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明成化瓷器,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焦在成化斗彩上。斗彩"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填色"的工艺,被誉为成化一朝的巅峰之作。
一提到明成化瓷器,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焦在成化斗彩上。斗彩"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填色"的工艺,被誉为成化一朝的巅峰之作。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同一时期的景德镇官窑里,还诞生了另一类更为大胆、更为纯粹的釉上彩瓷——它们完全没有青花的参与,仅凭彩料在白釉瓷面上直接绘画,用纯粹的色彩语言,书写了陶瓷史上一段被遗忘的传奇。
斗彩的美,在于青花与五彩的巧妙结合,线条为骨,色彩为魂。而成化时期的这些无青花釉上彩,则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次彻底的"减法"。
它们省去了青花勾勒这一关键步骤,直接在烧好的白釉瓷胎上进行创作。工匠们用含铅的低温彩料,如红、黄、绿、紫等,像在宣纸上作画一样,自由地描绘出花鸟、瑞兽等图案。
最后再经过一次低温烘烤,让彩料与釉面完美融合。这种工艺对工匠的要求极高,没有了青花线条的"保底",色彩的浓淡、晕染的边界、笔触的力度,全靠手上的功夫精准控制。
这是一种艺高人胆大的创作,每一笔都不能有差错。
没有了青花的束缚,成化无青花釉上彩的色彩表现力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它们的色彩往往更加明快、娇嫩,有一种独特的"成化味儿"。绿彩鲜嫩却不刺眼,矾红彩与之搭配,有深有浅,层次丰富。
工匠们还会巧妙地运用颜色的叠加和晕染,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和禽鸟的羽毛质感。这种效果,比斗彩的平涂填色更具层次感和绘画性,也更显生动。
既然工艺如此高超,为何这些无青花釉上彩瓷会被斗彩的光芒所掩盖?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这种工艺难度极高,成品率很低,本就不是主流;二是斗彩因结合了青花和五彩的优点,更符合后世藏家对"精工细作"的追捧。
因此,成化无青花釉上彩瓷的存世量极为稀少,绝大部分都深藏在博物馆中,民间几乎难觅其踪。
如今,当人们谈论成化彩瓷时,终于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些被遗忘的"色彩纯粹派"。它们没有青花的骨架,却用最直接的色彩表达,展现了成化时期工匠们登峰造极的绘画技艺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它们是真正的"瓷中隐士",也是成化朝审美多样性的最佳证明。
来源:重锤花之火