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口夺粮”记丨肥城市安驾庄镇:玉米地里来了“志愿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16:39 2

摘要:雨水连绵,打湿了连片的玉米田,也揪紧了农户们的心,一场与天气赛跑的“雨口夺粮”战正紧张进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秋收考验”,肥城市安驾庄镇没有退缩,村党支部书记当好“主心骨”、年轻干部组成“生力军”、应急队伍化身“保障队”,三方迅速集结,在泥泞的田间地头打响了

雨水连绵,打湿了连片的玉米田,也揪紧了农户们的心,一场与天气赛跑的“雨口夺粮”战正紧张进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秋收考验”,肥城市安驾庄镇没有退缩,村党支部书记当好“主心骨”、年轻干部组成“生力军”、应急队伍化身“保障队”,三方迅速集结,在泥泞的田间地头打响了一场紧张有序的玉米抢收战。

“雨衣书记”掌舵

泥泞田埂上的“抢收总指挥”

清晨秋雨未歇,安驾庄镇冯家楼村的集体经营“一块田”里,村党支部书记李会的雨衣早被泥水浸成了深色,她顾不上清理,先扛着玉米袋深一脚浅一脚挪向三轮车,卸完又抄起镰刀砍玉米杆:“杆不及时清,既挡作业又捂潮气!”她手不停歇,将杆归成小堆,指尖被玉米叶划伤也不在意。“村里‘一块田’里种的全是高产量玉米,要是被雨水泡坏,不仅集体收入受影响,明年给村民发分红的钱都没着落!”

为了赶在雨势变大前抢收,李会凌晨5点就通过村广播喊响动员令:“‘一块田’的玉米多待一天多一分霉烂风险,党员干部先到地头集合,机械马上就到!”喊完便扛着工具、提着镰刀率先下地,村干部们和老党员们紧随其后,跟着清理积水、掰玉米、砍杆,把“党的阵地”扎在田间。

不远处的南石沟村,村党支部书记葛绍国正和村干部们一起抢收“一块田”里的玉米。由于地块低洼积水,收割机进不来,“大家加把劲!今天必须把地里的玉米全收完!”葛绍国喊着号子,扛起装满玉米的袋子就走,袋子压得肩膀往下沉,他却脚步不停。有村干部劝他歇会儿,他摆摆手:“集体的粮食就是村民的‘定心粮’,多扛一袋,大家就多一分安心!”

“青春战队”冲锋

田间地头的“抢收生力军”

“冯大爷,您扶稳车把!”28岁的安驾庄镇机关干部张巧刚帮农户装完玉米,就见冯成田老大爷推着满载玉米的脚蹬三轮车上坡,车轮在湿滑路面打滑,立马喊上同事乔亚鲁过来帮忙。“一二、一二!”伴着号子,他们踩着雨水稳步发力,很快将车推上坡顶。“多亏你们,我这老头子可推不动喽!”冯大爷握着他俩的手连声道谢。

这几天,安驾庄镇35岁以下的机关年轻干部组成“青春抢收战队”,身穿红马甲活跃在各村玉米田。有的蹲在田埂边剥玉米棒,指甲缝里嵌满金黄的玉米须,双手却依旧翻飞不停;有的专门盯着孤寡老人、困难农户,看到老人搬不动玉米袋,立马扛在肩上往晾晒点送;休息间隙,还掏出手机查天气预报,挨家挨户提醒:“未来三天还有雨,得趁现在抓紧收,可别让玉米发了芽!”

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玉米行间,成了秋雨中最亮眼的风景。遇到农户家的玉米需要转运,年轻干部们就轮流推车、扛袋,雨衣被汗水浸湿了又被雨水打透,却没人停下脚步。有农户心疼地递上热水,他们摆摆手继续干活:“先把玉米收完”,看着原本可能霉变在地里的玉米,被整齐码放在晾晒场上,农户们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话语里满是感激:“这些年轻孩子不光肯出力,还细心,比自家孩子想得都周到!”

“应急力量”护航

抢收一线的“硬核保障队”

玉米收割机“轰隆隆”的声响里,12名应急队员在田间忙碌穿梭,这支“应急抢收队”格外醒目。他们或围着收割机搭手协作,或往返田间与晾晒点转运玉米,动作麻利又默契,很快就铺开了热火朝天的抢收场面。

应急队员王建文是镇上有名的农机维修能手,他随身带着装满零件的工具箱,凌晨6点就赶到刘家颜子村待命。刚到没多久,就有农户喊着收割机出了问题:“输送带卡住了,掰下来的玉米运不出去!”王建文立马跑过去,趴在泥地里拆开机器检查:“是秸秆缠住了齿轮,清理干净上点油就行!”不到20分钟,收割机就重新运转起来。

应急队伍不仅“能修”,还“能扛”。队员们每人都背着编织袋,一趟能扛两袋玉米,从田间到晾晒点往返几十趟,雨衣被汗水浸透也没人喊累。“我们应急队员就是‘一线突击队’,群众有需要,我们就必须上!”

“人齐心,遇事不慌;雨再大,抢收不停”,这不仅是安驾庄镇抢收现场的真实写照,更是基层治理温度与乡村发展韧性的深刻诠释。当每一份力量都朝着“守护农户钱袋子”的目标汇聚,当每一次协作都围绕“守住一年辛劳成果”的初心发力,即便面对秋雨突袭的考验,也能在泥泞中开辟出通往安稳的道路,让“护好每一粒粮食”的承诺,变成农户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坚实有力的脚印。

来源:肥城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