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被诘问:门诊遇到一位23岁的“家暴男”,我该不该去帮助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20:02 1

摘要:从一开始,我就记不住他的名字,以为他就像门诊里流水般的病人一样流淌过了;现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他的形象,以及许多疑问。

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非精神卫生专业的医生,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患者?

作者 | Tinyel

从一开始,我就记不住他的名字,以为他就像门诊里流水般的病人一样流淌过了;现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他的形象,以及许多疑问。

1

初次见面,他因为面神经炎来到医院就诊。病史问询中得知他平时压力大、睡眠不好,长期睡不着,这都是导致面神经炎的常见诱因。

没有过多交流,接下来便是常规治疗。

几次治疗后,面神经炎痊愈了,他又来了。

“这次来治疗失眠吗?”见他进来,我问道。因为上一次就诊时我跟他提过,后续可以关心一下失眠的问题——他已经出现室性早搏了,并且伴有胸闷、心悸的症状。而他,才刚刚23岁

“嗯,是的。”他的脸上带着笑容,他几乎是跳着进我的诊室的,一句“医生,我来了”,略微有吓到我。

我询问了他睡眠和早搏的情况,一切如常。

期间了解到,他在一家工厂上班,半个月白班,半个月夜班,这样的作息模式对他的睡眠很不利。这段时间他在上白班,出来看病需要请假,领导已经不太满意了。

“这几天上白班,睡的早吗?”我问他。

“睡不着,凌晨2点就醒了,”他脸上看不清是什么表情,焦虑、无奈、懊恼,好像都有一点,“上夜班睡得好一点。

听到他这么说,我有点意外:“怎么会上夜班还睡得好一点?”

“夜班12点下班,4-5点睡,可以睡到下午。”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惊讶,这样的作息他竟然觉得更好?

聊到这里,我对他的印象还只是一个在工厂打工,没事打打游戏,甚至混日子的年轻小伙子,但他突然讲起小时候的事情,是我始料未及的。

2

小时候他和妹妹寄人篱下,受到亲戚的欺负和辱骂,父母却不管不顾;长大后跟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又事事都要管,尤其是母亲,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听他说了什么,他结婚、生孩子都是听父母的。

他说,父亲16岁找了他母亲,他17岁找了他老婆,老婆已经跑了,因为他总是打她,现在两个小孩压下来,不知道拿什么来养。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惊,他居然已经有孩子了,还家暴?

我不禁又瞄了一眼门诊系统,23岁,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他是一个父亲。

我不免坐直了听他讲。

他继续像讲故事一样说着,语气平稳,没有明确的时间线,更像是一次发泄。他说他也不想打人,但就是控制不住;他说他没有朋友,别人都怕他。

但是,他反复重复的一句话却是:“我怕他们骂我,怕他们打我。

“你怕谁?”我问他。

“我怕我的亲戚他们骂我。”他提到过一个大伯,“他把我的孩子像玩具一样玩……毕竟是长辈,我也不敢说什么……我妈也不劝着。”他又说到他老婆,“以前跟我老婆吵架,我妈不仅不劝着,还在旁边煽风点火……你说哪有父母这样的……但凡劝一句,我也不会动手了……现在对她,就是我老婆嘛,也忘不掉……刚忘的差不多了,我妈就会来一句‘你妹妹在网上看见她过得挺好的。’”他说这些的时候,语气几乎没有起伏,但掩饰不住眼神里的迷茫

“你妈还会打你吗?”我又问他。

“现在不会了,现在我成年了,她不敢打我。”他拿命威胁他的母亲,才换来“不会打我了”,“但她还是会骂我。”

他分析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是现在的处境,听起来条理清楚,我感觉他本身并不笨,可以有更好的生活。长期的压迫,让他没有做决定的能力,现在老婆跑了,父亲长期不在家,妹妹远嫁,两个孩子靠母亲带,只有他一个人工作,他没有办法脱离这个环境。

3

聊到最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所有的建议在他面前好像都没有实施的条件,他目前的状态,无论是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经济状态,都没有能力做出什么改变。他走后,我还没有从五味杂陈中缓过来。

我把他的故事发到朋友圈,大部分的声音是觉得“这是一个危险分子,要远离”。虽然这样的反应是我没有料到的,但我很理解,就像我理解他跟我说“脾气上来了就想杀人”一样。

在我看来,他是把受到的委屈发泄在别人身上了,直接受害者是他的老婆。伤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也并不是要为家暴找理由,更不会否定他身上的劣性,只是我们是否需要暂时把这些放在一边,去看一看这背后的缘由。

有人说,父母的经历会在孩子身上重现,他和他的父母、他和他的孩子,是否已经并且将继续重演这样的悲剧?这些年来,对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有了更全面的观点,不再一味苛责原生家庭,这是一种积极的进步,但在这个故事里,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一个“被原生家庭毁了”的典型案例。他就像一个人偶,被许多条线控制着手脚,保证故事流畅地演绎;如果没有这些线,他不能演出了,但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安静的玩偶,得到另一些人的喜爱?

作为一名医生,我面对这样的患者总是自然而然的会去共情,也似乎比别人更容易想要去探究背后的原因。这样的习惯在同事、朋友的眼里是“对你不利的”,更何况如今的医患环境并不是很好,而伤医行为并不是因为“医生对患者不好”才会发生。

我理解并且感谢朋友的劝告,但内心依然认为,有的“恶人”是被塑造的,我并不是想去拯救他们,只是想要尽可能的放下“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

恶行需要被制止,同时完整的他们需要被看到。

门诊上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有一些并不能轻易识别,其中不乏精神障碍的患者,他们确实更容易成为对这个社会带来伤害的潜在危险。

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非精神卫生专业的医生,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患者?是否该去触碰他们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否该去想办法帮助他们?是仅停留在疾病/症状表面的治疗?还是尝试去给他们一些建议?或者把他们打发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即使是安慰,也避免不了要去了解真相。这样的真相,该如何去安慰?

心病难医,这是为医的无奈。

责编|Atai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短期内,老人接连3次住院!医生疑惑不解时,其他患者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丨医起推理吧

切勿效仿!医方出具的一份“事情经过”说明,直接导致赔偿34万元……丨医眼看法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