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书画艺术代表人物——书法家张平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12:00 1

摘要:张平生,别署二爨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评委,《中国书法大字典》学术顾问。甘肃省书协原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其独特的爨隶字体,被最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收入字库。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及书画艺委会会员,甘肃省诗词

【艺术简历】

张平生,别署二爨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评委,《中国书法大字典》学术顾问。甘肃省书协原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其独特的爨隶字体,被最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收入字库。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及书画艺委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黄河诗社社长,《黄河诗阵》主编。书法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尧山杯”奖,入展首届、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首届张芝书法奖,全国首届爨体书法大展,“守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等诸多展览。两度获甘肃省书法年度奖,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书法作品入编大型专业画册《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珍藏卷、《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妙墨集锦》、《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选萃》、《新中国书法家选集》(1949—2009)等多家大型画册。书法作品多次被制成邮票发行,并被多家机构收藏。由其书丹刻制的碑、楹联、牌匾等,遍布于多处名胜。并以较高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有关机构授予“中国书法学术奖”、“当代书画百强”、“当代优秀书法艺术家”等称号。著有《张平生书法作品选》《陌上花开——二爨堂吟稿》《二爨堂诗词隶书集》,合著《四癖和联》等。

张平生书法作品 大象无形

我的诗词与书法

张平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总是令人期盼和喜悦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陌上花开—二爨堂吟稿》《二爨堂诗词隶书集》终于孕育成形。临产之际,能说些什么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从出生的那个小山村,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走过崎岖小路,也曾有风雨交加。我没能做出什么功业,但我一直没有停止努力。几十年里,我总是忘不了从小学到大学里一位老师播种在我心里的希望,我总是把别人的讽刺挖苦变成前进的动力。记得念小学时,在村学教书的一位族兄,名叫张吉祥,常常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泥涂的黑板上,办出漂亮的黑板报,那些空心的、实心的标题字,配上花朵图案,让我看得入迷。而家里挂的一幅书法,是本县一位名叫申永禄的农民书法爱好者用隶书写的文天祥《正气歌》,尽管当时也看不懂,但久而久之,我便能分句,逐渐能读出每句诗句的意思。“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则为日星,下则为河岳,于人曰浩然……”多年以后,这些诗句仍然能从脑子里流淌出来。而那扁平端庄的隶书字形,也就在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真正让我铭记终生的教诲,是我的父兄终年劳作留在我幼小心灵的影像。

魏义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说:“张平生的故乡甘肃省清水县,世代崇尚翰墨丹青,古朴遗风使他从小就迷恋上临帖习字。于是,大地成了无边的纸,小木棍成了用不完的笔。”“衣带渐宽终不悔”,近30年临池不辍,深感并未能探索到书艺的津渡。我在甘肃省清水农校上学时,遇到了当时在天水地区享有名望的书法家郭治川,他是我学习书法的启蒙老师。此后我拜天水书法名家婴叟先生为师,婴叟先生的书法以魏碑名世,写得情趣盎然。在婴叟先生点拨下,我将目光投向汉魏六朝碑版之间,亦曾被板桥、金冬心所迷。不曾想我在“二爨”上的取法磨砺,带来了结体和笔法上的飞跃变化。我在长达二十年的“二爨”学习中,反复临,反复体悟,亦小有收获。被论者认为“写出了自己的精神风貌,活化了“二爨”在当代的创作形态”,得到了书界的普遍赞誉。

张平生书法作品 凤鸣朝阳

“二爨”生成于中国书法隶楷之变的剧烈时期,堪称隶楷之变的“孑遗”,算得上滔滔不息的书法长河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碑学“重镇”,立足于此,大有文章可做,从横向取法及纵向取法上都提供了历史时限上的自由,源流包容的丰富性为开拓提供了自由。从此上溯,则可登攀汉秦之莽莽“昆仑”,探寻隶变之滥觞;顺流而下,沿途六朝造像、隋唐墓志,楷则森严,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年来集中精力,选择用隶书创作自作诗词,并结集,就是一次上溯的艰难历程。确定隶书方向,主要就是考虑到自身的储备,决心在此基础上适度调整航向,舍弃一点个性,向主航道靠近一些。但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易成。强化汉隶正统风貌,寻绎苍茫古拙,势必追访汉隶源头。早年学得,隶书的基本特征是“结体方整”和横笔划的“蚕头燕尾”,“蚕无二设,燕不双飞”,这是学隶定则。最初学隶,先生往往要我们从汉隶开始。然在蚕头燕尾和波磔折出现之前,汉隶的结体已挣脱出大篆、小篆的庄严整饬的约束,而在足够大的石面上自由奔放起来。秦泰山刻石之后以至于西汉初年刻石,如《莱子侯刻石》(天凤刻石),作为小篆演化的孑遗,虽然其笔划仍保留着小篆平直匀称的特质,但已初现波磔,与小篆相去己远。结字由长方变为扁方,略带斜势,且折笔的出现是重要标志。之后随着书写意趣的开张和用笔技巧的丰富,产生了较短的表示“点”的笔划,但仍然是“线”。这个“线”逐渐缩短,直到成为真正的“点”。并且平直的“线”开始有了明显波磔、曲折、弧度,用笔有了提、按、顿、挫,蚕头燕尾在东汉中后期出现,由篆到隶完成了“变脸”。然,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尤不及。隶书结体、点画、笔法的极端规范成熟,使其流于圆熟、油滑,失却了大汉苍茫浑厚,落入俗格。就像楷书至盛唐而表现出的森严法度和庙堂气象,完美得让人惊叹,今人学此,难免流于俗气。

汉隶的大气象,首先是平正中和的。纵览两汉刻石,所有横画都是平正的,绝无欹侧作势者。就像道德高深之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外表的仪态,也是内心自信的表象。秦汉刻石以平正、朴茂为基本美学风格,体现了整体性的大汉民族精神和天下独尊气派,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创作审美体系。这样一种气候,反映在文字和书法上,就是厚朴、平正、大气开张的风尚。在《莱子侯刻石》出现四百多年之后,于东晋时期,在边远的辽东产生的《好大王碑》,却很好地保留了这样一种美的遗绪,即使将其放之于汉隶中,其艺术品格当也不在“三颂”之下。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横披

汉简是汉代隶变的另一个精神向度。一条条细薄的木片,一经与笔墨结合,一种神性的文化情怀便灌注其中,于是它就进入了历史,成为了拓展、西狩、开放、胸襟、传承的代名词,成了中国书法一根生动的血管,一条连接既往、迈向未来的脊椎般的天路。谁也未曾料到,一条条写满墨迹的木简,却在此后风沙漫天的大漠戈壁,在苍茫无尽的岁月深处,汇成了文化传承的汩汩清流。它犹如一道灵光,让古人的书写获得了神示,找见了一块“上马石”。

文字冲决了金石固有的坚硬河床,波浪汹涌,奔向一切可以奔涌的地方,这就是汉代书法发展之势。软薄的木简,犹如一叶扁舟,在汹涌奔流的波涛里完成了伟大的汉字书写的谛度。只要我们从这个奔流里提取一滴水珠,就可以映照出这个时代伟大创造的生命力;只要我们从写满文字的木简上截取任何一个片段,就可以深深体察感觉到这个时代千变万化的震慑境像。汉帝国的血性扩张、青春年少、雄心勃发,不仅传递在张骞凿空、天马西来的雄健马蹄声中,也搭载在乐府、民歌、汉赋、汉印、泥封、简牍等缝制的黄裳玄服的皱褶里。

秦汉碑碣、简牍作为一个时代的遗产,是那个时代产生的文化遗存,它负载着一个时代的鲜活信息。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想象秦汉社会的大致文化状况,感知那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发展现状。得此观念固然可在一夕,然表现于笔墨意趣气象,岂非一朝之功?我们临帖要得到什么?我们从古人那里获得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创造性的秘码隐含在哪里呢?古人为什么这样构造字形、笔划、章法?是什么因素形成了那个时代普遍的书法审美意象和追求?研究秦汉以至东晋刻石,从政治文化中心到穷乡避壤,这种美的意象是同致的。但要把这种气质表达在自己创作中,却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使形构不差,然气质风神大异其趣矣,加之纸、黑、笔诸因素,往往“乖”多而“合”少,唯有耐心苦索,如之奈何!为追求某种意趣,常常为了一幅作品,须花费数日甚至更长的时间。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黄河之滨》横披(横屏)

用笔墨作泥巴,千百遍地反复调和捏揉,去塑造雕刻心中的那尊汉字的维拉斯之神。这需要战胜怯懦,不断地凝视着他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作为后来者,我们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彩蝶。在欣赏中获取历史的关照,获得一种跨越书法史长河的阅历;在创作中,也会寂然而心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懈地与千百年来的前贤先哲进行精神的交流和对话;在潜心研习中,我们的内心将逐步充实而获得定力。

大约十几年前,我在《临帖随想》一文中写道对于临习书法的感受:“任饱蘸墨渖的毫锋在素洁的宣纸上行进,犹如耕牛在沃野上耕耘,恰似春蚕经过鲜嫩桑叶的滋养,在静静地吐丝。躬耕于砚田,性情融注于笔端,宛若春雪消融,淙淙有声;如同花开烂漫,灿然无声。”在繁复驳杂的尘世,得此之境,夫复何求?

张平生书法作品 大象无形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苑中一朵灿烂而又耀眼的艺术奇葩,千百年来姹紫嫣红播芳悠远。由《诗经》《楚辞》《乐府》古诗,历经建安、六朝,及至盛唐,律诗迄于成熟全盛,形成了规范而严格的格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诗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和完善。此后的宋词、元曲及现代新诗应时而生,是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生活形态的结果,也是社会主流文化在诗词上的自然反映。但在这种大变革的潮流背后,格律诗(近体诗)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湛蓝色的天空始终没有褪色。

缩万里于尺幅,裁千年于一瞬。短短几行字,便能涤荡心灵,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诗词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极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诗歌语言发展中有一组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这就是自由化和格律化。一方面,要自由,自由地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格律和节奏,富于音乐性,富于形式美,便于吟诵和歌唱。即使在民国那个西风东渐、除旧布新的变革时代,在白话文运动和现代新诗风起云涌的历史大潮下,写格律诗者代不乏人,包括鲁迅、郁达夫、陈独秀、国家领导人、柳亚子、陈毅、聂甘弩等,他们的诗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骨,且对格律的把握是严之又严的。诗要入韵,近体诗讲究平仄,律诗还要讲究对仗。词有词谱,有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及其他格式。

张平生书法作品 道德经横披

诗词讲平仄、论格律,犹如“螺壳里做道场”“钢丝上跳芭蕾”,是“束缚”,是“桎梏”,但它的魅力也恰恰在这里。它使真正的诗家词人,对语言的运用因难见巧,自律生新。他们对文字形音义的千变万化、艺术联系及各种连锁作用,吃透至极,运用出神入化,使诗词富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国家领导人也曾说过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他对诗词的爱是深入骨髓的,他在晚年白内障手术甫一结束,即用铅笔盲写了鲁迅的诗“花开花落两由之”一首赠大夫作为答谢。在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阶段,伴随他的是古典诗词。而国家领导人的诗词,更是独领时代风骚。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中堂

余对诗词产生兴趣,记不清始于何年,早年间偶或遣兴,随手散漫,不自留存,雅不自珍。十多年前出版书法作品集时,内中选录数首自作诗词,但格律大多不谐,现在看来,稚拙无比。对传统诗词,喜诵读而心向往之,惮于森严“刻板”的格律,始终不敢妄叩诗门。及至数年前,反复研习王力、启功先生的《诗词格律》小册子,对近体诗格律略有领悟,方才“诗思初萌”,沉醉“学步”,并乐此不疲。每于闲暇寄情于文翰诗章,广阅博闻,用心于砚耕。常于朝暾夕晖,春赏秋揽,观兰山烟岚,听大河涛声;吟赏好景,幻化意象;心物交融,每有所寄,辄成诗句。然所恨学浅才疏,腹无块垒;深惭辞枯韵涩,笔滞词冗。心慕屈陶,神追李杜,孜孜不倦。推仄敲平于灯下,唱酬雅会于佳日。特别是近几年来,得到许多老师、诗友的指导点拨,增益良多。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数年下来,积咏史寄情、访朋问友、大地漫步、山川瑰丽、感事抒物、睹物怀人、时令节序的篇什与点滴记录,约略千首。“既就小到只有一个片叶的蒿草,也要把我唯一的花蕾擎高;造物让我做一尖粉齑,那我就是一具漫游天地的逍遥,不屈不挠,张扬充沛天地的自豪。”(翟万益《漫游天地的逍遥》)“处瘠还作凌宵梦,不羡松乔显岳冈。碾压躏残何奈尔,也要挣扎发微芒。”(自作诗《咏道边小草》)“秋尽南山万木摧,道边红柳拂人来。低头莫笑长条弱,也向西风舞一回。”(自作诗《红柳咏》)我相信“锲而不舍,天道酬勤;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是不欺也。

张平生书法作品 石涛诗中堂

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问心无愧就是一种心安,就是一种轻松,就是一种坦然。问心无愧就是做任何事,都要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大地,中间对得起自己。

著名作家叶舟说过:“一定有另一种澎湃的诗意,若地火一般,燃烧在地平线上。它丰沛,充盈,浑圆天成,有着独立的美和质地,却为眼前这个喧嚣的诗坛习焉不察,充耳不闻。”叶舟还说过:“在所谓的诗人之外,另有一些人秘密地保有抒情,带着鲜烈的立场与爱,冷眼向洋,叩问生命和自己,却从不说出。——这些诗意缠身且低于尘埃的人,这些在寂静中坚守的人,构成了另一种坐标或文本,需要重新去发现,同时也催逼着我们去检视自己。”

张平生书法作品 陌上花开斗方

我自知,自己并不在上述叶舟先生所指认的范围之内,但于我“心有戚戚焉”。刘勰论楚辞:“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艷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余之寻诗缀句,离童蒙尚远矣,岂能不知愧。

“动地惊天之事,不过平头仄尾;落花流水之时,恰如仄起平收。”(廖海洋句)。本集之出版,得到诸多老师、友人之赞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辛丑冬至于二爨堂

张平生书法作品 杜甫秦州诗中堂

体物之心 通人之情

翟万益

张平生的诗兴一经开放,就像奔流的溪水,似乎难以止息,且有江流赴海,不拒涓细的包容。我们看他涉及的题材,只要他的视力所及,无不可以诗笔表现,对于题材的驾驭,用一种特别的能力,信手拈来皆成妙章。如《二月二日有寄兼赞理发师》:

玉手纤纤慈善目,轻梳细剪理风尘。

频添白发心中恼,难驻丹颜额角春。

爱化容光除敝貌,徐修蓬鬓焕精神。

龙头端赖谁抬起,顶上功夫在汝身。

采用律诗形式,在四联的框架里,舒张有了很大的容量,它采用步步逼进之法,首联写美女理发师的容貌神态,刻画出其运剪轻灵熟练,尾字用了一个“风尘”,小处着上一个大眼,有意提升了境界,阻止了语句情势的下滑,开了一个大空闲。颔联用关联的手法,把理发的双方紧紧系联起来,形成一个互动局面,使理发的这种特定活动在文字上现实化,不仅是一种工作的自然进展,深层表达出双方对岁月流逝的伤感与无奈,更推出共同对生活未来的追求意向,“额角春”一个“春”字,使向往具象化,青春再现,神仙所期;一次梳理,既成事实。句中托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心理塑造。颈联笔锋转侧,从小处向大处迈去,把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具体事物向人生的主题推进,“爱化容光除敝貌”,深层所指,可以想及许许多多的事物,除弊洗陈,焕然容颜,可说是妙手回春之术,这些都是化妆的功夫。“龙头端赖谁抬起,顶上功夫在汝身。”事物的变化,不是求得一个表皮的改观,重要的是实体性的推动,寓意在尾句做了含蓄的表达,既有寄托,又有期朢,这个期朢不仅仅是一位理发师,而是返老还童的“神医”,这些都没有说,给了欣赏主体无限的臆想空闲,和题目的应和紧扣起来,强化了寄托的意藴。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中堂

诗之为诗,贵有意外之象、象外之境。好的诗,并不把一个要表达的主题合盘托出,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山雾海的翻腾中,展开刻画之外的图景。诗体之虚灵建构在现实之上,只要有些许辐射性思维,顺着我们生存的空闲,不仅仅是诗意的展开,更是精神无限的舒放。一首诗的包孕量,有形的字句只是一种指示性的标指,它非像你理解路程的路标,一切景物又需要你重新组合生发,然后汇成一个全新的图式,这恐怕就是诗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所在。诗人和诗评家作为一个组合,在错综复杂中贯通起来,把一个古老的程序,通过一个个新的组合手法,创立新境新意。

张平生曾是职业记者,一个真正的记者就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诗人,一枝笔面对一个世界,要葆有体物之心,通人之情,在这个层面上去发育诗心,挥扬情怀。当诗人面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社会,无事无物无不可以入诗,在这个关捩点上,他不是被动地去做一个诗人。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他自己的不易舍弃的愿景。士不可以不弘毅,历史的担当,时代的赋予,涌动在心灵的浪涛之中,发之为声,就自然摒弃了被动为诗的牵强雕斫,流泻出时代的呼唤,表露出自已的关切。只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那你笔下的流泻就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言,在他的诗里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他职业的烙印与文士的思想跳跃。张平生诗的意义正在这里。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中堂

张平生的笔不仅在诗国里开掘,他更早地沉浸在黑白世界里,从而形成了他艺术的复线,这是他艺术生命的两个车轮。到现在他更惜时如金,奋力鞭策,快速前行,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

《二爨堂诗词隶书集》是他的第二本书法作品集,距离第一本集子的出版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应该是他书法生命历程中一个里程碑的结集,他深知其闲的意义,故而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这只是我们从他的成书过程来考量。从他自身的工作量来看,远远超过了第一本书的付出,光一个诗词文本的敲定,就费了无数时日。他要从他千多首诗词作品中捡选出百多首作为创作载体。在预期规划中作品形式的多样化,需要选择长短各异,内容变化跳跃的诗词,既就选出来,根据自己的理想,还须进行反复推敲,直到满意,再拿出去请益通人,加以修改,才做到了心里的踏实。书法创作他是用了空前的热忱,绝大部分都是挑灯夜战的结果。就书法作品的形式而言,他参考了当代国展的许多形式,把美的元素尽力表现在他的形式之中。我没有详细统计他的程序变化,感觉到一件作品与一件作品形式之闲都拉开了距离,在追求作品形式之闲的差异性与避免过度的跳跃之闲,掌握住一个度,使人的视觉在美好的接受阈值内变化,强调和谐达到了预设的目的。仅这一点,费了多少周折,只有自己知道。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条幅

比起第一本集子,他充分注意到了作品的色彩。近年各种议论都触及到了这个话题,张平生的审美立场是坚定的,他在整个展在线充分利用色彩变化,使作品内容、作品形式、作品色彩尽力统一起来,使三个节奏形成优美的旋律,我们顺着他的排列组合,就可以读出深层的内涵。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联

书法作为一个时代稳定行进的文化创造,在建立起充分的自信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自觉体系的形成。作为一个完整的时代文化,一个地域思考的应该是自己的特色体系。甘肃书法文化的当代性,需要建立“陇派书风”,在当代书法文化洪流中与大的文化背景既有一致性,又有独特性,这将是甘肃书法文化对当代书法文化的贡献与创造,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阶段。张平生做为甘肃最有实力的书法家,自然担负着这样一个使命,他的这一阶段的创作,充分发挥“二爨”优势,上溯汉隶汉简,把三者的风格重新优化组合,生发出新的系列,这个大的构想应该是肯定的,个人创作的实践性更应该予以赞赏。广阔的创作空闲不仅为书家的当前,也为我们这个时代开立了一个大课题,他的这个阶段性成果,也成为陇派书法当代的靓丽建树,这只是他前行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的路都还很长。

辛丑冬于冰室

(翟万益: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平生书法作品 王维诗中堂

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收获与硕果

——《陌上花开—二爨堂吟稿》《二爨堂诗词隶书集》的文化意义

马国俊

对一名从事出版工作业务的人来说,给别人编辑出版书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对一名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人来说,写好报道,编好报纸,则同样是自己的基本工作。但要从事诗歌与书法创作,写作诗书评论,并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则成为跨界的文化与艺术创作行为和与之有关的理性思考与研究行为。作为读者出版集团所属敦煌文艺出版社,每年出书数量应极为可观,但作为一个作者则专门出版个人著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张平生先生同时出版《陌上花开—二爨堂吟稿》《二爨堂诗词隶书集》诗集与书法集,并同时召开规模极大的两本书的推介仪式,其不仅成为出版社和作者本人的一件大事,而省城文化艺术、书法、诗词界及传媒界数百人齐聚,足以形成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词斗方

平生是我们的好书友,但没有想到先生近年来,在文艺创作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主要表现在这两本书的主旨与立意,实现了诗、书、评、论等四个方面完美跨越,并实现了四个概念与领域的完美融合。诗与书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创造与融合,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性思维延伸。而评与论却则彰显出了对文化思想的理性思考与学术性集中梳理。

诗书是从感性的思维创造,表达理性的思考及其认知的高度。而评论则用理性的思维认知,梳理着对感性及其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与现象的抽象性认知。诗书的创作者,应当属于艺术家,而评论的创作者应当属于或者靠近理论家,不过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理论家,都必须要具有思想家的认知高度与深度。因为真正的诗人,必须是具有高度思想认知能力,并能够运用诗的语言与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心灵世界,特别是瞬间的具有创造性和唯一性的表达。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词横披

诗意的书写,诗意的吟唱,诗意的推介与评论,形成一种具有诗意的诗书联袂性表达与表现。诗与书,完整并完美地体现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观与审美观。意境(内容,内在美的追求,即内在精神),语言(形式,外在美的创造,即外在形式表达),格律(对格律诗的特殊要求,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其诗词集是作者,以“数年下来”,从“积咏史记情,访朋问友,大地漫步,山川瑰丽,感事抒物,睹物怀人,时令节序”等不同角度,将自我生命,对社会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诗词的特殊方式,给予了特殊性创造。诗词的编辑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大约从2007年开始,由少到多,到2017年和2018年间,从数量上便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其内容的丰富与语言的锤炼,都给人以深刻与感动。

那么书法则同理。其书则是作者,将多年的书法审美的观念,集中于碑学的深度践行。主要集中在魏碑之中,从“二爨堂”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二爨的热爱程度。本次的隶书集,就能够看出作者是力图从魏碑走向隶书的深度体验。从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所追求的书法审美理想,应当是“入古容今”为自我创造目标,“入古”是指对魏碑到汉隶之间,用碑学理论支撑下的审美理想的体验与深入,包括对碑学语言的系统借鉴。“容今”则主要集中在以当下书法展览所关注的视角审美的探索性的实践,强调古朴、拙趣、视角冲击与形式构成为系统性理想追求。

而评与论,则是站在学术的立场与高度,对某一领域给予创造性思考与归纳,同样要具有创新性与唯一性。评论与著作同样不能重复,包括理论与观点,即使是引用与转述,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新思想而作为论据而存在,没有新观点就难以成为论说、论文与论著。而这两本书的序言,从不同的角度,对作者的艺术与学术经历与过程,进行了全面介绍与评价,他们分别从诗词欣赏的角度和书法品评的立场,对作者的作品给予了客观而有高度的品评。值得像我和更多的读者,进而深度思考并玩味。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斗方

而作者本人则分别在两本书的后记中对创作历程、实践与思考,进行了系统的自我评介,具有真实、客观、学术与理性的自我评价立场的体现。当进而深思作者的评与论,则全面反映着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认识。特别是两个以不同侧重点,对诗与书的理解、认知与解读,各有侧重,但反映出作者对诗书的自我认知、追求、实践与把控能力。特别是关于意象概念的阐释,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相当的认知高度。包括对意象命题的解读,“诗词的重要元素:意象”,“意象产生的心理机制”,“意象营造的变形术”,“意象变形的实现途径”:包括“抽象变形”、“幻化得似”、“转类取义”、“象征暗示”、“浓缩聚焦”、“饽理达情”、“意象叠加”、“化素为雅”等,对诗词的创作过程,从感性诗书柔柔弱弱?推向理性,给予了系统而完整的总结。从意象的理性认知出发,对诗词创作的整个感性过程理性化。这种认知已经具有着“诗词创作论”的理性思考与认知把控的高度。

(马国俊,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中堂

墨韵诗心相契 古今气象交融

——张平生先生诗意浅评

张平生先生是从甘肃走出去的诗词大家,近几年来我与先生多有交集,去年收到先生从兰州寄来的新出版两部诗书集,读后百感交集,既为先生的博学多识所折服,也为其新书出版倍感欣喜,现将读后感略述几句,以表先生之艺和我的仰慕之忱。

张平生先生以“二爨堂”为别署,既是爨隶字体入编《中国书法大字典》的书坛俊彦,亦是出版《陌上花开——二爨堂吟稿》等著作的诗苑名家。其“书以载诗、诗以润书”的艺术追求,让诗作兼具地域文化根系、时代鲜活脉搏与生活温润闲趣,堪称当代诗词“以实立境、以情传意、以文化人”的典范。

先生诗作常以开阔视野观照时代,将家国情怀熔铸于字句,既庄重又亲切。写科技成就时,《神舟十三飞船返回》以“重霄游半载,碧落摘星回”浓缩航天壮举,“轻云收伞盖,热血和诗裁”融硬核科技与柔软诗意;《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用“仙槎”“鹊桥”等古典意象嫁接现代场景,让“太空牵手”兼具浪漫与厚重。

张平生书法作品 团扇

咏山河文明时,《咏“二爨”》以“诔文宣爨史,遗石宝书河”凸显书法瑰宝价值,与自身爨隶实践相呼应;长篇《夔门放歌》更串联夔门奇景、李白诗韵与当代发展,以“赤甲列兵仗,白盐堆玉巅”状山水,“古城传来盛世钟”绘时代,尽显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气象。

作为深耕西北的诗人,先生笔下的黄河、阳关、敦煌既有雄浑底色,亦藏细腻温情。《阳关吊古》以“紫塞苍茫接汉关,长云明灭锁祁连”勾勒雄关苍茫,化用霍去病“倾酒入泉”典故,让“酒泉”承载征夫乡愁;《阳关戈壁石》将顽石比作“存密码的优盘”,以小见大显西北亿万年变迁。同时,他亦善捕捉地域温润面:《晨曲》写敦煌阳关宫“一墙新绿一时春,梦里莺啼悦耳真”,用“新绿”“雀语”打破西北“苍凉”刻板印象,让边塞清晨满是生活生机与自然意趣。

张平生书法作品 自作诗中堂

先生善于从日常提炼诗意,诗作满是烟火气与通透感。《偕妻腊月扫尘》以“大好心情调煲里,全新事业盛盘中”将夫妻温情、生活热爱融入饮食细节,“油盐柴米归平淡,锅碗瓢盆存异同”更显平凡生活的智慧;《醉饮大槐树》“这杯更比那杯好,竹叶青青卧古槐”则尽显文人闲逸洒脱。面对时光与生命,他亦从容通透:《岁杪杂感》开篇“剩历如蝉翼,山川冷色稠”写岁末萧瑟,尾联“春潮冰下涌,诗在柳梢头”却转折见希望,于萧瑟中寻生机,传递积极力量。

张平生书法作品 龙字斗方

先生“书诗双绝”,诗作与爨隶书法相互滋养。内容上,《咏“二爨”》咏书法名碑,《抄经之悟》“抄经嫌日短,笔砚唤明霞”将抄经的专注与精神启迪相融;形式上,七言绝句如《晨曲》灵动如行草,七言律诗如《阳关吊古》端庄似楷书,长篇《夔门放歌》跌宕若狂草,诗的节奏与书法质感相呼应。《二爨堂诗词隶书集》更直接实现“诗”与“书”的视觉、情感双重融合。

张平生先生的诗,以文化为根、地域为脉、生活为魂,无刻意堆砌却有历史厚度,无空洞宣泄却有生命力度。读其诗,可观山河壮阔、感家国赤诚、品生活温润。墨韵流转间是文化传承,诗句吟咏处是山河深情,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了“传承与创新并重、技巧与真诚共生”的重要启示。

张平生书法作品 斗方

张平生著《陌上花开——二爨堂吟稿》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平生著《二爨堂诗词隶书集》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博古开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