需求分层让“大而全”的传统优势减弱,“专而精”成为新的竞争力来源。

未来趋势:头部固化与细分突围并存

展望2025年剩余季度及2026年市场,新能源客车行业将呈现“头部固化加剧、细分赛道突围”的态势。宇通凭借26.88%的市场份额,短期内难以被超越,其正在推进的“全球化新能源客车基地”项目,将进一步巩固规模优势;比亚迪则有望凭借氢燃料技术突破,向宇通发起冲击,预计2026年销量占比将提升至15%以上。

中通的逆袭之路仍需持续发力,如何将县域市场优势延伸至地级市,如何在氢燃料等新赛道构建技术壁垒,是其能否站稳前三的关键。“三金龙”若不能加速资源整合、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可能进一步滑落,厦门金龙的海外优势、金旅客车的景区专用车资源,或将成为其最后的突围机会。

腰部阵营中,吉利商用车、中车电动等跨界与央企势力有望持续增长,而福田欧辉等老牌企业若不能完成产能转型与技术突破,可能面临退出十强的风险。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随着公共领域电动化目标的逐步实现,新能源客车的竞争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产品力、成本控制与服务能力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核心要素。

从“一通三龙”到“宇通领跑、比亚迪紧随、中通逆袭”,2025年1-9月的销量数据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中国客车产业从燃油时代迈向新能源时代的缩影。这场变革中,有的企业凭借前瞻性布局巩固霸权,有的企业依托资源整合实现弯道超车,有的企业则因转型滞后逐渐掉队。但无论格局如何变化,以新能源技术替代传统燃油、以智能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以精准定位满足多元需求,始终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而遵循这一逻辑的企业,终将在这场变革中赢得未来。

来源:清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