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在篮球场边递毛巾、捡球鞋的小球童,有一天会以作曲家的身份,站上NBA主题曲的创作舞台?这可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科曼身上的故事。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在篮球场边递毛巾、捡球鞋的小球童,有一天会以作曲家的身份,站上NBA主题曲的创作舞台?这可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科曼身上的故事。
他从芝加哥公牛队的球童起步,如今携手两位黑人音乐伙伴,为亚马逊PrimeVideo的NBA赛事打造了全新主题曲《Victory》,而且还打破了历史纪录,成为首组为NBA谱写官方主题曲的黑人音乐人。
科曼出生在篮球名城芝加哥,家庭环境并不完美,父亲曾是职业篮球员,却因故早早退出体坛,母亲则是教育工作者,凭借高学历支撑起家庭。
父母离异后,科曼随母亲生活,童年虽不缺关爱,却也正是父亲过去的人脉,让年幼的科曼有机会进入芝加哥公牛队担任球童。那段日子里,他每天近距离感受乔丹等巨星的训练与比赛,虽然做的只是递水、整理装备的杂活,但却在无形中埋下了对篮球文化的深厚情感。
谁能想到,这个在场边忙碌的小身影,十二岁时就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说唱歌曲?高中阶段,科曼和朋友们组了说唱组合,还曾为当时一些知名艺人暖场演出。尽管他后来进入大学攻读商科,音乐始终是他心底不曾熄灭的火种。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个球童的未来无非是继续混迹体坛边缘,或是找份安稳工作,但科曼偏偏不走寻常路,他把少年时在球场上吸收的激情与节奏,转化成了创作的养分,这种从体育到艺术的跨越,离不开他多年对梦想的坚持与对机会的把握。
科曼的逆袭不是一夜成名的神话,而是一步步从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果实,他并没有因家庭变故而消沉,反而借助每一段经历积累能量。
如果说科曼的个人经历是这部剧的序幕,那么《Victory》的创作就是高潮部分。这首主题曲由科曼与长期搭档卡里姆·里金斯、詹姆斯·波伊泽共同完成,录制时动用了整整七十人的管弦乐队,在纳什维尔的专业录音室中完成。
光是这个阵容,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毕竟在体育主题音乐中,如此大规模的交响编制并不多见。更酷的是,团队还一口气制作了三个不同风格的版本:气势恢宏的管弦乐版、节奏鲜明的嘻哈版,以及活力四射的摇滚版。
这种多版本设计,显然是为了迎合不同观众的口味,也让歌曲在不同赛事环节中能灵活切换。
科曼在分享创作灵感时提到,篮球在他眼中是“有灵魂的运动”,它既承载着怀旧情怀,又不断向前突破,既有团队配合的和谐,又有明星球员的闪耀。
他们试图把这些元素都融入旋律中,让听众一听就能联想到球场上的拼搏与激情,而负责混音的格莱美奖音响师曼尼·马罗奎因,则确保了最终成品的音质达到顶级水准。
据悉,《Victory》将在PrimeVideo每周的NBA转播中作为标志性主题曲亮相,首播日定在10月24日,届时凯尔特人对阵尼克斯、森林狼对阵湖人的两场揭幕战将成为它的首次舞台。
从创作理念到执行细节,这支团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度和创新意识,他们这不是在“写歌”,而是在为篮球“造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位核心成员都来自黑人音乐背景,他们的合作不仅是艺术上的碰撞,更是文化层面的表达。这样一支团队的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为何被称为“历史性”的一步?
在体育与娱乐产业高度融合的今天,由黑人团队主导NBA主题曲创作,却还是头一遭,科曼和他的伙伴们因此创造了一项新纪录,他们成为历史上首组为亚马逊NBA赛事谱写官方主题曲的黑人作曲家。
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于音乐本身,它象征着体育文化中多元化表达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更多有色人种音乐人打开了通往主流体育平台的大门。用科曼自己的话说:“三个黑人男人为亚马逊创作NBA主题曲,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希望有孩子听到后会想——我们也能作曲。”
事实上,NBA一直以来都强调包容与平等,而这次合作正是这一精神的延伸。无论背景如何,只要有才华和坚持,就有机会在顶级舞台上发光。
科曼的父亲曾是球员,他自己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走上职业篮球路,但如今,他以音乐人的身份“重返”NBA,何尝不是一种命运的圆满?这种“跨界逆袭”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为无数少数族裔青年树立了榜样。
当然,也有人会说:“不过是一首歌而已,何必上升高度?”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宽,就会发现,文化符号的塑造,往往正是从这些“第一”开始改变的。这支团队的成功,不只是“吸睛”,更激励着下一代勇敢追求非传统的职业路径。
行业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多元声音正逐渐走向中心。
只要心怀热爱,哪怕起点再低,也有机会站上属于自己的舞台,或许这就是体育和音乐最动人的地方。科曼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而他的成功,或许正是下一个逆袭者的起点。
来源:初六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