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赤,原名王建家,1940年出生于山东黄县(现龙口),是中国的一位杰出杂文家。他在1958年因公负伤,不得不中断高中学业,但凭借坚韧的自学精神,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70年开始涉足新闻工作,1979年调至黑龙江日报社,担任专职杂文编辑,现为高级编辑,并在黑
丹赤,原名王建家,1940年出生于山东黄县(现龙口),是中国的一位杰出杂文家。他在1958年因公负伤,不得不中断高中学业,但凭借坚韧的自学精神,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70年开始涉足新闻工作,1979年调至黑龙江日报社,担任专职杂文编辑,现为高级编辑,并在黑龙江省杂文学会中担任副会长,同时还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家不曾忘记,前两年当谢晋执导的电影《牧马人》大获成功后,回顾他过去的一系列光彩夺目的佳作,在参加一次法国电影节时,记者曾间他过去拍摄的影片中,哪一部他最喜欢,他爽快地回答说:“下一部!”
“下一部”是什么呢?把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搬上银幕。这“下一部”似乎扔下了颗炸弹,有的为之惊愕、迷惑,有的为之担心、叫苦,甚至有的对谢晋产生一点误解:“他老兄该不会是赶时髦吧?”刹时间内成为“谢晋之迷”。当然,总的说来大家都是从爱护角度出发,唯恐在这个“下一部”中,“倒了牌子”、“砸了锅”。
人们为之担心也不无道理。实践已经证明把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改编为电影,成功者少,得失相抵者多,一败涂地者也不在少数。况且,《高山下的花环》已接连被改编为话剧、广播剧、戏曲和电视剧,内容人人皆知,情节记得烂熟,倘若再搬上银幕,岂不是“妙了一锅冷饭”?一直到公开试映前,好多同志仍是带着一定的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走进剧场的。
前前后后,议论纷纷,谢晋未必不知晓,其利害得失也不可能未思考。然而,谢晋却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把追求放在这“下一部”上。
今天,谢晋的这个“下一部”,不仅是他自己也是观众们最喜欢的一部影片。从谢晋关于“下一部”的预言以及“下一部”所放射出的光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的勇气,谢晋的勇气是由巨大的自信力、创造力、劳动力所紧紧凝结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早在《花环》上马之前,谢晋就已成功地导演出好多令人难忘的影片,哪一部都很叫座,又何必预言“最喜爱”的则是“下一部”呢?而且又是“凶多吉少”、“可能砸锅”的这样一个“下一部”呢?显然,谢晋有意地为自己留出一份最难做的“作业”,知难而进,使自已永远保持在艺术上不断探求的“紧张状态”。他正如阿·托尔斯泰所形容的那样:“一个作家不应该有无所谓、图清静和不求上进的思想,只能永远保持紧张。应该全力以赴地使每一部新作品都能通过竞赛来保障它的命运。” (引自《需要更大的创造性的胆识》)
谢晋“下一部”的预言和实践,也正是把过去的成绩当成一张白纸,一重新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从以往的文艺创作来看,一举成、名的“第一部”居多,而接连成功的“下一部”者寡。谢晋“下一部”的成功,就在于他不甘心“凝固”在过去的成功上,凝固就意味着死亡,他要创新、要突破、要前进。
“文贵则胆”不仅仅是敢想敢干。谢晋的“下一部”的预言也绝非一个“胆子大”。我国京剧艺术大师盖叫天生前最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张飞脑袭孔明心”。就是说既要猛练,又得用心。这“用心”二字,则是精益求精,新中求新。
就拿谢晋选择演员来说:他每拾一片新片,都用慧眼来选择一些 新人,如从祝希娟、李秀明、陈冲、施建岚、丛珊到《花环》的吕晓禾、何伟、盖克等,又由这一批新人塑造出田振华、吴琼花、竺春花、冯睛岚、许灵钧、李秀芝及梁三喜、靳开来和韩玉秀等一批新的人物形象。为此,谢导演的每一部影片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虽然,银幕新星与文艺作品中的新的人物塑造,不能简单地划一。作为文艺总是有相通之处。我们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包括比较成功的,细加分类,总是有些“类相化”,找出各自相同的影子,新时代新的人物不多。
此外,谢晋为了拍好这“下一部”,他自己“掉了十八斤肉”。我对此颇为有感,我们一些文学家们其艺术修养、文学功底都相当不错,为什么就不能接连地、写出震撼人心的“下一部”呢?恐怕缺乏那种深入角色、深入生活跌打滚爬的拼搏劲头。不然,你自己不妨秤一秤,为一部作品,是否能掉“十八斤肉”?
谢晋的“下一部”的成功与否,今日已见分晓。这最使他喜欢的“下一部”是否“就此一步”而不再前进了呢?当然不是。谢晋的“下一部”是泛指,这“下一部”后还有新的“下一部”。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部”更比“一部”好。这就是谢晋“下一部”给我们的启迪。
来源:周姐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