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中国科技创新浪潮初涌,张江高科在一片试验田上播下了一粒种子——895创业营诞生。十年间,这片“创业雨林”从泛科技领域的1.0综合场,迭代至垂直行业深耕的2.0专场,最终进化为“业务需求引领创新”的3.0生态。如今,16季创业营累计孵化458家科创企
2015年,中国科技创新浪潮初涌,张江高科在一片试验田上播下了一粒种子——895创业营诞生。十年间,这片“创业雨林”从泛科技领域的1.0综合场,迭代至垂直行业深耕的2.0专场,最终进化为“业务需求引领创新”的3.0生态。如今,16季创业营累计孵化458家科创企业,24家入营企业获得张江高科直接投资,创业营项目总估值突破1700亿元。十年,不仅是一段创业史,更是一场关于技术、资本与生态的共生实验。
9月26日,张江高科895创业营(第十六季)Demo Day圆满举办
初心与坚守:从“种子”到“雨林”的底层逻辑
“为硬核科技点灯”——这是895创业营的初心,也是刻在基因里的使命。2015年,首季创业营以“综合场”形式亮相,吸引了泛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彼时的张江,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但“开放、赋能、陪伴”的理念已深植土壤。
张江高科895创业营负责人陈海玲表示,创业营是张江高科895孵化器“基地+基金+创业营”孵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平台持续聚焦硬核科技产业创新创业孵化,为早期科创项目搭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周期成长通道。十年坚守,足以让一颗创新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让一片试验田演化为生态雨林。这种韧性,源于对“硬科技”的坚守——不追风口,只追技术突破;不拼速度,只拼产业价值。
传承与成果:创业者的接力与共生
十年间,895创业营不仅迭代出三代运营模式,也见证了三代创业者的接力成长:第一代奠定基础,第二代构建壁垒,第三代加速进化。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个“技术-资本-产业”的闭环生态。
第二季入营的达观数据是早期创业者的代表。企业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动态知识图谱,推动知识高效传承与智能化管理。近期,达观数据与华为云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将在智能知识管理领域协同创新,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共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季入营的泰矽微电子展现了中生代创业者的实力。泰矽微是目前国内领先的车规专用芯片厂商,在触控人机交互,汽车照明,马达执行器,以及超声波雷达等应用领域展现出领先优势,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与此同时,朗道科技凭借其突破性的LPP-EUV光刻光源技术在第十五季创业营脱颖而出,斩获“创业之星”的称号,如今已入驻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
正式入驻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
2025年,第十六季创业营,开启了3.0模式——通过链主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入营企业直接对接订单、融资与并购机会。英伟芯科技(第十六季入营)作为第三代的代表,掌握晶圆级光电异质集成技术的企业,在“海创浦东”大赛中获“科创之星”称号,现场即受到多家投资机构关注。其创始人聂辉表示,浦东、张江对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地方。“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创业大赛,给我们这类初创企业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大家介绍自己,也跟业界做一些交流,认识更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企业,或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价值与生态:双赢平台的进化密码
895创业营的十年,是一场扎实的“双向成就”。对创业者而言,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降低了创业风险,链主需求对接加速了技术商业化;于园区而言,入营企业带动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乔木-灌木-地被”式的立体生态结构。
在张江高科895创业营第十五季封装测试专场Demo Day&结营仪式上,张江高科副董事长、总经理何大军表示,我们搭建了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对接平台,帮助入营企业更好地融入产业生态,加快项目的落地与成长。据悉,张江高科895创业营通过“创新基地+创业营+孵化基金”模式,整合孵化、投资、产业资源,为早期硬核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周期支持。基地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覆盖苗圃、天之骄子、梦想园等多元化空间,常驻企业超200家,累计孵化企业约1500家。
十年耕耘,星火已成炬。在张江科学城的土地上,895创业营持续酝酿新的突破。第十七季“硅光专场”已启动招募,目标直指光互连、光计算、光传感等下一代通信技术,旨在拓展算力基础设施的边界,而“光联万物、芯动未来”的模式,也将持续赋能中国硬科技的生态进化。
当一颗颗深植于此的“科技种子”拔节生长,连缀成一片硬核科技的繁茂森林。张江科学城这片沃土,正以其无尽的生机,向世界铺展中国创新的天际线。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