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斯拉的Optimus已经开始小批量试产,周产能稳定在50台;国内的优必选把Walker X量产版的单台成本压到了80万元,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傅里叶宣布年底前要交付100台科研订单。配套的零件公司也有明显表现,绿的谐波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市场份额冲到28%
特斯拉的Optimus已经开始小批量试产,周产能稳定在50台;国内的优必选把Walker X量产版的单台成本压到了80万元,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傅里叶宣布年底前要交付100台科研订单。配套的零件公司也有明显表现,绿的谐波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市场份额冲到28%,步科股份靠伺服电机签下了5亿元的排他订单,产能扩了三倍还是供不应求。这些结果不是空喊口号,是能在账本上看到的变化。
把视角拉远一点看这波热度。市场调研给出的数字很直白:到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估计会突破550亿元,其中量产机型贡献超过60%。换句话说,商业化落地来的比想象的快,厂商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速度在加快。技术端的瓶颈在哪里也很清楚——不是整机外观,也不是科幻概念,而是关节里那堆硬硬的“硬件”。一台人形机器人有100多个关节,每个关节都靠伺服电机、谐波减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三类核心部件在支撑。要把这些件做到既省钱又能可靠,门槛高得很。
再往回看几家关键企业的进展。绿的谐波把减速器的寿命做到了1万小时,精度能达到1弧分,和过去被日本厂商垄断的差距从五年缩短到不足一年,价格只有进口货的六成。因为这些数据能交付,2025年第三季度它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冲到28%,并且成为特斯拉Optimus试产线中大约30%减速器的供货方,营收同比增长72%。这不是炒概念,这是订单和出货在撑腰。这不是炒概念,这是订单和出货在撑腰。
步科股份的伺服电机方面,力矩密度做到3 N·m/kg,接近日本安川的水准,加上总线通信优化,关节回应速度提升了20%。这些升级换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同,和国内几家头部机器人厂商签了5亿元的独家供应协议。为满足订单,步科把产能扩了三倍,虽然扩产但仍是缺货。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在它们的营收构成里也从15%涨到40%,说明产业链上游是真的被拉动起来了。
有些技术本来被外企把持很久。谐波减速器长期以日本厂商为代表占优势,伺服电机领域前期也是以安川、ABB为主。恒立液压在2025年实现C3级精度量产后,直接拿下了傅里叶GR-1的批量订单,成为国内首家攻克该项指标的企业。这些变化说明国产替代不只是价格战,更多是技术追赶和产能落地的结果。
价格差异很关键。拿谐波减速器举例,进口单价大概在8000元左右,国产能做到4000元上下。机器人厂商要把整机成本压下来,选择国产件是必然方向。官方目标是到2025年把国内核心零件的国产化率提升到50%,现实水平大约35%,留出的空间不小,等于是给零件厂商留了个挺大的增长盘子。
不过市场也有两股风险在侧面翻腾。一类是小厂蹭热点但技术没跟上,产品很快会被市场筛掉;另一类是技术路线的博弈,比如行星滚柱丝杠和滚珠丝杠的竞争,选错路线投入就可能打水漂。短期里像某些题材股上涨得快,但很多是概念驱动、没有业绩支撑,风险明显。这两点是投资端一定要留心的地方。
判断一家零件厂能不能长期赚钱,关键看两样东西:技术指标和交付能力。技术指标包括精度、寿命、力矩密度、回应速度这种硬参数;交付能力看的是量产合同、扩产计划和实际产能利用率。绿的谐波和步科的营收增长,背后就是把这些数据变成了订单、出货和现金流,这种增长看起来稳得住。反过来,只有概念、没有订单的公司,短期热度可能靠炒作,但撑不住。
细节上补几处:Walker X把量产版单台成本压到80万元,较去年下降了33%,这个幅度说明供应链和制造环节在进步;傅里叶GR-1的那批科研订单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用于动作学和控制算法的验证,100台的交付能让他们积累大量实测数据。特斯拉Optimus周产50台虽然不多,但对配套供应商来说是稳定订单的开端,能不能把这几百台做下来,直接决定了下半年这些零件厂的表现。
一句话说得直白点,市场在兑现谁能把“硬骨头”啃下去。绿的谐波、步科、恒立液压这些公司现在交付的东西是实打实的,账面能转成现金流;那些只有故事没有产出的牌子,最终还是会被事实裁掉。到年底,谁的产能能稳定爬上去,谁的零件才可能进入更多整机厂的BOM表里。
来源:智慧船帆T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