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学者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研究获奖。但不少网友直言:“这研究感觉有点水,和和平奖一样含金量最低。”甚至有人调侃:“经济学奖、和平奖、文学奖可以坐一桌。”
今天(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学者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研究获奖。但不少网友直言:“这研究感觉有点水,和和平奖一样含金量最低。”甚至有人调侃:“经济学奖、和平奖、文学奖可以坐一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的研究真的“没干货”吗?我们先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1. 莫基尔:技术进步的底层逻辑
莫基尔通过研究工业革命发现,科学知识与技术应用的正向循环是持续增长的关键。比如,蒸汽机的发明不仅是机械创新,更依赖热力学理论的突破——你得先知道“为什么蒸汽能推动活塞”,才能不断改进技术。
他提出,有用知识分两种:
- 命题性知识(为什么有效):比如牛顿力学;
- 操作性知识(怎么做):比如蒸汽机图纸。
工业革命前,技术多靠经验(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缺乏科学解释,所以难以持续改进。而启蒙运动后,欧洲建立了“科学→技术→科学”的闭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2. 阿吉翁与豪伊特:创造性破坏的双刃剑
这两位学者提出了熊彼特增长模型(熊彼特是“创造性破坏”的提出者),用数学模型证明:
- 创新是创造性破坏: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比如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企业在垄断利润驱动下投入研发,竞争又加速创新,形成动态平衡。
- 但创新可能过快或过慢:
- 过慢:政府需补贴研发(比如中国对芯片产业的扶持);
- 过快:新企业取代旧企业的利润可能超过社会收益,导致资源浪费(比如共享经济盲目扩张)。
他们还建议用“灵活安全”政策缓冲失业冲击,比如丹麦模式——企业解雇自由,但政府提供90%失业金和个性化培训。
理论“炒冷饭”:熊彼特的旧酒装新瓶?
熊彼特早在1942年就提出“创造性破坏”,而阿吉翁与豪伊特只是用数学模型“包装”了这一概念。有网友质疑:“这不就是把哲学思辨变成公式吗?本质还是熊彼特那套东西。”
更有人指出,创新驱动增长本身是经济学常识,三位学者只是细化了机制,缺乏颠覆性突破。就像有人调侃:“他们研究的是‘为什么人会饿’,而不是‘怎么让所有人吃饱’。”
历史研究缺乏量化:文化解释太玄乎?
莫基尔强调社会开放与文化包容是创新前提(比如英国议会制度减少利益集团阻力),但批评者认为,这种解释过于依赖历史案例,缺乏统计数据支撑。有学者指出:“他把工业革命归功于‘启蒙思想’,但非洲也有过文化繁荣,为什么没出现工业革命?”这种“马后炮”式的解释,让部分人觉得“说服力不足”。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不少人批评:“诺奖经济学家的模型连危机都预测不了,还有什么用?”
对政策制定的启示
- 反垄断与创新平衡:过度垄断会抑制创新(比如微软曾因垄断被罚款),但完全竞争又可能导致研发投入不足。阿吉翁的模型为评估市场集中度提供了工具。
- 应对AI时代挑战:莫基尔指出,AI能加速知识积累,但可能加剧不平等。政策需引导技术红利共享,比如对平台企业征收“创新溢价税”,用于劳动者技能培训。
对普通人的影响
- 就业市场的变化:创造性破坏意味着岗位消失与新职业诞生并存。比如,自动驾驶可能取代司机,但会催生AI训练师、数据标注员等新岗位。丹麦的“弹性保障”政策告诉我们:与其保护岗位,不如提升劳动者适应能力。
- 技术扩散的条件:中国能快速崛起为“世界工厂”,正是因为开放市场+吸收外资技术——这与莫基尔强调的“知识传播机制”不谋而合。
网友的质疑,本质上反映了对经济学实用性的焦虑。物理奖能推动科技突破(如量子计算),医学奖能救命(如mRNA疫苗),但经济学研究往往“事后诸葛亮”,政策效果又受多重因素影响(比如疫情打乱一切)。
但换个角度看,理解增长逻辑本身就是价值。就像莫基尔说的:“持续增长不是理所当然,维护创造性破坏机制才能避免停滞。”在AI、气候变化等挑战下,这种研究或许能为我们指明方向——虽然它不像科技突破那样“炫酷”,但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你觉得呢?今年的诺奖经济学研究是“干货”还是“水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博学的小羊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