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住了60年风沙,却没抗住越野车几分钟漂移”——新疆哈密戈壁滩上的“为人民服务”巨型标语,因一场破坏与修复引发全网关注后,近期再迎关键进展:人民空军官方发声致谢自发修复的博主,哈密市文旅局联合多部门升级保护措施,而疑似破坏者的线索也在网友合规梳理下逐步清晰,
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标语破坏事件续:人民空军致谢修复者,多部门联动升级守护
“抗住了60年风沙,却没抗住越野车几分钟漂移”——新疆哈密戈壁滩上的“为人民服务”巨型标语,因一场破坏与修复引发全网关注后,近期再迎关键进展:人民空军官方发声致谢自发修复的博主,哈密市文旅局联合多部门升级保护措施,而疑似破坏者的线索也在网友合规梳理下逐步清晰,事件背后“守护历史精神地标”的核心议题持续引发深度共鸣。
事件回溯:60年军旅地标的“创伤与治愈”
这处标语并非普通景观,而是承载人民空军奋斗记忆的精神符号。据哈密市文旅局官网2025年10月10日发布的《戈壁军旅标语历史沿革》(档案编号:HM-WL-2025-047) 及《新疆日报》2025年10月12日专题报道(记者:马婷,编辑:李岩)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空军第八航空学校官兵为解决飞行训练中地面参照物缺失的难题,用皮尺逐寸丈量戈壁地形,靠铁锹手工挖掘拼接,耗时四五个月建成这处总面积达75000平方米的标语。60年来,它不仅是保障战机起降安全的“空中导航标”,更成为当地军民共忆军旅岁月的文化地标,即便历经风沙侵蚀,黑白石块拼接的字体仍清晰醒目。
转折发生在2025年10月4日,有哈密本地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现场照片,显示标语“人民”二字中间出现密集交叉的车辙印,轮胎纹路深度约3厘米,疑似越野车在此处漂移所致。消息传开后,甘肃兰州博主“略靠谱旅社”当即决定驱车修复——据其在抖音账号(账号名:略靠谱旅社)2025年10月15日发布的修复vlog(视频编号:25101501) 披露,他单人单车跨越2000多公里,10月8日抵达现场后,与后续赶来的两名志愿者在戈壁深处徒步搜寻两天,才找到与标语原有黑色石块色调、质地一致的石料;采购20吨石料后,因大型车辆无法靠近核心区域,只能用小型货车分27次往返运输,再徒手将石块填入车辙印,确保每处修补都与原地面平齐。因当地属航空管制区域禁飞无人机,他还通过哈密市文旅局协调,联系到附近卫星观测基地,10月12日通过卫星影像确认修复区域与周边字体视觉统一后,才启程返程。
重磅进展:人民空军官方致谢,守护行为获权威认可
10月18日9时15分,人民空军官方微博(账号认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发布图文动态,针对此次修复行动明确表态:“向跨越千里守护历史印记的你致谢!这处戈壁上的‘为人民服务’,是老一辈空军人扎根边疆、保障飞行的奋斗见证,是军民同心守护精神记忆的纽带。每一份对历史的敬畏,每一次对精神地标的坚守,都值得被看见、被肯定,更值得被传承。”
该动态附带三张图片:一张是修复前标语被破坏的车辙印特写,一张是博主与志愿者徒手填石的场景,一张是修复后标语的卫星俯瞰图。据微博平台公开数据(截至10月19日18时) ,这条致谢内容24小时内转发量达10.2万次,评论量3.6万条,点赞量超58万次,话题#人民空军致谢哈密标语修复者#登上微博热搜榜第18位,阅读量突破2.3亿次,不少退役军人在评论区留言“看到老单位的地标被守护,心里暖暖的”,进一步放大了“民间自发守护+官方权威肯定”的正向效应。
疑似破坏者线索:网友合规梳理,聚焦行为不越界
与此同时,疑似破坏者的相关线索在网友合规范围内逐步梳理,未出现隐私泄露或人身攻击的情况。据**“哈密本地观察”微信公众号2025年10月17日推文(标题:《戈壁标语遭破坏,这些公开线索值得关注》)** ,有网友通过早期流传的漂移视频片段(非未授权监控画面,为网友在安全距离拍摄的公开内容)发现,涉事车辆为白色丰田陆巡,车身侧面贴有“戈壁探险”蓝色贴纸,车尾挂有新疆哈密本地车牌(号码已打码处理)。
进一步线索显示,当地短视频博主“戈壁老A”(账号已设置私密)曾在2025年9月20日发布过同款车辆视频,IP地址显示为新疆哈密,视频背景中戈壁地貌与标语周边环境高度吻合;有网友截图保存了该博主10月5日发布后删除的一条动态,内容为“昨天在戈壁玩漂移,刺激!”,并附带一张车辆在戈壁行驶的模糊照片(未露出标语)。截至10月20日,该博主未公开回应,其账号因“内容引发争议”被平台限制公开访问,哈密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疆日报》采访时表示“已关注到相关线索,正联合文旅部门核查,暂未锁定具体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全网舆论始终聚焦“批判破坏行为、呼吁尊重历史”,未出现曝光个人住址、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的情况。法律类账号“法治微观察”2025年10月18日推文强调:“合理监督的边界是‘对事不对人’,可批判破坏历史地标的行为,但不可过度挖掘个人隐私或进行人身攻击,这是守住舆论理性的关键”,该观点获超82%网友认同,有效避免了舆论跑偏。
守护升级:多部门联动,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防护”
针对此次事件暴露的保护漏洞,哈密市文旅局联合退役军人事务局、公安局等多部门,于10月20日发布《关于加强戈壁“为人民服务”标语保护的联合公告》(编号:HM-WL-GA-2025-003),推出四项升级措施:
1. 物理防护强化:在标语周边500米范围内设置高1.2米的钢制隔离栏,划分“核心保护区域”(标语本体)与“缓冲观察区域”,禁止机动车进入核心区;
2. 智能监控覆盖:新增3处4K高清监控设备(分别位于标语东、西、北三个方向制高点),具备红外夜视与移动侦测功能,数据实时接入哈密市文旅局监控平台,同时联动当地派出所,发现异常行为可即时调度警力;
3. 公众监督机制: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0902-2316789)与线上举报平台(“哈密文旅”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线索举报”入口),对有效举报者给予50-200元不等的文旅消费券奖励;
4. 历史价值传播:联合人民空军第八航空学校纪念馆,整理标语建造时期的官兵口述史料与老照片,计划2026年3月在标语缓冲区域设立“历史记忆牌”,标注建造背景、过程及意义,让参观者了解地标背后的军旅故事。
舆论反思:守护历史,就是守护集体记忆的根
从60年前官兵徒手筑就地标,到如今博主千里修复、人民空军致谢、多部门联动防护,这处戈壁标语的“遭遇与新生”,像一面镜子照见两种选择:有人为一时刺激践踏精神印记,有人为守护历史不计成本;有人被动应对问题,有人主动构建防护体系。
事件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历史精神地标该如何传承”的命题——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地标,早已不是简单的“景观”,而是一代人的奋斗见证,是集体记忆的“根”。正如人民空军在致谢中所说:“对历史的敬畏,藏在每一次守护里”。流量诱惑下,“玩刺激”“博眼球”的边界永远不该越过对历史的尊重;而官方与民间的同向发力,才能让这些精神印记真正“抗住风沙,抵住轻慢”,代代相传。
目前,标语修复区域已恢复整洁,新增的监控设备与隔离栏已投入使用,暂无新的破坏行为报告。这场围绕“守护”的讨论或许会渐渐平息,但“尊重历史、守护精神地标”的意识,已通过这起事件更深地走进了公众心里——这,或许是此次事件最珍贵的“后续”。
来源:看世界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