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希”与杨守敬“邻苏”:帝王趣味与学者视野下的晋唐法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6:22 1

摘要:王献之《中秋帖》被分别收入《三希堂法帖》卷二及《邻苏园法帖》卷一,使晋唐书法瑰宝得到抢救和弘扬。本文试着作些介绍,以飨读者。一、《中秋帖》:“三希”之宝与争议临本《中秋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传世名帖(一说为宋代米芾临本),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1.

王献之《中秋帖》被分别收入《三希堂法帖》卷二及《邻苏园法帖》卷一,使晋唐书法瑰宝得到抢救和弘扬。本文试着作些介绍,以飨读者。
一、《中秋帖》:“三希”之宝与争议临本
《中秋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传世名帖(一说为宋代米芾临本),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1. 艺术价值与风格
此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仅存三行22字,原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帖中展现了王献之独创的一笔书风格——字与字连绵纵引,四至五字一笔呵成,笔势跌宕流畅,如“不复不得”四字连缀,一气贯通,尽显“神韵独超、天姿特秀”的晋人风流。其结字左倾右扬,笔法丰润圆熟,墨色浓淡变化自然,营造出潇洒飘逸、疏宕灵动的气韵,完美体现了晋代书法“尚韵”的审美追求。

2. 真伪争议与历史流转
争议:帖中所用竹料纸为北宋时期产物(东晋尚无此工艺),且行笔特征与晋代有心硬笔书写习惯不符(此帖显无心笔柔软特性),故学界多认为是宋代米芾临王献之《十二月帖》的节临本(原帖五行32字,此帖删去前两行)。另有观点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
乾隆误鉴:清高宗乾隆帝视为王献之真迹,在帖首题“至宝”二字,右上签“晋王献之中秋帖”,并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三希”,藏于养心殿温室,赐斋名“三希堂”。
回归历程:民国初年随溥仪出宫流散,1948年抵押于香港英国银行。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下,以35万港元购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 题跋与鉴藏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及清乾隆题跋,附乾隆、丁观鹏绘画各一段,钤有宋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清藏家等80余方印鉴,印证其千年流传的珍贵性。

二、《三希堂法帖》卷二:晋唐风流的金石集成

《三希堂法帖》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编纂的大型丛帖,共32卷,集魏晋至明末书法精华刻于495块富平石上,堪称清代官刻法帖巅峰之作。卷二以晋代书法为核心,收录众多稀世珍品:

1. 主要内容

王羲之作品:《袁生帖》(草书)、《七月都下帖》(草书)、《二谢帖》(行书)、楷书《孝女曹娥碑》等。如《袁生帖》三行二十五字,文徵明跋称其“古韵穆然”,乾隆赞为“宣和诸玺犹新,信为真迹”。

王献之作品:核心收录《中秋帖》及《送梨帖》(草书),其中《中秋帖》因乾隆珍爱被奉为卷中至宝,题“神韵独超”以彰其地位。

其他晋唐名家:钟繇楷书、陆机章草等残卷,以及唐代褚遂良、柳公权题跋墨迹,展现晋唐一脉相承的笔法体系。

2. 艺术与历史意义
笔法传承:卷二完整呈现“二王”书风精髓——王羲之的遒劲含蓄与王献之的奔放连绵,如《中秋帖》的“一笔书”与《曹娥碑》的楷书规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魏晋书坛的多元审美。
帝王文化工程:乾隆借刻帖系统梳理书法史,确立“三希”正统地位,既彰显皇家收藏权威,亦推动帖学在清代的普及与研究。
拓本价值:原石现存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拓本流传后世,成为书家临摹晋唐笔法的重要范本。

三、《邻苏园法帖》卷一:杨守敬的考据与传播
《邻苏园法帖》为清末民初学者、书法家杨守敬编纂的私家法帖,共八卷(含日本书法第八卷),以重刻古代名帖为特色,反映清代金石考据学风潮。卷一聚焦晋唐经典,展现其学术视野与艺术追求:

1. 编纂特点
学术性重刻:选取历代珍稀拓本,如卞永誉《式古堂法帖》、陈春永《秀餐轩帖》等残卷,通过考据校勘重刻,弥补旧帖散佚之憾。
杨守敬印记:帖中常保留其题跋与鉴定意见,如卷首篆书帖名及注释,体现其作为金石学家对版本源流的严谨考证。

2. 核心内容
晋代章草:重点收录西晋索靖《月仪帖》 (章草名帖)拓本残卷(按月令尺牍体例书写,传至清代已缺四至六月),展现索靖“银钩虿尾”的险峻笔势与古朴气韵。
王羲之关联墨迹:含《兰亭序》临本、手札残片等(具体作品因资料稀缺未详载),延续“二王”帖学脉络。
唐宋法书:可能包含褚遂良楷书、怀素草书等唐代名家小品,反映杨守敬对晋唐笔法传承的关注。

3. 历史价值
保存稀世拓本:通过重刻保留宋明旧拓风貌,为后世研究晋唐书法提供珍贵实物依据,尤其《月仪帖》卷一残卷成为章草学习者的重要参照。
中日文化桥梁:杨守敬曾任驻日公使,其编纂法帖(含日本书法专卷)促进了中日书法交流,影响明治书坛革新。

来源:我愛歐體書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