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三代无真绩,全靠无良后人吹——杨门时代缩影唐才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5:59 1

摘要:唐才良,1944年生于上海。1956年,学八段锦及初级拳技。1962年,由其父指导学太极拳。1975-1976年,两次参加县体委举办的太极拳培训。1981年,向傅钟文老师学85式太极拳。2011年,经著名太极拳活动家翟金录引荐,拜杨澄甫之子杨振国为师,专心研究

一、唐才良的个人“习武”经历

1.野路子高龄寻师门

2011年4月6日。

北方小城,河北邯郸市。

在西方“愚人节”和东方“清明节”双节之后,一位1944年出生的上海男人,向一位1928年出生的老者,拜了师。

两年以后,老者杨振国默默去世。

上海男人,唐才良,至今活着,苟延残喘的活着。

牵线搭桥的人,则是翟金录,一位资深老干部、太极拳“活动家”。(唐才良语)

唐才良何许人也?

网络通稿这样介绍他:

唐才良,1944年生于上海。1956年,学八段锦及初级拳技。1962年,由其父指导学太极拳。1975-1976年,两次参加县体委举办的太极拳培训。1981年,向傅钟文老师学85式太极拳。2011年,经著名太极拳活动家翟金录引荐,拜杨澄甫之子杨振国为师,专心研究杨式太极拳。

在2011年以前,唐某人,一直笨拙的走着自己的野路子,既武林人士口中的“野练儿”,无论是“家传”太极操、体委太极短训班、以及和傅钟文浅尝辄止的“跟屁虫式瞎比划”,怎么看都不能算作系统的武术训练。其实,唐才良必定是苦恼的、抑郁的,一个“出身”如此低微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在社区体育辅导站,都没有指导大爷大妈练拳的资格。

然而,一个无耻的投机客,一个内心不甘寂寞的小野心家,怎么可能“甘于平庸”呢?2011年,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唐氏经过翟金录的介绍,匆忙拜入杨氏太极拳第四代杨振国门下。从其嬉皮笑脸的拜师照片来看,摆脱野路子、野练儿的身份,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重获新生”。这时,唐才良已经67岁“高龄”。而我也实在猜想不出来,两年时间,相隔千里,杨振国能教给唐某人什么“真传”。毕竟练武术不是武侠小说,师父能把毕生功力转瞬之间输送给徒弟,是吧?况且,杨澄甫去世的时候,杨振国才八岁啊。幼儿园毕业的年龄而已,能学会什么?遑论高超的运动技能。唐才良文中为自己粉饰,杨振国受教于其母亲侯氏。真是令人笑掉大牙。

2.唐才良“巧用”凌空劲

唐才良有一段自述,请看:

唐某人自述中,没有动手打,对方就蜷缩着蹲了下去。虽然唐补充说明自己没有“凌空劲”,但是那种洋洋自得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更加渲染了这种“凌空”的效果?

再次的文字回放,唐某人对于自己的“本能”防护,更为自负。

在这篇“打架没动手竟然赢了”的自述中,唐才良耗费杀死了多少脑细胞,曲折勾勒自己的“超能力”,已经无法计算了。但是自吹自擂把自己推向“凌空劲”的神坛,笔者倒是一眼看穿。

各位读者,我坚信,你们能看到一个“太极拳专家”几十年的尴尬习武之路。试问,这样的“专家”,有没有可能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里,以“武侠小说”般的火箭速度,迅速升级为一名太极拳技术专家?毫无疑问,智商处于正常水平、具有理智的人,是万万不敢去想象这样的“专家”速成法的。那么,如何让自己的“野心”,转化为现实的“成果”呢?请看下文。

二、习拳无果,投身“肥皂泡”杨氏太极拳的“卫道士”角色扮演。

一个籍籍无名之辈,终生“怀才不遇”,如何迅速转变为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趋炎附势的投机于“卫道士”这种角色扮演,确实是一条高速的途径。唐才良眼见自己绝不可能在太极拳技术领域有所起色,也没有几十年打熬筋骨的充裕余生了。善于钻营的他,夙兴夜寐的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人设”建立:既以杨氏太极拳“卫道士”这种面目再次乔装打扮站出来,出位博眼球,换流量,以博取虚荣心的极大满足。呜呼!每每想到,一个高龄老者,深夜中,西窗下,用“一指禅”艰难的敲打着吭哧作响的破旧键盘,写出一篇篇充斥谎言的幼稚文字,用以换来一点点所谓的“名气”,笔者真切的觉得,这个小人物是极其悲哀的。蝇营狗苟一生,唐才良无所建树,最终要靠撒谎、出位,抵押灵魂,得到一点可怜的“人气”。

其鄙陋书于竹,伐南山未穷;

其低俗陈于水,流东海难尽。

跳梁小丑,难言其窘态;

作茧自缚,终述其本质。

那么这种货色,是怎么一步步,摇身一变而成为了“太极拳史研究专家”(自封)了呢?让我们看看他走过的肮脏历程吧。

2013年《太极》杂志第6期刊登唐才良《杨澄甫忌日应是1936年3月18日》

2014年4月,《武当》杂志刊登了唐才良的《谈谈太极拳的统一问题》

2014年《搏击》第11期刊登唐才良《解疑顾留馨和冯志强的一段交情》

2015年12月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顾留馨日记(1957——1966)》(上下集)顾元庄、唐才良整理。

2016年, 《太极拳势图解》许禹生著,唐才良校注 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

2017年《邯郸学院学报》第四期,《武式太极拳中兴侧记》,作者唐才良

2017年《武当》第8期《是谁炮制杨露禅卖身为奴的谎言》,作者唐才良

2017年《武当》第9期《丁金友是怎样应对挑战的》,作者唐才良

2018年《许禹生武学辑注(全二册)》许禹生 著,唐才良校注

在以上有据可查的五六年时间内,唐才良做了三件事:

1. 在武术类期刊发表关于杨氏太极拳的文字若干。

2 .协助顾留馨哲嗣顾元庄整理顾留馨日记(实际意图只是为了更多的剽窃杨氏太极拳的历史资料)。

3.整理许禹生著作两部(宣扬杨氏太极拳)。

不难看出,无论是直接“扮演”杨氏太极拳的“卫道士”角色,发期刊文章;还是整理许禹生之杨氏太极拳遗作,;更进一步的以协助整理太极拳家顾留馨私人日记(真实目的在于挖掘杨氏部分之史料),唐才良可谓“兢兢业业”,为了他的“投机”事业,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越是如此,越让人感到极度的恶寒:一个垂垂老者,为了虚荣心的满足,抛弃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的机会,钻营于此。巧舌如簧,狠摇秃笔的龌龊形象,更是逼真的刻画出一个当代“真小人,假专家”的丑陋卑微。

毫无疑问的是:唐才良在苦无出路的情况下,为了那颗躁动而抑郁的心灵还能有个着落,处心积虑的制造出一个“杨氏太极拳研究专家”身份。不仅迷惑了很多太极拳“小白”,甚至以此身份,浪迹于各个热闹会场,登门于斯派名家之门。至此,唐完成了他的野心家“梦想”:练拳虽然无果,而说拳说“史”,终有了“一席之地”,好不惨然!

此后,武术期刊式微,唐才良又广泛投稿于各类武术新媒体平台,终于在2021年,自创了“自说自话”的《禅良聊太极》的自媒体号,开始了更为放肆无耻的“杨氏太极拳专家”角色扮演之旅。

不得不提出的现实是:唐才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虚荣心,明明知道自己在一个“庞氏骗局”中,还是决然的为了“名气”,杀入重围,自甘堕落的成为一名“受骗者”。变本加厉的是,在此基础之上,他又成为了一股“中坚力量”,继续守护着一个个的谎言。基于唐才良金融业小职员的真实身份,在其精确计算过投入产出比之后,沦为一个“骗子”,获得其内心最为渴望的“武林名气”,可能是他铤而走险的唯一选择。毕竟在太极拳技术领域,他已经是毫无希望了。由此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追名逐利,利用杨氏太极拳为自己做嫁衣的“专家”,龌龊的升起于东海之滨---上海。

那么,不妨让我们细数唐才良“津津乐道”,貌似为之献身,实则只是其利用之工具的杨氏太极拳,到底价值何在。作为拳术最为重要的载体,我们从杨门四代“正宗传人”说起。

1.有关杨露禅

在顾留馨与沈家桢通信汇编1961年7月25日信中,谈到杨露禅,全文如下:

家桢老:

陈架理论练法部分,想已接近完成,能不能月底前寄来?动作说明我已逐势校对,错误处如左右手误写已改正,某些动作交代不大明白处也予添补。动作说明写的简要,很好,但是里外顺逆缠一般读者弄不懂,好在您还有缠法的总说明,一般可以解决这问题。俟续稿寄来后,当一起再校读一遍,然后送去出版社。杨架绘图悉按澄甫先生原式,绘来还能传神,但绘图者费的功夫较大。过渡动作原作不足,由傅钟文补照后绘成杨老师体型,动作说明在月底前也可完工。共同理论部分我原有为陈架写的部分作基础,因体力时间不够,尚未全部改写,只能争取在近期内脱产专心写作,届时当陆续寄给您指正。此间武术活动有发掘、研究、整理各拳种工作,有各项武术表演会,还举行了武术学术性的演讲会。为了提高太极拳的技术,已开办了武式、杨式的推手训练班,各有学员20多人,都是练习过太极拳推手的才能参加。武式由郝少如当指导,杨式由张玉(武汇川的学生)当指导。《新民晚报》上不时有武术活动的零碎报导,想必关注。杭市武术活动较沉寂,想来系体委对社会上武师的历史和作风有意见之故,我希望能改善这种情况。亡友唐豪对太极拳史考证颇勤,考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造,唐豪之力为多,所云露禅为僮事系从陈承五处亲闻,并经永年人郝少如所证实。郝亦为钦仰杨氏三代武艺之一人,非故意贬低杨氏身份。您老前信中曾嘱勿将露禅为僮一语列入,弟当遵从。惟为弄清史实起见,今将唐豪遗著《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抄本寄奉。此书对太极拳源流问题辨证较多,值得一看。阅后仍请挂号退回。郝少如所藏李亦畲写本太极拳谱,及马同文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的太极拳谱,都可以考定王、武、李三家拳论衍变,马本早于郝本十多年,字句颇多异同,弟亦各有抄本。廉让堂本较详,且经唐豪考释,故先呈览。

致以敬礼。

顾留馨。

这一书信内容,更是对唐豪、顾留馨所著《太极拳研究》中杨露禅的真实历史做出的有效补充。《太极拳研究》中曾经这样写道:

以上内容简单转译为白话文大意为:杨澄甫吹嘘其祖父十岁左右就不远千里的去陈长兴处学拳,令唐豪疑窦丛生。而在陈家沟陈承五处调查研究五个月之后,得到的结论恰恰是:因为家里太穷了,杨露禅被卖为僮仆导致背井离乡,有机缘学习到陈家之拳术。最终因为寡妇郑氏,为了避嫌,将卖身契销毁,杨露禅才恢复自由之身,返回故里永年县。

而从杨露禅的几位子嗣的出生时间来看,也是在杨露禅三十多岁的时候。要知道,这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合理:杨露禅(生于1799年,死于1872年,活了73岁。)三十多岁,才做了父亲,比同龄人至少晚了二十年左右。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没有娶妻生子的机会啊(人身自由丧失)!无论其后人用什么办法去编造,依然无法掩盖这一事实。同时,顾留馨在信中还委婉的提出,这一结论不仅仅是陈承五亲口诉说,郝为真一脉的传人郝少如也同样证实。从来没有什么故意贬低杨露禅。

1938年2月刊登在《体育》第五卷第二期上的“记北京太极拳之起源”一文,则是迄今为止较为可靠的史料,引全文如下:

“北京研究国术之派别,向分五大派,即太极、形意、八卦、通背、与少林派中之查、滑、洪、串四大支派,此五种,夫人而知之矣。其间形意等四种,自何代,经何人,于何时代流入北京,姑不具述,兹将关于太极拳之种种琐闻,拉杂志之,以求于阅者,其遗漏传讹之处,在所难免,倘蒙指正,则幸甚矣。1866年——1867年,即前清同治五、六年间,惇王派侍卫赴直隶省广府永年县(即今河北省永年县)取庄地地租,闻当地太极拳专家杨班侯先生精太极拳,善发人于数丈外,奇而晤之,邀请来京,以资请业。先时杨班侯先生在永年县,曾于某年间,开设药铺,以资谋生,有当地地痞某以贺喜为名,纠缠不去,虽稍给微资,仍复纷扰不休,甚至举手动武,不可劝阻,班侯先生初不与较,及至忍无可忍,始就其动武之势而发之,一发数丈外,地痞知不可强求,遂去,而班侯先生善技击之名,于是雀起。班侯先生既被惇王府侍卫邀之来京,首寓惇王府中,以教王子等。同时有公爵广科者,雅好技艺,在内城东四牌楼北六条胡同设场,请雄县刘仕俊先生为主教纪子修先生为助教,教授岳氏散手。广公因惇王之推荐,复在香饵胡同设场,以杨班侯先生为主,教授太极拳。于是遂名前者曰东厂,后者曰西厂以别之。西厂初设时,学生甚少,复由东厂拨往若干人以充之,其东厂助教纪子修先生,意亦愿同往,因助教乏人承担,而师亦不许,乃未果往,然时由同学传习之,以遂其学习之心也。西厂自设教以来,学者虽多,而者为柔软无力之拳术,非如东厂之刚脆可比,虽因一时好奇心所趋,便欣然从学,习之日久,毫不见功,遂由最高之热度,降而至冰点矣。于是学生日少一日,不堪立帐授徒矣,班侯先生遂撤绛帐而回永年县原籍。既回乡里有年,将在北京授徒经过,一一详禀伊父杨露禅老先生。露禅老先生,惜西厂诸生之学而未成焉,遂复来北京,以竟其功。既至北京,招其徒之有进境者授之,遂得凌、全、万三先生,一意教授,职不旁贷,如斯者有年,遂有凌得其筋、万得其骨、全得其皮三杰者出也。此杨派太极拳流传至京之梗概也。”

在这段史料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最初来北京教授杨氏太极拳的是杨班侯,而不是杨露禅。因为学生日渐稀少,杨班侯不得不灰头土脸的回到永年老家,详细告知杨露禅,这位老父亲才再次进京,收拾烂摊子。至于杨氏太极拳传人胡编乱造的杨露禅王府教拳之事,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所述,才是杨露禅学拳、教拳的真实历史。哪有什么高大上,实际只是一地鸡毛的小人物“发迹史”而已。杨氏后人和传人,不断无耻拔高杨露禅的行为,是凭空“造神”的丑恶行径。

2.杨凤侯、杨班侯、杨兆林(杨凤侯之子)、杨少侯(杨健侯之子 )吸毒成瘾的尴尬事实

杨露禅三个儿子凤侯、班侯、健侯都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杨露禅在京教拳时,长子凤侯已染烟毒,露禅厌之不允前往。杨氏弟子为师门掩羞,著书立说只谈“凤侯(或老凤)早死(卒)无传”。二十岁左右的杨凤侯已有子杨兆林…怎能说“凤侯早死无传”呢?杨兆林成年后为生活计曾到永年临近的任县、南河一带农村教拳,传人有曹珂、李宝玉、王其和、刘东汉等,但终因吸食鸦片贫困而亡。杨凤侯在戒毒不得法的情况下,饮恨而亡,恐怕也是寄予其厚望的杨露禅痛心疾首之处。

至于杨班侯吸食鸦片成瘾,最终于五十余岁,惨死于毒发身亡,于史有载(见《北方健者传》)。而杨少侯,在民国期间全国范围内禁毒活动越来越严格的外部条件下,自杀身亡之事,也是太极拳界人尽皆知的“美谈”了吧。

杨门二代、三代,沉迷于吸食鸦片的比例如此之高,不值得人深思吗?试想,一个“毒窝”之中,涌现出技击专家、武术宗师,这只能在故事里、意淫中屡屡出现吧?瘾君子千疮百孔的基本身体素质,不用我在此处用科学来分析了吧?

3.被过度粉饰的杨澄甫

到了杨家第三代,所谓“集大成者”杨澄甫,不仅把原始的家传太极拳改的面目全非,据其后续传人坦言,三十岁以前只能教授拳架,至于推手、散手,都没有能力应对,必须由其老父亲代劳。后期有所警醒,发奋练习数载,稍有所获。才不至于彻底辱没了杨家所谓的“名声”。然而,中央国术馆从未聘请过杨澄甫(官方国术组织并未认可其功夫)、所谓技击只是戏弄门内弟子和业余爱好者,几无硬碰硬的阵仗发生过。有记载的与其他门派拳师的动手,是他与浙派南拳的萧聘三的冲突,其结果是杨澄甫身负重伤,并因此早逝。萧聘三在武林中,虽是知名拳师,然而绝非一流水准,杨澄甫遇到这种“大路货”,都自身难保,可见其格斗水平的低劣。可以适当做做分析的是,因为留存拳照的杨门子弟,以杨澄甫为最,他的祖辈、父辈的“大头贴”照片,作为体育竞技分析,实在是无处着手。杨澄甫身态肥硕如“猪”,大腹便便,不善移动,他利用自己身高体重优势,使用自己最自信的肚子“气功”(实际只是一坨堆积的脂肪而已),设套让萧打他,幻想萧跟其他不学无术之辈或者门内弟子一样,被他用肚子轻松顶出。不成想萧硬桥硬马、功力颇大,三拳打得他吐血,无奈之下,杨不等萧站好,反使用冷手暗算,结果两“败”俱伤,令知者齿冷。

4.杨振国作为杨澄甫的幼子,被唐才良粉饰成什么呢?振国经过其母亲侯氏调教,俨然成为了第四代嫡传大师。可见,狡黠的唐才良,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为其师拔高,才想出这么一个拙劣的说辞。这是对当代拳友的正常智商,一种极大的侮辱。

综合以上资料来看,杨家几代“血脉”传人,有些只是普通的传武拳师,有些已经下滑到“瘾君子”的另类人生状态。一次次被传人的谎言,推到神坛之上,实在是没有任何合理性!

这样一个家族,创造的拳术价值,具有正常价值判断的人,能有认同感吗?况且,在他们反复强调的健身和技击能力上,读者们能看到什么现实?健身健到几乎全家去吸食鸦片?技击技到和南派知名拳师三拳互击受伤致死?刘仕俊挑战杨班侯,杨班侯只能唯唯诺诺的闪避?

这都是一帮子什么人物、什么拳啊???

四、唐才良的“学术”破产

唐某人,生活在当下这个求真务实的时代,越来越力不从心。其依托的基础---杨氏太极拳,在众多逐渐浮出的真实历史中,摇摇欲坠。显然,这不是他一个小人物,能够“力挽狂澜”的。实际上,一个处心积虑维护谎言、持续制造谎言的人,最终被谎言反噬也是一种必然。现在的唐才良,已经无计可施,终于拿出他最后一招,以所谓“慨然”的态度,宣称自己八十多岁,无后顾之忧,借着维护“中华文化”的名义,继续掩盖自己曾经的不耻行为。唉!谁会尿你啊?唐才良明显属于自己想多了。纵观其二十年来,其所作所为,精心制造一出出的闹剧,一无是处。最终,“太极拳伪研究专家”这个恰如其分的身份,会随同一丘之貉的唐氏友人,在三鞠躬的最后告别中,将其深深的埋葬。

来源:憩遥情于八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